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论研究生的价值观教育

liaowangzhisheng 2016-04-05 09:26:08 总第309期 放大 缩小

何满潮/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如何培养新时期能源工业精英以及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长期以来的教学和科研实践,笔者深深认识到,影响一个研究生未来取得成就的大小,固然与其学得的知识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是否有正确的人生观,具体体现在人生的价值观、世界观、方法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信息时代条件下的成功之道的选择。

研究生的价值观

国家花费了大量的投资来培养研究生,目的是培养出未来的科学家和国家的建设者,让他们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因此,一个研究生的价值在于其创造剩余价值。一个人的生命从孕育开始就在消耗价值,一直到大学毕业时消耗的价值达到极值。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或考取研究生开始研究工作,就意味着开始创造价值,除去本人要消耗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一个国家的创造剩余价值的人越多,国家就越强盛。因此,建立正确的剩余价值观至为重要。

经典剩余价值学说

十九世纪,马克思根据17世纪和18世纪的资本主义运行分析,创立了不朽的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认为,①剩余价值的每个毛孔都渗透着工人的血汗;②资本家无偿地占有工人的劳动,是资本主义社会最黑暗的体现;③资本主义的大量兴起,造就了千百万产业大军,随着资本主义分配不公的社会矛盾的加剧,千百万产业大军终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因此,马克思结论:资本主义社会是腐朽的,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是垂死的,社会主义制度一定会代替资本主义的。列宁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科学预见的成功

到了20世纪初期到中期,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上所做出的英明论断得到了证明:欧洲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亚洲的中国、越南、朝鲜、北美洲的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涌现,为资本主义制度敲响了“丧钟”。资本主义世界陷入惊慌失措之中,20世纪中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为了阻止亚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势头,在朝鲜和越南先后挑起了战争。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强烈对抗之中,资本主义阵营似乎败下阵来,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资本主义的回光和现代剩余价值理论

到了20世纪末叶和21世纪初期,在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浪潮中,资本主义阵营似乎又稳住了阵脚,呈现出了“资本主义腐而不朽,帝国主义垂而不死”的回光;而在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阵营好像出了点问题:欧洲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行改革,北美的古巴社会主义国家也迈上了改革的征程,北朝鲜也要进行包产到户的改革试验。

笔者认为,现代科学社会中,显然用经典的剩余价值理论解释不了“帝国主义垂而不死,资本主义腐而不朽”的资本主义的“回光返照”现象。因此,运用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状态的基本思路,建立现代剩余价值学说对于认清现代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腐朽本质,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是十分必要的。现代剩余价值学说认为:价值不仅仅是资本与工人劳动之和,还应包括科学技术。因为科学技术也对产生价值具有重大贡献,科学技术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价值的大小。剩余价值仍是价值与成本之差,这里成本仍是包括投入资本和工人工资。

在现代社会中,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价值不仅仅是资本和工人劳动之和,还要包括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水平高,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时的剩余价值的每个毛孔渗透的除有工人的血汗,也有科学技术。工人除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之外,也许还享受了科学技术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在科学技术极度发展的条件下,价值就变成了资本和科学技术之和。这时的剩余价值的每个毛孔里都渗透着科学技术。例如比尔盖茨、乔布斯的企业,就接近或具有上述的特征。

在这种状态下,参与分配的人们,占有了科学技术拥有者们创造的部分剩余价值,千百万白领工人在比尔盖茨、乔布斯的企业里成长为百万富翁,他们在一定程度,占有了比尔盖茨、乔布斯技术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时候,让这些人起来革命可能有点天方夜谭。

因此可以结论,是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缓解和掩盖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矛盾,造成了“当代资本主义腐而不朽,帝国主义垂而不死”的回光返照局面。试想,如果社会主义国家既具有先进的社会制度,又具有和西方相同水平的科学技术,那么,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还能回光返照吗?也正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尚不发达”,才使其自己走上了改革之路。回想起来,邓小平老人家复出第一件事,先把停止了十年的高等教育恢复了,让浓缩了十年之久的人才们上了大学,从而为中国强大造就科学技术的拥有者,让他们创造剩余价值,这是何等的英明伟大啊!

