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 燕
来源:路透社
在中国越来越重视宏观调控预期管理的大背景下,通过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的自问自答来传递政府对中国经济的把脉结果和政策方向,以引导市场预期已然是驾轻就熟之举。
从2015年5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五问中国经济》、2016年1月4日刊登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近期的“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可略见一斑。
无论是文章脉络,抑或对尖锐问题的自问自答以及开出的政策药方,均不难看出权威人士所代表的中国高层对经济把脉相当精准并切中要害。只是在理论上阐述了该怎么做的完美逻辑后,有多少能在现实中落地显然更受关注。
“4月29日中国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这篇文章其实就是传达政治局会议的内容,是由专门的写作班子写的,文章当然写的很不错。”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就称,但更关键要看做的如何。
他认为,目前中国经济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短期和长期的关系,短期如何稳住经济,遏制下行势头,以及短期政策不损及结构调整的中长期目标。
《人民日报》刊登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的文章称,综合判断中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在现实情况下,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
文章指出,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明确了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对各类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隐患,监管部门要密切配合,摸清情况,做好预案。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也表示,虽然文章看起来很不错,对问题的剖析也很深刻到位,但对比去年5月中国经济五问的的文章,其实会发现新意并不多,只能说写的很客观。“问题还是那些问题,去年说的今年还都在。”
去年5月刊发的“五问中国经济”中提到,目前中国居民储蓄率很高,海量资金无处可去,人们难以获得可持续的财产性收入;可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和重大建设项目缺乏资金保障。所以,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必须整体推进,特别是要打通投融资渠道,挖掘民间资金潜力,让更多储蓄转化为投资。
但现实却是中国去年6月爆发的股灾导致数十万亿的市值消失,股市至今仍未复原;而原本希望大力挖掘的民间投资也并未如期跟进。
数据显示,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3%、64.2%和64.2%,民间投资比重总体是稳定的。但是,今年一季度全国民间投资同比名义增长5.7%,增速有所放缓。
5月初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决定对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围绕国务院2014年出台的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相关文件落实情况,选择部分地区进行督查,同时开展第三方评估。整改存在问题,克服不作为现象,完善鼓励民间投资政策。
事实上,在经历了海外投行近年来几乎年年都会上演一场唱空中国经济的轮回后,中国已明显提高了对政策预期的管理水平,通过官方的新闻发布会,抑或官员或学者纷纷撰文评述加以反驳,似乎也成了中国宏观领域年年保留的经典曲目。
不过,相较决策层理性判断的华文来管理引导市场预期,如何在政策的落地以及政策实效评估上多加力显然更有实际意义,尤其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在现行体制下防止地方政府或职能部门在政策落实上阴奉阳违,或借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之名,实质“政治作秀”或将经济调控搞成“运动化”。
一位财税部门的专家就直言,“94年的分税制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比今年5月1日全面实行的“营(业税)改增(值税)要难多了,那个时候是要把财力上收,而现在是减税,但从现在的宣传力度看把营改增搞的像一场政治运动。”
他认为,营改增本身就是一种税制改革,会影响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力宣传推广让大家了解政策本身没有错,但过度的宣传过度的强调会有多大规模的减税则容易给市场一种误解,减税的时候大张旗鼓,那未来要增税的时候也会这么大力宣传吗?
“最有意思的是北京5月1日实施营改增后第一张开出的发票竟然是一个酒店在晚上12点开给客人的,试想半夜12点住店的客人开了发票后他是继续住呢还是准备去搭夜班机离京呢?如果说是因为吃宵夜而开的发票还容易让人理解。”该位专家不解地说。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新闻稿,5月1日凌晨零点,退房离京的温州中泰机电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生在北京民族饭店前台拿到了全面实施营改增后北京市生活服务业第一张增值税专用发票。国家税务总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军,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士祥以及税务总局领导任荣发、王陆进一同见证了这张具有历史意义发票的开具。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