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吉林:“点穴式”扶贫趟出脱贫新路子

zhuantibaodao 2016-04-05 09:49:32 尹 健 李爱兰(本刊记者)/文 总第309期 放大 缩小

“十三五”开局,吉林省便吹响扶贫攻坚战的号角,要求到2018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层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要知道,这份“军令状”的背后,还有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村1500个,且多集中于东西两个连片特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条件恶劣、脱贫难度较大,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60%。

怎样啃下这块硬骨头,完成扶贫攻坚战的目标?吉林人给出同样的回答:“就像点穴治病,做好扶贫。要避免盲目性,提高精准度。”

找准“穷根子”,“输血”变“造血”

“点穴式”扶贫,形象生动,实质就是精准扶贫。

点穴治病,识穴为先。识贫,就像识穴,须练就坚实的识功。只有把功夫用在深入调查、反复核对、查缺补漏、认真分析上,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才能一清二楚。

2016年元旦假期后,上班第一天,各级机关近万名包保干部进入村屯走访调查,经过为期1个月的建档立卡和贫困户对接,初步摸清了贫困村的基本情况。

“我们这次最大的任务就是将‘作战图’画实,核实、梳理,以确定精准的实施方案。”吉林省发改委包保和龙、大安的4个村屯,汇总的325张扶贫调查表,致贫原因和脱贫想法两栏里记录得密密麻麻。

在大安市海坨乡兴业村,村民张军和单眼失明,皮肤病缠身,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老伴患有抑郁症,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每年仅仅医药费就已经让这个家庭入不敷出。

如何对这样的因病致贫帮扶到位?工作组一边为老两口做详细的调查记录,一边和乡书记研究对策。

点穴治病,“点功”为要。精准扶贫,讲究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因人而异,必须“点对点”服务、“一对一”救助、“多对一”帮扶,不摘帽不松劲,不脱贫不脱钩,扶上马送一程。

大安市两家子镇同建村,70岁的孙淑芹,儿子儿媳都有病,无法从事重体力活,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学,生活负担较重。“前些天,包村干部走访后,给孩子补贴3000元学费,还要给我们筹建猪舍。”孙淑芹说。

“要脱贫,必须要找准‘穷根子’才能对症下药。”多数扶贫包保人都说,还是要摒弃“等靠要”的思想,让贫困主体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首先,要确保农民自己树立脱贫意愿,肯干、能干、踏实干;然后,要精准分析致贫原因,由相关部门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逐户制定脱贫方案,再具体帮助指导农民实施,真正实现由‘输血’变成‘造血’,让困难群众彻底摆脱贫困。”

结合资源优势,

好钢用在刀刃上

点穴治病,合力为上。精准扶贫,需要齐心协力,各尽其责,协调运转,绝对不能各管各段,更不能推诿扯皮、敷衍了事。而点穴的根本在祛病,扶贫的目的在脱贫。重在解决扶贫中的难题,破脱贫中的瓶颈。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7亿多元,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幅度达到57.5%,100余万吉林人从贫困中拔出脚、昂起头,这些数字和实践更坚定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路不通修、电不畅架、水不足补……”基础设施不完善是贫困地区最突出的瓶颈制约。充分利用水泥等建材产能较大、价格较低的有利时机,加大力度,强化贫困地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扶贫“打好底”、“供利器”。

用好贫困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形成扶贫、减贫的长效机制。

吉林要求西部片区重点发展特色经济作物,东部片区重点发展特产业,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在贫困地区建厂,“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建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在农业全产业链中获得更大收益。省级棚膜蔬菜等园艺特产业项目将重点支持贫困县,围绕开发食用菌、山野菜等特色资源,发展特色种养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未来,吉林省还将加大对贫困村发展旅游的专项资金支持,每年提高10%,把农产品变成旅游产品,农家院变成“驴友之家”,让贫困群众靠青山绿水,增收受益。西部的大安市近年来先行一步,利用其湿地、渔业、民族特色等优势,鼓励贫困农民通过开办农家乐参与旅游产业脱贫,带动1万多农村贫困人口年均增收3000元,堪称样板。

如今,吉林省上下、全社会都在聚焦扶贫攻坚战,且对未来的三年内完成目标充满信心。

在长岭县三团乡六十八村,扶贫对接工作小组,与贫困户面对面交流,梳理出打井、修路等脱贫需求,并准备开春后指导脱贫户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增加农户收入。该村贫困户卢小梅说,“政府帮助我们,家里的日子会逐渐的好起来,对待生活现在很有信心。”

舒兰市扶贫办从13多个部门抽调37名技术干部深入各乡镇结合贫困家庭实际进行规划指导,通过开发适合贫困户的种植养殖项目 为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支撑,截至目前有3000多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落实了生产项目。

过去是“漫灌式”扶贫,给贫困户送粮、建房、补红包,解一时之需,没多久后就重新返贫。如今的精准扶贫,“点穴式”扶贫,呼唤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呼唤一支沉得下去、真抓实干的扶贫队伍。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要选对人、用对人,让那些懂农村、懂经营、有公心的人,真正在乡亲们身边帮扶、领路、服务。

从长白山脚下到松花江畔,从八百里瀚海到边陲山区,浓浓的民生情怀,描绘出吉林人民全面奔小康的温暖底色……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