研究生的剩余价值模型

从前述“剩余价值学说”的讨论,不难得出结论,一个研究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剩余价值。他的贡献大小取决于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大小,在下图当中,给出了一个研究生的典型价值模型,如图2中的曲线①所示,并给出了杰出科学家的价值模型、普通工人农民的价值模型,并比较分析了各自曲线模型的特征,如图2所示。

 

图1  一个研究生的剩余价值轨迹模型

 

图2  剩余价值模型

曲线①:一个研究生的价值曲线

曲线②: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价值曲线

曲线③:一个杰出科学家的价值曲线

阴影面积Ⅰ:杰出科学家与研究生剩余价值差

阴影面积Ⅱ:研究生与普通劳动者剩余价值差

一个研究生的典型价值模型如曲线①所示。当他(她)出生时,创造负的剩余价值(即消耗社会价值),直到大学毕业之前,消耗社会价值达到极值;随着年龄的增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为社会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到大学毕业后开始为社会创造价值,但是和消耗的价值相比,仍然是负的剩余价值。约在30岁左右博士毕业参加工作,创造的价值大于自身消耗价值,故剩余价值曲线呈正值;此后,贡献越来越大,创造的剩余价值愈来愈大,直至生命的终点。一个合格的研究生的突出标志应该是:生命终结之后,他所创造的知识,仍然在为社会创造剩余价值,这正是一个研究生的价值所在。

为更深刻地理解一个研究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剩余价值,图2中给出了一个普通劳动者(民工)和一个杰出科学家的价值曲线形态。图2中②线表明,一个民工一出生开始消耗社会财富,到15-18岁时消耗达到最大值,18岁左右开始体力劳动,创造一定量价值,到20岁左右创造的价值大于自身消耗的价值,即开始创造剩余价值,到40岁左右,他的体力达到顶峰,因此创造的剩余价值也达到峰值,40岁以后,随着体力衰弱,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曲线趋于下滑,直到生命的终点。一个体力劳动者区别于一个研究生的价值在于生命的终点即是剩余价值曲线的零点。

我们希望我们培养的研究生能成为杰出的科学家。一个杰出科学家的价值曲线如③所示。他的突出特点是,(1)消耗社会财富最多,往往受到硕士、博士的教育,剩余价值曲线负值达到最大;(2)创造社会价值晚,剩余价值曲线的零点晚;(3)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大,且不受生命的终点限制。如乔布斯,他的生命结束了,但“苹果”公司所创造的巨大社会财富却如日中天。

世界观和方法论

如今,科学世界观的培养成为了当代科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层面之一,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科学教育中注重学生世界观的培养,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

关于什么是世界观,普遍的认识是指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掌握了上述世界观,就会在科研的迷宫中不迷失方向,坚信任何难题都有解,都有规律可循。暂时科研上受阻,只是黎明前的黑暗,只要坚持,就一定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科学世界观告诉我们,世界上的问题都有解,但难易程度会有所不同。如何运用方法论解决复杂问题成了关键所在。科学方法论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一个复杂问题,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单一问题的有机组合。在这些单一问题中,有70%是本领域学者所熟知的,有20%是相邻领域学者所熟知的,只有10%是人们未知的。一个高水平的导师,就是能把复杂的难题分解成单一问题的高手。他会把70%的单一问题讲解清楚,并使所带的研究生轻车熟路的解决这些问题;20%的单一问题成为通过和相邻领域的学者合作研究的内容;只有10%的单一问题,需要攻关研究,需要创新。这些10%的简单问题构成了该复杂科学命题的灵魂和知识产权所在。

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解决10%单一问题的金钥匙。创造性思维是指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旧模式的束缚,树立开拓创新精神而进行的综合认识思辨活动。它是各项科学技术研究的根本。科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没有创造性思维就没有科学研究成果,没有科学研究成果,就没有文明与进步。创造性思维既能让我们的各项工作摆脱陈旧意识富于创新精神,各项研制成果得以获得全新价值,并可使新技术转化成社会财富。

