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上午,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黄莉新,南京市市长缪瑞林在南京紫金山庄会见了“港澳台媒体看江苏”采访团的26家媒体机构50多位媒体老总和记者,黄莉新首先向港澳台媒体介绍了南京“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就,并描绘了“十三五”的宏伟蓝图。
对于南京,港澳台人士并不陌生,南京是江苏省省会,是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和科技创新中心,而且,南京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6000多年文明史、近25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南京更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国际花园城市”金奖等荣誉。
“强富美高”新南京
黄莉新说,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南京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展开建设新南京工作布局的重要一年。南京坚持把总书记提出的“强富美高”最新要求,转化为“建设新南京”的新导向、新目标。明确提出新南京的“经济强”强在科技创新力、强在产业竞争力、强在农业生产力、强在企业发展活力;“百姓富”富在大众创业广、富在居民收入水平高、富在社会保障好、富在公共服务优;“环境美”美在自然资源环境、美在产业生态环境、美在城乡人居环境、美在社会人文环境;“社会文明程度高”高在社会崇尚文明、高在社会公平正义、高在社会诚实守信、高在社会平安稳定。切实以“经济强”夯实发展基础,以“百姓富”检验发展成效,以“环境美”增创发展优势,以“社会文明程度高”提升发展水平,奋力在建设新江苏的征程上走在前列、争当排头兵。
南京坚持把习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迈上新台阶”重大任务,转化为“建设新南京”的新抓手、新突破。逐项部署推进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工作。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进创新型、服务型、枢纽型、开放型、生态型“五型经济”发展,明确了南京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围绕“五个迈上新台阶”,制定专项实施意见,明确主攻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保障措施和时间节点,形成了整体工作布局和推进体系,确保中央要求和省委部署在南京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黄莉新在港澳台媒体面前,晒出了一组靓丽的成绩单:全市经济总量达到9720.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020亿元,分别增长9.3%和12.9%,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同步提升。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江北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扬子江隧道顺利建成,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跃居全国第四,PM2.5浓度降幅居全省第一,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
在改革方面,7大类283项重点改革任务有序推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明显,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更加深入,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文化和社会建设领域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有效开展,城市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在民生福祉方面,预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970 元左右,比上年增长8 %左右;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20元左右,增长10 %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7.7%,城乡低保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实现城乡同标、水平提升,进一步缓解出行难问题,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提高养老服务水平,人均纯收入低于6500元农户实现全部脱贫,使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黄莉新介绍说,“十二五”期间,南京市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万亿元,年均增幅达10.8%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8万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实现了五年翻番。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达到4.05万元。
南京“十三五”发展的宏伟蓝图
对于“十三五”的规划目标和任务,黄莉新介绍说,南京要保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到2020年,南京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将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提前翻一番,在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进程中争当先行区,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市。百姓富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将普遍提高,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全面脱贫、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将明显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不断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将显著提高。各方面体制和机制更加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展现出“强富美高”新南京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
黄莉新说,按照南京市未来五年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根据南京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三五”时期推进新南京建设,关键是着力实施“六大战略”、全力打造“四个城市”、大力发展“五型经济”。
着力实施“六大战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集聚海内外创业创新领军型人才,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业创新活力,将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实施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努力在协调发展中挖掘潜力、拓展空间、增强动力。实施绿色引领战略,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全面开放战略,抓住用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形成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实施民生共享战略,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共享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全力打造“四个城市”:
——全力打造“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充分发挥产业优势、科教优势、历史文化等优势,大力推进企业、城市、人才“三个国际化”,完善“一带一路”沿线友城布局,实现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互动,积极打造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教育名城、国家物流集散中心、世界软件名城等城市新品牌,基本形成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服务外包执行额年均增长10%,境外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初步确立“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地位,城市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
——全力打造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加快创建国家级江北新区,建设“空港、海港、高铁港、信息港”“四港联动”集疏运体系,构筑以“五型经济”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打造中国综合枢纽名城、全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长江流域内外开放合作先导区,推动南京在建设长江经济带中走在前列并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努力把南京建设成为深度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分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门户。
——全力打造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大力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产业辐射带动功能、创新功能和高端技术信息集聚功能,强化对长江中上游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参与全球高端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南京都市圈和宁镇扬大都市区建设,推进城市间综合交通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共享,率先实现一体化发展,努力将南京建设成为长三角西部区域发展增长极。
——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创业体系初步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以上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到2020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大力发展“五型经济”:
——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实施南京“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商贸业、金融业、旅游业、农业融合发展。促进新型显示、未来网络、卫星通信、新能源汽车等优势新兴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着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业,切实把南京打造成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新高地。
——大力发展服务型经济。抢抓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机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重点扶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科技服务、现代物流、金融商务、文化创意、品牌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产业,积极培育教育培训、健康养老、休闲旅游等新兴服务业,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化、高端化的服务业集聚区,切实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枢纽型经济。统筹推进南京港、南京综保区、禄口国际机场、南京铁路功能一体化,高标准规划建设海港、空港、高铁三大枢纽经济区,切实把综合枢纽优势转化为转型升级优势。依托国家互联网区域直联点,加快建设“智慧南京”,培育基于互联网的各类新兴产业,打造长三角区域信息服务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提升南京口岸综合服务能力和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利用外资综合效益,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平台,推动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等优势行业“走出去”,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大力发展生态型经济。着力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加快园区和产业的生态化改造,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实行更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环境准入标准,提高污染排放标准。有力有序推进四大片区工业布局调整,推动南京化工园转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园。
在“十三五”期间,南京还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地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创业创新、教育卫生、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重点实施“四大行动计划”:脱贫致富奔小康行动计划、大气和水环境质量防治行动计划、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整治出新行动计划、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着力提高民生“七个更”的质量和水平,让全市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最后,黄莉新希望港澳台媒体通过自己的重要影响力,把在江苏、在南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展示给当地民众,成为广大港澳台同胞了解大陆、了解江苏、了解南京的重要窗口。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