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里根政策的中国回响

liaowangzhisheng 2016-01-25 09:42:55 总第301期 放大 缩小

来源:英国《经济学人》

翻译:杨丽娅

罗纳德里根,一位坚定的反共产主义人士;习近平则是一位强势的中国社会主义领导人;政治观念相左注定他们没有什么共同点。不过,最近习近平的关于“供给侧改革”的言论,令人想起1980年里根时代的政策。因为正是里根执政时期,“供给侧改革”一词变得流行起来。现在这个词在中国成为热词,去年12月26日中央政府正式宣布“改革供给侧并提升经济。”

里根的“供给侧改革”政策相当引人注目,至少一开始如此,因为该政策将减税作为鼓励企业生产和投资的措施。在“习近平经济”中,供给侧政策的主旨尚不清楚,虽然这个术语频繁在经济工作会议和官方媒体中出现。

习近平第一次提到“供给端”或者“供给侧”,是在2015年11月份的两次讲话上。这其实并非偶然。近几年来,与政府相关的智库一直在推动这一概念。他们希望这样的改革可以带动深层的中国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有坚实的发展基础,而非只是靠更多的刺激。自从习近平公开谈论这一政策之后,官员们争先恐后地开始设计政策跟随这一潮流。

习近平的目的可能是重新开启2013年时已经通过的改革方案。当时高层的领导人决定让“市场力量”发挥主导作用,将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放在同样公平的位置。但是习近平缺少一个最引人注目的词来总结他的经济观点。他最常用的一个词是“新常态”,即经济增速进入了一个较为缓慢的状态。“供给侧改革”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应对措施。官方媒体新华社巧妙地将两个词连在一起,“供给端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下的新的增长动力。”

但这是什么意思?那些一开始推动“供给侧”改革进入中国政治议程的人们,希望与过去信贷扩张的模式做个彻底的了断。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是“新供给侧”政策的合著者之一,他将这个模式同以往短期的需求管理相对比,短期需求提振往往是在政府主导投资的模式下进行的。

旧有发展模式导致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差不多相当于GDP的250%,并且投资的回报在不断降低。支持“供给侧改革”的人们认为这种模式导致滞涨的风险与日俱增,甚至会造成全面的经济危机。贾康表示政府应当注重如何简化程序,让劳动力、土地和资本更具生产力。让私有企业更加容易参与到现有的政府保护型行业中。

不过,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和里根经济计划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乃至在对于经济症结的理解上。当时的美国认为产能的瓶颈是通货膨胀和增长动力不足。中国则恰恰相反:产能过剩导致通货紧缩和经济不可持续的超速增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陈长生近日表示,“我们必须要着手清理‘僵尸企业’,光是止疼药和输血改造已经不够,必须要进行外科手术。”

此外,可能里根当时和习近平面临的情况多少有些相似:理想中的改革和现实想去深远。里根必须同国会内部的政治对手进行妥协,因而最终实施的经济方案相当温和。习近平虽然没有这样的民主制度掣肘,但目前中国共产党中有相当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经济政策往往受其影响。

习近平供给侧的改革伊始一直小心翼翼。过去两个月中,共产党的宣传部人员向多名经济学家和多家研究机构征询意见,以丰富供给侧改革具体的内涵。在最近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文章和讲话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认为,中国需要在给消费者提供的产品上更具创新性和效率。但是从实际政策看,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实际上更像是刺激政策,而非改革。

一些学者对于目前的供给侧改革感到担忧。比如北京大学的杨耀(音译)认为,目前经济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足,而非供应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出台短期刺激计划,而这正是倡导供给侧改革者所竭力避免的。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