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召开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公布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城乡居民收入等重磅数据。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从趋势上分析,去年第四季度增速为6.8%,为全年最低。2015年前高后低,收官之季创最低,或预示着中国经济尚未触底,仍在探底。
“新低”、“最低”、“触底”、“探底”,这些消极的词汇似乎包围了新公布的数字,以至于一些媒体在刊发新闻时弥漫着一种悲观无奈的情绪。《光明日报》署名为肖望之的评论《增速降低是为了更有质量的发展》就注意到,“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个方面的数据,几乎所有媒体都在相关消息的处理上突出了2015年中国GDP增长创下25年来新低的数字,在标题中直接摘出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字:2015年全年中国GDP同比增长6.9%,创1990年以来年度GDP最低涨幅”。
这篇光明时评强调,回顾去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设定的2015年中国GDP增长7%左右的目标,还有去年第四季度开始时李克强总理所说,实现7%左右的增速实属不易,7%左右的GDP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而6.9%的GDP增速,恰在7%的偏左一点,可以说已经实现了2015年制定的目标。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GDP增速创新低确实会给经济增长前景加大下行压力,不能不让人感到忧虑。但是,对这个最不亮丽的经济数据,我们也没必要过分纠结,用《京华时报》特约评论员徐立凡的话来说,“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不需要采取以快为好的标准的时候”。他在评论《打破GDP增速“以快为好”的惯性思维》中提出了看待GDP增速的新思路,“在中国经济规模历经多年高速发展、已经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之后,单纯纵向比较已失去原先意义。经济增长的高与低,核心指标是看能创造多少就业率,能否给居民带来收入增长”。徐立凡进一步举例,“过去创造1000万个就业岗位,需要8%至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才能实现,这也是过去一段时间提出‘保8’口号的原因。而2015年,6.9%的增速就确保了创造1100万就业岗位的任务提前完成”。只要核心指标向好,就足以降低对GDP增速的敏感度。
事实上,更多评论员尝试的是,抛却“最低”的纠结,对一系列重磅数据进行专业的理性的梳理。《北京青年报》以《GDP破七,经济如何发力》为总题,同时刊发了来自评论员鲁宁和余丰慧的两篇经济评论,试图多角度地对去年的经济数据做出全面解读。鲁宁在文章《经济尚未触底,“三去”咬牙前行》中,分别分析了过去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外贸和投资这两驾马车在去年各不相同的表现。一是外贸,去年因外贸同比降幅高达7%,“由于外贸总量占GDP的三成半还多,其下掉7个百分点,相当于GDP总量下掉了约2个多百分点”。二是投资,去年投资的实际增幅虽比前年下掉了近3个百分点,但仍有12个百分点之同比增幅,“是去年GDP增幅的最大贡献者”。
而余丰慧的文章《结构调整显效是最大亮点》则重点解释了影响经济增速变化的原因。余丰慧认为,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双重压力导致了增速的新低。国际方面,“当前世界经济持续复苏乏力,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不确定性增大,国际贸易下降,金融风险增加”,这些都对中国经济影响重大,特别是对出口企业影响最大,造成了外贸的大幅下降。而且不能忽视的是,“去年全球经济美国这边独好,但是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大大抵消了来自美国经济向好对中国出口的拉动力”。国内方面,一个原因是,“前几年大投资导致产能过剩、严重透支经济增长潜力”,但更主要的是,“产能过剩、环境压力、经济增长旧方式等使得中国或主动或被倒逼下决心转方式、调结构、转型转轨”。调整过程中,牺牲一定经济增速是不可避免的。
这两位评论员也注意到了去年经济结构优化转型的两大亮点。亮点之一是,三大产业结构尤其是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进一步上升。鲁宁的解读是,从数据上看,这亮点的“靓”扎扎实实,“三产占比已高出二产占比整整10个百分点”,而且“去年三产增幅有8.3%,高出GDP增幅1.4个百分点”。亮点之二是,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余丰慧同样用直观的数字来做出说明,去年中国“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6.4%,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增大,以内需消费来驱动增长,可以说,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型已经见到了成效,在降低能耗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就业。
转型的亮色还来自于另一种健康的经济能量,高新产业正在成为经济转型的新推动力。《新京报》的社论《GDP增长6.9%:经济结构转型积极信号》注意到,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速非常引人注目,去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26.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2.7%,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增长10.6%,医药制造业增长9.9%”,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期待的更加良好的经济增长模式。而这抹健康的亮色显然来自于创新的力量和改革的持续,所以文章建议,鼓励高新产业的发展,还需要继续破除各种体制和机制的牵制。
不过,尽管转型的亮点让6.9%的增速显得颇有质量,但评论员们还达成一个共识,展望2016年,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还将继续,而改革的阵痛、减速的幅度可能需要我们更多的理解和隐忍。因为只有夯实基础,让经济走上真正高速高效的发展之路,才能在将来保持明朗的前景,释放出更大的红利。
(来源:《燕赵都市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