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1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执政党的高层会议上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并对此作出专项研究,其重要性和战略性不言而喻。所谓“中等收入群体”,即通常所说的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中国将通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努力,向世界展示出新的发展前景。
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
目前提出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要求,有别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它更着重于让更多的人实现富裕,对于中国正在努力推进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按照“十三五”规划,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标志是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艰巨的目标,但是只要中国在未来几年的经济增长率不出现断崖式下跌,只要国民经济总量能够按预期实现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要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这个目标就不会有大的障碍。
但是,仅仅将人均收入翻番作为全面小康的标志有一个先天不足。在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由于财富分配机制存在的问题,国民经济增长的成果过多的集中于少数人,致使中国出现了一个富裕阶层,但他们的人数相对于中国的庞大人口并不算多。因此,一方面是中国出现了坐拥巨富的暴富阶层,另一方面中国却仍存在将近1亿的生活贫困者,需要政府扶助。如果只是考虑人均指标,那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小康社会似乎实现了,大量贫困者的生活却没有改变。这显然不是我们希望出现的结果,因此,在考量人均收入翻番这个指标的同时,建成小康社会还需要另外一个指标,就是需要大幅度地提高中等收入群体在中国总人口中的比例。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十年“文革”动乱的折腾,中国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城市居民和农民都出现了普遍的贫困化。通过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摆脱贫困便成了当时的紧迫课题。但是,由于长期的思想束缚,当时的老百姓对致富还心存疑惧。在当时的环境下,中央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是很有针对性的务实之举。先富起来的群体,可以给全社会树立榜样作用,激励更多的人通过创业实现富裕。今天回头来看,这个目的已经达到,先富起来的群体对更多的社会群体产生的榜样作用,推动全社会向着摆脱贫困、实现富裕的目标前行。
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目标,弥补了仅仅以人均收入来考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足,使这一伟大目标与每一个中国人建立了具体可感的关系。全面小康,不是均贫富,但也不是少数人富裕、大部分人贫穷,而应是大部分人处于“日子好过”的状态。中国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就国民经济总量来说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一个庞大经济体,这一成就的出现,每一个中国人都付出了汗水,他们有权利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受益者。
为和谐社会打造坚实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会议上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这表明,在中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仅有经济上的意义,还有更重要的政治上的意义。
无论是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都已经建成中产社会,大量中产人士、中产家庭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这种社会呈现出更加稳定的形态。相反,中产阶层不发达往往是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当中产阶层弱小时,国家就会分裂为穷人和富人,在政治上往往互相排斥,很难达成妥协和共识,极易导致社会不稳定。中东和南亚、拉美地区的一些国家,社会矛盾紧张,有的国家治理甚至处于瘫痪状态,虽然原因比较复杂,但从经济角度来考量的话,中产阶层弱小、穷人众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不仅容易导致社会不稳、经济不稳,甚至会出现政治危机和政治失序状态。这些正反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实现了良好治理的社会,首先必须是一个中产人士、中产家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国要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中产阶层这个重要的社会群体的基石作用。
目前的中国,出现了很多社会矛盾,各种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仔细分析一下各种矛盾产生的原因,除了有一些政府作为不当以外,不可回避的另一个客观原因是社会的戾气也很严重,如果从经济的角度来考量,可以发现,一些恶性事件的肇事者大都是家庭经济并不宽裕者,由于生活在贫困之中,他们对生活充满怨言,失去希望,稍遇不顺心之事就容易走极端。而只要家庭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其为人处事就会相对理性,不会走极端,即使遇到问题也更愿意选择协商解决。这种状况符合社会人的经济理性,因此,让更多的人进入中产阶层队伍,有利于政府的社会治理,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也就是在为和谐社会打造重要的基石。
要让中产阶层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需要稳定的社会条件。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之所以陷入全民贫困之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长时间处于不稳定之中,“文革”更是把所有中国人拖进了动乱之中。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结束了长期政治运动造成的紧绷的社会空气,为中产阶层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目前中国已有的中产人士和家庭,基本上都是得益于改革开放,这使他们的利益与执政党的利益高度结合在一起。就目前的中国社会来说,只有共产党有力量凝聚社会共识,化解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稳定。因此,中国的中产阶层与中国的执政党在利益上趋向一致,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成为中产,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将更加坚实,而党的执政基础坚实,反过来又能推进更多的中国人进入中产队伍,从而使整个中国社会保持长久的和谐稳定。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需加快改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尽管中国经济出现了令全球瞩目的快速发展,但由于收入分配机制长期未能理顺,导致财富向少数权贵阶层过度倾斜,中产阶层力量偏弱。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必须加快改革,包括改掉阻碍经济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激发全社会焕发出创业创新的精神,为普通民众跻身中等收入群体创造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基本上是依赖扩大投资,这在最近一二十年表现得尤为明显,而这种扩大投资很大程度上又是由政府所主导的投资,这导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长期处于扭曲之中,政府凌驾于市场之上。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政府对市场的指挥、干预非但没有减少,在某些部门反而有强化的趋势。这是直接导致“让一部人先富起来”变味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它的后果是使权力产生了寻租空间,再加上反腐的不力,使得富裕群体集中于权贵阶层,权力腐败也愈演愈烈,严重地堵塞了普通民众向中等收入群体上升的空间。底层民众难以像改革开放初期那样通过创业实现致富,贫富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在中共十八大召开以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到了更高的高度,在“十三五”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将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以前那种依赖扩大投资而出现的高增长已经一去不复返。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需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市场能够不断地释放出活力,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的引擎。在这样一种要求之下,政府必须改变以往那种管理、调控经济的手段,简单地说就是必须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释放受到束缚的市场活力。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这种转变,必然将带来市场主体产生更大的力量,从而为社会培育出更多的中产人士和家庭。
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将以提高内需为抓手,也就是要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国际上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都是以消费型增长为主导,中国要想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持续性的增长,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都要调整到消费型增长上来,这也是党中央提出加大供给侧改革的要义所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有利于增强社会消费能力,实现消费型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中产社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也是正在推进中的结构性改革的一个必然要求。中共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已经绘就了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蓝图,不断推进的改革将为中国培育出越来越多的中产人士和家庭。当中国的中产阶层达到了能够主导社会的规模的时候,中国将向全世界展现出更美好的姿态。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