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改的范围继续扩大,从党政机关到央企、事业单位全覆盖。
此前讨论公务员车改时,我们曾分析过留车和领车补哪个更划算的问题。不过,这是针对收入本就不高的公务员而言的,此次涉及“财大气粗”的企业老总,他们又会做何选择呢?
众所周知,央企是公车大户,不是因为领导级别高,而是因为配车群体规模大。在许多国字号的企业里,部门一级的总经理也配公车,有人配的还是奥迪。如果类比公务员体系的话,央企一把手一般为副部级干部,可以配公车,副职一般为局级干部,有的可以配公车,有的则要二选一,或留车或领车补,而部门一级的领导从正局到正处都有,如果正处级的也配公车,确实有失平衡。这个平衡是什么?企业员工一边拿着相对高的薪水,一边还配公车,那就真是又当官,又发财了。
可以这么认为,如果没有车改,所有人都会选择拿高薪留公车。如今,新规来了,央企总助、部门负责人、离退休人员不再配公车。央企主要负责人原则上可以配,副职有的可以配,不配的发车补或实报实销。
这里就有一个选择问题,保留公车的人,可以选择放弃公车去领补贴,询问了一些央企的小伙伴们,原来还真有这样的人。
此前说过,养一辆公车成本很高,车改之后,保留公车象征着待遇和身份,当然也不排除惹来一些非议。对于央企老总来说,他们对公车的去留或许没有党政机关领导那么看重。原因很简单,大家收入不一样。
在薪酬调整之前,央企老总仅凭合法收入购买高级私人轿车,根本不是问题。有公车的时候,私车给家人开,私车使用成本自行承担,如果放弃公车,领取车补,私车公用的成本由车补负担,看上去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并不大。
这其中,有一个关键环节:车补到底发多少?
从国内外已有的实践看,只要是企业,不论国资、民资,都会涉及到车辆的公用和私用问题,有一些企业改革较为彻底,全部采用货币化补偿的方式,上自老总,下至员工,人人领取车补,并计算到收入当中,一些管理层人员车补收入每月一万多,两三年下来直接可以买一辆车了,对于他们而言,有没有公车完全不在意。
说到底,还是要用钱解决问题,可这适用于国企么?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国企公车的门类虽然多,但解决起来比党政机关要容易一些,因为公车对于官员来说是待遇,是通过财政支出保障的,如果人人都要这个待遇,财政显然保障不了。而企业老总就不一样了,公车对于他们来说可视作收入的一种形式,无论是配公车还是发车补,都可以通过列入公司管理成本来解决。也就是说如果公车取消了,能够转化为收入的可观增加,那国企车改的难度自然大大减少。
企业有企业的特点,如果待遇过低,难以吸引优秀的经营人才,如果待遇过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又会心理不平衡。因此,待遇的高低,必须要和业绩挂钩,套用一句江湖语言,任何违背市场规律的高福利都没有生命力。
这两年,国企改革越发深入,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对企业负责人年薪的限制。此前也说过,老总的薪水确实要控制,但相对于公务员还是要高一些。上面谈的选择问题,也正是基于这个“相对论”。不少分析认为,国企改革,重点要摘“官帽”,而不是纯限薪。这话不无道理,在党政机关,当官就别挣钱,在企业,挣钱就别当官。如果真按常小兵所说自己税后月薪8000元的话,那就完全不用讨论国企老总要公车还是要车补的问题了,他们定会作出与党政机关领导同样的选择。
与民营老总相比,国企老总收入上不一定比得过,但政治待遇、资源掌控、福利保障方面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如果有一天,政治待遇和福利保障越来越少,只剩下资源掌控(且不能以权谋私)和相对公务员略高的收入,那这一岗位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显然要大大下降,想留人,就不那么容易了。
平衡,在任何场域都是个经典词汇。平衡的要义就是各得其所,党政机关、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待遇上即为动态平衡、各得其所。因此,我们不必简单看车改之后国企的待遇是不是减少了,而要看剔除了不合理的部分后,待遇是否具有相对吸引力。
前不久,各地陆续公布了党政机关的车改方案,正局级多能领到1600多元的车补。国企领导车补方案虽然暂未公布,但显然是只多不少。
(来源:长安街知事)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