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科技创新,前提是改革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描绘过这样一个国家:“创新理者为圣哲,创新术者为慧巧,创新益者为明智”,让全社会“皆创新之是图,无他志焉,无他思焉”。先人一百多年前的梦想在当今逐渐成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科技创新同样事关浙江未来在中国甚至世界版图中的位置。浙江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补短板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补短板是浙江省推进落实“十三五”规划、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其中“科技创新是需要补齐的第一短板”。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需要强调的是,科技创新不是喊喊口号,更不能止于口号。只有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一种本能与习惯,像空气那样必需而平常,才能真正落实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前提是改革。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正是一部以创新把握机遇的历史。当自主创新成为国家战略,我们奋力补齐生产力的短板,才给改革以动力,并重塑了国家的面貌。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才会强调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要求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科技创新,关键在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好最高学术机构学术引领作用,把握好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敏锐抓住科技革命新方向。”高校、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应尽快摒弃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等社会上的浮躁风气。
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去年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近来意外走红的韩春雨,莫不如此。他们都有“只管耕耘、莫问收获”的慎独以及“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
科研工作者的精心与定力离不开宽容的学术环境。鼓励科技创新,就要为各种不同的研究主体提供参与机会。另外,科技创新往往不会一蹴而就,正是因为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才更需要一种鼓励竞争、更鼓励失败的宽松氛围。
科技创新,企业是主体。只有培养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调动广大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才能形成更大的磅礴之力。企业同样要给科技创新以充分的时间与资金投入,容忍创新的失败。不能只把“科技创新”挂在嘴上,要在实际工作中给创新和创新者提供良好的氛围。
科技是时代的脉搏,创新是历史的潮流。创新强则国运昌,创新弱则国运殆。当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回望过去,人类历史的难题从来都是那个时代的人民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解决的。面对眼前的“硬骨头”,更要以科技为杠杆,以创新为驱动,完成好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
唯有让科技创新成为一种本能和习惯,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以新眼光把握新机遇,才可能找到新的活力,为未来闯出一片新天地。
科技创新,贵在解放人才
讲话中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总书记的话点出了科技创新的要害。“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做好世间任何事都离不开人才,从无荒无人烟之地方能自己发展的,也无缺乏人才之地能走在发展前列的,更何况科技是人类智慧最集中、最先进的领域,当然就更需要人才。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并不缺乏人才,甚至不缺乏高精尖人才,一则因为“中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二则因为东亚人的平均智商全世界最高,人人都有容易成才的基础,这从中国为发达国家输送了不少高科技人才也可知。
既然如此,为什么前三次工业革命没发生在中国呢,为什么中国目前的科技实力仍不在先进之列呢?这说明中国的问题不出在智力上,而出在使人各尽其才、才尽其用上;说明了中国很多体制机制不利于发现、培养、使用人才。因此,笔者以为,要完成中国“到2020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事业发展目标,就必须改革体制机制,为人才解缚松绑,让他们尽情发挥、自由驰骋。
目前很多科研机构,包括大学,给予科研工作者的自由并不大。一是行政命令占主导。要么要求科研人员不停地去申请那些他们并不太精通的科研项目,要么催促他们尽快出成果。不太精通如何能出一流成果?即使出来,也是世界笑柄;不断催促如何能深入研究?即使有结果,也不能完美。二是行政要求麻烦多。很多本应是也只需要是党政机关党员干部参加的活动,有时也要求科研工作者必须“保质保量”参加,使他们的时间被浪费,精力被空耗。三是行政文化影响深。政治文化在中国历史久、渊源深、影响大,很多人都有“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一些科研工作者取得成就后,各种行政职务、名誉、权力、会议等行政生活会随即袭来,有的可能自愿迷失于此,有的则被迫深度参与,从而荒废学问。总之,这些都束缚了人才,使之不能全力施展其全部才华。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落实总书记的讲话。即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唯如此,才能营造人才济济、蔚为大观的局面,才能使中国成为科技强国。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