培养研究者的创造性思维可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阶段进行。

发现问题阶段

发现是分析、研究、判断、想象和创造的依据和前奏,没有发现就没有创意的发生。发现问题可分为低层次发现和高层次发现。

低层次发现又分为一次发现和二次发现。一次发现通过室内实验和现场调研等方式获得,以研究报告的形式体现。二次发现通过对研究报告二次提炼和分析,最终以论文的形式体现。

高层次发现分为三次发现和四次发现,其共同具有周期相对较短、见效相对较快的特点。三次发现是通过认真分析所发表的论文,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组织研究,解决和解释了该问题,最终以SCI、EI等论文形式体现;而四次发现是系统地总结了自己所从事的若干年的发现和研究的成果,发现了一个学科体系,以专著和某一学说的产出形式来体现。

图3  高、低层次发现问题结构示意图

分析问题阶段

在复杂的社会历史领域,经常看到一种状况,问题非常明显地摆在论者面前,但不同的人对其的理解和分析却很不一样,往往会显现出准确与差池、全面与片面、到位与离谱、深刻与肤浅等方面的差异和分野,更不用说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了。上述方法论中也阐述过分析问题的要点,世界上的问题都是有解的,只是难易程度会有所不同。分析问题就是运用科学方法论,进行深入、细致和系统地分析,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单一的问题,找出与本学科相近的70%的部分,运用现有理论加以解决;再借助相邻学科工作者的能力,通过合作研究解决20%的部分;最后运用科学的系统的理论认真分析该问题剩下的10%的部分,进行创新性攻关。

解决问题阶段

问题解决可以分为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两个阶段。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假设,即可采用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采取什么原则和具体的途径、方法。但所有这些往往不是简单现成的,而且有多种多样的可能。但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正确的假设引导问题顺利得到解决,不正确不恰当的假设则使问题的解决走弯路或导向岐途。

假设只是提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还不能保证问题必定能获得解决,所以问题解决的最后一步是对假设进行检验。通常有两种检验方法:一是通过实践检验,即按假定方案实施,如果成功就证明假设正确,同时问题也得到解决;二是通过心智活动进行推理,即在思维中按假设进行推论,如果能合乎逻辑地论证预期成果,就算问题初步解决。特别是在假设方案一时还不能立即实施时,必须采用后一种检验。但必须指出,即使后一种检验证明假设正确,问题的真正解决仍有待实践结果才能证实。不论哪种检验如果未能获得预期结果,必须重新另提假设再行检验,直至获得正确结果,问题才算解决。

信息时代与成才之道

信息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新知识、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的涌现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作为某一个学科的学者,要想了解某个学科发展的前缘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信息时代,研究者更应该掌握筛选科学技术信息的能力。一般可按照以下过程进行:信息搜集——归纳整理——分析研究——服务利用。

在大量的信息涌入的时代,研究者如何才能成才,笔者认为,可按如下两个方向努力:(1)纵向突破,持之以恒。针对科学技术某一领域的某一具体问题,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终能成功。如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地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1+2”成就。(2)横向突破,交叉学习。针对科学技术某些空白、边缘领域,学习多门相关学科,将之融合形成新的研究领域,取得成功。例如著名科学家李四光先生,把地质学和力学理论相结合,创造了“地质力学”理论,并运用该理论,为中国找到了大庆油田。在洋人认为不可能有石油前景的中国领土上,找到了丰富的石油,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能源基础。

结论

衡量当代研究生的价值是度量其创造剩余价值的潜力。抛弃虚幻和虚荣,实实在在地训练和掌握创造剩余价值的本领,对一个研究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不论人们承认与否,每一个人都用其一生描绘了一条剩余价值曲线。这条曲线严格遵循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和现代剩余价值学说,诠释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因”,是科学技术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剩余价值,现代剩余价值学说,解释了当代“帝国主义垂而不死,资本主义腐而不朽”的现象。

科学方法论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研究生创造剩余价值的根本所在。通过科学方法论,可以把复杂的科学命题分解成若干个单一问题的结合,真正的需要攻关的核心问题只占一小部分,它构成了科学命题的灵魂。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