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对外姿态有所“软化”?

liaowangzhisheng 2016-03-24 16:57:18 总第308期 放大 缩小

陈  刚/文  来源:联合早报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不断增长,其对外政策日趋强硬,这尤其反映在中国周边热点问题如南中国海争议、钓鱼岛争端等问题中。西方和亚洲一些国家一直认为,崛起的中国势必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中美两个超级大国难逃“修昔底德”的安全陷阱,必然会为争夺国际事务的主导权展开激烈对抗。但中国政府坚持认为中国将继续走“和平崛起”的道路,中国与其它主要大国的关系是合作而非对抗。中国去年在南中国海的填海扩岛行为,一度强化了外界对中国外交日趋强硬的认知;但最近中国在联合国制裁朝鲜问题上的合作态度,以及主动减缓军费增长,又使这一问题重新变得复杂。

外界普遍认为,中国外交和国防政策在2009年之后出现了一次重要转折。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全球金融危机对美国实力的重创,中国的对外姿态在那之后变得日趋强硬,邓小平制定的“韬光养晦”策略不再指导中国的对外决策制定。针对美国提出的“重返亚洲”、日本的购岛行为和菲律宾、越南在南中国海的主权要求,中国大幅增加了在周边海域的军事存在,划定了东海防空识别区,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并使军费长期保持两位数增长。

令人惊讶的是,2016年初出现的一些新迹象表明,中国很可能再次对其外交风格进行调整,目的在于把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国内举步维艰的经济改革和转型上。在今年的“两会”上,人大发言人表示,中国今年的国防预算增幅为7%至8%左右,远低于去年的10.1%(自2006年至2015年的10年间,只有2010年军费预算增长低于10%),令民族主义色彩强烈的中国国内某些媒体有些失望。考虑到美军舰只近期增加了在南中国海靠近中方人工岛礁的巡航,以及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中国放缓军费增长的做法,令很多观察家难以理解。

在中国政府大幅增加财政赤字的同时削减军费的增幅,很可能中国政府在向外界释放一个重要信号,中国不打算继续参与亚太地区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也不打算通过扩军备战,让美国和周边的邻邦感到不安。由于中国的国内建设和“一带一路”等战略的实施,还需要诸多国际支持和良好的国际环境,今年中国很可能会在外交和安全领域放低曾经非常强硬的调门,寻求减少对抗和增加互信。

在朝鲜核问题上,中国罕见地支持了美、韩等国提出的对朝鲜的制裁。虽然中国一贯反对朝鲜拥有核武器,但中国长期的外交立场认为制裁无助于朝鲜核问题的和平解决,因此这次对联合国制裁动议投赞成票,出乎很多人士的意料。作为朝鲜多年的坚定盟友,中国一直反对美、韩等国对朝鲜施加过度的压力;而这次中国转而对朝鲜强硬、与美国及其盟友合作,体现了中国对朝政策的重大转折,有助于缓和中美间业已紧张的双边关系。

亚太局势的日益紧张给中国今年的外交和安全环境带来很大压力。一方面不断升温的南中国海主权争端问题,给中国和相关东南亚国家以及美、澳之间的关系蒙上阴影;另一方面宣称随时准备使用核武器的朝鲜,也是重大不稳定因素。对于中国大陆而言,即将在台湾执政的民进党,以及日趋暴力化的香港局势,也是重要的境外挑战。

在南中国海问题上,菲律宾已经把争端交给国际仲裁法庭,正在等候裁决结果。虽然中国已明确表示拒绝接受任何国际仲裁结果,但今年即将作出的裁决,很可能对中方的领土要求极为不利,会对中方的立场产生较大的国际舆论压力,影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软实力。在朝鲜问题上,中国参与的国际制裁,将对物资已十分匮乏的朝鲜造成重大打击。朝鲜政权会否对外采取极端措施,以及美、韩是否会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都将极大考验中国的朝鲜政策,甚至影响中国境内的安全问题。

从中国政府今年所释放的政策信号来看,中国并没有打算在关键外交和安全问题上作实质性退让的准备,但很可能会淡化对外政策上过于强硬的色彩,不采取进一步激化矛盾的做法。事实上,中国每年的实际军费增长是难以被外界准确掌握的,但政府在“两会”上主动调低军费增长率,实际上是向外界透露,中国仍希望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没有意愿和周边国家打仗。

当前中国领导层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深化改革,实现经济转型。在经济放缓、社会矛盾突出的当下,能否成功跨过这道经济坎,对于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以及中国能否持续崛起具有关键意义。从这届“两会”关注的热点来看,国内经济转型、金融稳定等议题明显居于最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所谓的“供应侧”改革可能会导致大量僵尸企业的关闭和数百万工人的下岗,地方信贷泡沫面临破灭。虽然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但短期阵痛不可避免。在这样严峻的国内形势下,中国政府必然要试图缓和外部紧张气氛,把主要精力放在棘手的国内经济和社会改革上。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