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亮/文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古人有云,“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在安定的环境中不忘危险,生存而不忘灭亡,治国而不忘衰乱,才能够安身立命并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这实际上是在强调身处安稳太平的环境中保持忧患意识的重要性。中国古代不少知识分子对此都有过论述,如“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安不忘危,盛必虑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这样的名言警句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并不少见,并成为不少仁人志士立身处世的标准和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历时数千年发展,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已逐渐内化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共产党人具有居安思危的优良传统。建国前夕,在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对建国以后党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政策方针作了规定和阐述,毛泽东向全党发出号召,指出我们现在虽然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即将夺取全国政权,但全党要牢记“两个务必”,慎重对待“进京赶考”,做好建国后从事领导新中国建设重任的准备。不止步于已经取得的胜利,未雨绸缪做好规划,这为建国后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开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坚实步伐,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各方面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但邓小平意识到还有不少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其中尤为重要的又是党的建设问题。在南方谈话中,他清醒地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任何外力都打不倒中国共产党,但如果党的内部出问题,就会不打自倒,就会影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党的团结与统一,党组织的有力量,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前提和基础。身处安定而常思忧患,这充分体现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强烈的忧患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立足新形势下的治国理政实践,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在短时间内作出了令世人瞩目的业绩,其改革决心之大、改革力度之强、改革范围之广世所罕见,也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少有的,这也充分显示出了新一届党中央的执政为民担当。抚今追昔,我们虽然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同时“在前进道路上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涉及领域之广,体现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一届党中央在对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的思考和解决的过程当中,形成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具体而言就是习近平同志讲的“忧党、忧国、忧民意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以从严治党为抓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习近平同志的忧患意识在其中有鲜明的体现。
一是忧党意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特别是经过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和发展,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改革开放新的时代背景下,党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与之前相比也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主要体现在:党员数量急剧增加,到目前已有8700多万党员,就人数上来说,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第一大党;与此同时,社会利益不断分化整合,“四大考验”“四种风险”等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摆在了党的面前。拨开历史的神秘面纱,我们不难发现,历史和人民之所以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党所体现出来的先进性。但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判断一个政党是否先进,不仅要看它的历史,更要看它的现在和未来。在新形势下,如何妥善处理好党员数量增加与质量提升的关系,抵御各种诱惑和风险,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做到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这需要党立足时代发展作出相应的回答。
正是出于对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认识,习近平强调指出:“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党内这些作风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新时期一系列考验和风险在党内的客观反映。我们说要加强党的建设,从严治党,首先就是要解决这些作风问题。十八大后不久,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以县处级以上干部为重点在党内开展起来,就是要以密切党群关系为突破口,改进工作作风,体现从严治党的要求,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做到严格执行党的纪律是从严治党的关键所在。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党员干部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都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党内规矩,这也是党员党性的集中体现。党内之所以会有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些腐化堕落的干部党的纪律意识淡薄,罔视党的纪律的约束,把个人凌驾于党的纪律之上。对此,中央从严明党的纪律入手,强化纪律的刚性约束,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调决不允许党内搞小团体、结党营私、拉帮结派等,体现了从严治党的要求。
二是忧国意识。中国士大夫阶层的一个传统就是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哪怕并不在位,也是胸怀国家、心忧天下。这从留下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位卑未敢忘忧国”等词句,都有比较鲜明的体现。党员干部作为国家和人民中的先进分子,在身份和地位上与古时的士大夫有许多相似之处,又身负国家管理的重要职责,因此更应具有家国情怀。当前,我们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风险和挑战。从国内来看,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国民经济在持续数十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之后,预计今年的增长率在6.5%—7%之间,经济发展“新常态”到来。从国际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进行中,世界各国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竞争激烈,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发展压力;周边局势不稳定,朝核问题、钓鱼岛问题和南海问题等持续发酵,某些区域甚至有矛盾激化的可能,严重影响到我们的发展大局。发展是硬道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通过从严治党,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有效应对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可以说是责无旁贷。习近平同志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就是对全体共产党员的告诫。
三是忧民意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显示了党的领袖心系民众幸福、关注民生福祉的为民情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庄严承诺。青年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陕北农村插队,与人民群众一起劳动,同甘共苦。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奔赴全国各地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每到一地,都与当地百姓促膝长谈,话收入、唠家常、访民忧。正是通过这样一次次的民情调研,对地区发展现状和老百姓的生活状态有了更加深刻的体察和认识,也拉近了与老百姓的距离,体现了党的总书记的民生情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总体上提高了,但社会贫富差距依然很大,普通民众衣食住行用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就全国而言,目前还有超过7000万民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实现全面脱贫的任务还很艰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重道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成绩不能抹煞,但问题同样也不容忽视。在已经取得的成绩面前,容不得我们有半点骄傲和自满。“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时刻以民生为念,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以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解决民生实际问题,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两大历史使命,以新中国的成立为标志,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使命业已实现,目前正在向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使命迈进的过程中。正因如此,更加突显出共产党人肩上的担子之重、责任之大。在党的九十多年的历程中,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世所瞩目,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在艰巨的任务面前,只有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才能担负起实现历史使命的重任。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