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人民日报社,开启了猴年的首次调研。总书记来人民日报,看了啥,说了啥?
【习近平饶有兴致了解人民日报发展历程】
2月19日一早,习近平总书记抵达人民日报,首先来到社史展台。《向导》、《红旗》、《解放日报》……发黄的纸张记录着党报的历史沿革。习近平一边驻足观看,一边仔细询问,详细了解人民日报的光辉历程。展台上,《中青年干部要“尊老”》的文章吸引了大家目光,这是32年前习近平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往事历历在目,习近平说,这是我当县委书记的时候写的。
【习近平寄语人民日报编辑记者:坚定信念、不忘初衷、与时俱进】
在人民日报编辑楼夜班平台,习近平详细了解人民日报夜班流程,他鼓励说,你们很辛苦,也取得了很多成绩。在和部门主任、业务骨干交流时,习近平强调说,人民日报是党的阵地。毛泽东同志当年亲自给人民日报题写报名。全党全国人民都从人民日报里寻找精神力量和“定盘星”。要适应变化、不断壮大,关键是坚定信念、不忘初衷,新闻舆论阵地既要坚守也要与时俱进。希望大家永远朝着新的目标不断努力。党中央支持你们,我也支持你们。
【“总书记来电话了”】
调研期间,习近平通过人民日报客户端向全国人民致以元宵节祝福。坐在电脑前,他面对麦克风录制音频:“大家好!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即将到来之际,我向大家致以节日问候,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随后他点击按键发布,前方大屏幕上立刻显示信息发送成功。人民日报客户端这条消息成为网上热点,网友纷纷留言“总书记来电话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短短2小时,人民日报客户端这条音频网友留言突破两万条。
【习近平在人民网连线赤溪村:滴水穿石、久久为功】
习近平来到人民网视频直播间,同两千公里之外的福建宁德赤溪村视频连线。村党支部书记杜家住汇报了赤溪村令人惊喜的变化,全村的贫困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92%下降到现在的1%。当年在福鼎县委宣传部工作的王绍据深情回忆同习近平一起下乡的日子。习近平说,看到宁德乡亲们很高兴、很亲切。“中国扶贫第一村”的发展变化,凝聚着大家的心血和汗水。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的实践印证了现在的扶贫方针,就是要精准扶贫。扶贫根本要靠自力更生,要靠强劲的内生动力。赤溪村的历程也是全国扶贫历程的缩影,要不断总结,不断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努力。党和国家一直会关心你们,幸福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习近平在人民日报调研:新闻战线要接地气】
在人民日报调研时,习近平先后来到编辑楼和新媒体大厦,编辑记者们簇拥过来,热烈鼓掌、争相同他握手。在编辑楼大厅,员工们自发打出横幅“总书记辛苦了”“圆梦中国”;在编辑楼夜班平台,员工们热情呼喊“欢迎总书记再来”;在人民网编辑部,员工们高呼“总书记新年好”;临别时,新媒体大厦大厅仿佛一片热情海洋,员工们纷纷涌上来同总书记合影。在调研的一个多小时中,习近平先后4次同人民日报员工合影留念。他多次寄语在场的编辑记者,“要创造机会多到一线去”,“新闻战线要接地气、深入调研,了解真实情况”。
虽然2月19日到人民日报社调研,是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第一次来人民日报,但他和《人民日报》的故事其实很早就开始了。今天,我们就带你一起回顾。
习近平第一次登上《人民日报》
1984年6月17日第二版刊登的《正定翻身记》,是习近平首次作为被报道的对象出现在《人民日报》。
这篇文章介绍七十年代初,河北省正定县曾以中国北方粮食高产县而名噪一时。从那时起,它被“逼上粮山”,沉重的包袱背了十几年,结果成了闻名全国的高产穷县。最近,记者访问这里,强烈地感到:高产穷县已成历史,商品生产正推动全县城乡大踏步向高产富县迈进。县委书记习近平高兴地对记者说:“依托城市,引进智力,加速‘两个转化’的新战略,使我们扭转了多年的被动局面,也给正定带来了新的起飞。
习近平首次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
1984年12月7日第四版的《中青年干部要“尊老”》一文,是习近平首次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这篇评论分析了在当时机构改革一大批老干部主动退居二、三线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新老干部合作和交替的问题。
习近平在文中指出:在我们干部队伍内部,实现新老交替不是个人或对立集团之间的权力转移,不是什么权势之争,而是为着同一个目标、同一个事业。因此,新老干部的交接班必须是既合作又交替。这里,“尊老”是合作的前提,合作是交替的基础。
写这篇文章时,习近平时年31岁,刚履新河北正定县委书记一年。文章真实记录了习近平作为一名刚刚走上领导干部队伍不久的年轻同志的心声。对今天的年轻领导干部们仍然具有积极的学习借鉴意义。
(来源:人民日报政文微信公号)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