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5年宏观经济数据正式出炉,一份承载2015年全年中国经济表现、为各界审视中国经济在过去一年中优劣提供可见参照的成绩单也呈现于世人眼前。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2015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676708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创25年新低)、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10%(房地产投资名义增长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0.7%(最终消费对GDP贡献率达66.4%)、进出口同比下降7%(出口同比下降1.8%)……数据背后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经济的问题所在,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与转机。
专家认为,论及2015年中国经济表现,必须将其置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之下,虽然工业增速下滑、制造业压力陡增、外需疲软、通胀压力上升、股市震荡、楼市高库存等都可视为全年经济的关键词。但也应该看到,诸如服务业占GDP比重首次过半、消费表现强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显成效、“一带一路”带动投资“走出去”等积极因素。若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系统性改革,仍可对2016年乃至今后中国经济保有信心,至少,相较于以往一味追求高增速,“破7”的中国经济更增添了一些改革回旋余地。
认清下行原因 警惕相关风险
数据显示,2015年四个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分别是7%、7%、6.9%、6.8%,全年实现同比增长6.9%。可见,2015年全年经济延续了下行态势,而投资和进出口的表现显然是重要因素。数据显示,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5159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这比起2015年原定15%的投资增速目标而言显然出入较大。其中,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5979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而住宅投资增长更是仅有0.4%。而且,房屋新开工面积和住宅新开工面积分别同比下降14%和14.6%。进出口方面,全年进出口总额245849亿元,同比下降7%。相较于出口的下滑幅度,进口下降更是达到13.2%。
“去年以来,国际经济整体复苏乏力,全球贸易深度调整,出口下滑,加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调整,拉低了中国的进口涨幅。”中国人民大学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彭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中国经济的整体表现应分国际、国内环境看待,在如此环境下,6.9%的同比涨幅在世界范围看已经算是得来不易,且仍属于中高增速范畴。他认为,在国内方面,诸如投资下滑,特别是房地产投资的下滑以及工业增速的下降都对经济下行构成了驱动。
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创下金融危机以来最低增速,特别是工业对GDP贡献率从2014年的2.29%降低到1.92%,显示下滑态势明显。
然而,尽管探究经济下滑,可以在数据上一窥一二,但深层次原因仍不可不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魏际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宏观数据的表现作为经济行为的结果表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状况,但一味地用现象解释现象,显然无法真正认清造成经济下滑的原因。他认为,造成中国经济下滑的原因要分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看待。
直接原因是,经济各领域要素流动的低效率和要素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所致。要素流动包括人员(人才)流动、商品交易流动、物流、资金流、数据流、信息流,等等。比如资金流动背后的融资成本高、物流背后的流通成本高、技术流动背后的门槛设置与不畅通,这些在传统产能过剩企业中表现尤为明显。
深层原因是,基于流动背后的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的结构不合理以及整合程度低所导致。比如供应链,就是面向需求将上中下游的各种流动系统相组合,如果系统优化组合无法对接市场,就会缺乏竞争力,这就会出现基于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基础上的结构不合理造成竞争力不足。
“这些原因都根源于当前体制机制以及政策的不畅通。”魏际刚表示,此外,诸如CPI同比上涨1.4%(全年目标3%)、PPI同比下降5.2%(连续46个月负增长、全年PMI有7个月居于荣枯线下方等表现,都提示需要警示通缩风险,以及经济需求偏弱局面未根本改变的事实。
促成结构优化尚需改革推进
去年以来,中国工业增速持续下滑,制造业压力仍然较大,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虽然成绩喜人,但仍面临诸如生产成本抬升、进口压力大以及国际粮价倒挂等困扰,相比之下,服务业的表现值得称赞。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同比增长8.3%,结构调整取得巨大进展。特别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0.5%,高于第二产业10个百分点,这是多年来服务业首次出现占比GDP一半以上水平。
彭刚认为,这可算是结构优化的重要表现,毕竟服务业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工业下滑的疲弱。此外,消费的强劲表现值得关注,尤其是最终消费对GDP贡献率为66.4%,同比2014年提升15.4个百分点。在出口方面,虽然进出口下滑明显,但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49个国家投资却增长了18.2%,“走出去”形势喜人。
在魏际刚看来,中国经济在结构优化方面的确出现了好的迹象和亮点,但距离真正实现结构优化还相差一个“改革”的距离。他认为,在认清造成经济下滑的真正原因之后,应该深层次着手加以解决,“毕竟答案就在问题当中,解决方法还必须落脚于改革之上。”
魏际刚主张,我们大力推进的改革必须是系统性、全过程、全方位的改革,绝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以局部改革替代系统性改革,以战术层面做法替代战略层面行动的短视作为。
具体而言,魏际刚说,首先,要解决各种“流”的低效率问题,实现高效流动,比如商流要更加便于交易、人才流动更加畅通、物流成本更低、资金流运行效率更好、融资难融资贵要解决,等等;其次,良好的市场是供给与需求相互平衡的市场,需要在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上做好文章,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但不能将其与需求相割裂,二者必须实现统一和协调。
魏际刚强调,尽管当前中国经济存在一定风险和竞争力的降低,但要认清我们的经济还是挑战与机遇并存,要对此保有信心。他认为,信心的来源除了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系统性改革之外,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同样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毕竟,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旦被激活,即通过协调推进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内的全局性改革,更好地对接需求,启动内需市场,对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将是一股源源不断的动力所在。”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