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95年前的伟大决定
从1921年到2016年,95年岁月;从50个成员到近8800万成员,是170多万倍规模的增长。这样一段漫长又伟大的路程,正是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的95年里走过的路。在这95年里,中国共产党将一个积贫积弱、满目疮痍的国家建设成了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强国。
圣彼得堡郊外,停在列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突然开炮,炮口的方向正是俄国反动政权所在地——冬宫。随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占领冬宫,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这个消息传到中国,包括李大钊、陈独秀在内的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领导了俄国革命胜利的马克思主义也正是苦难中国的出路所在。
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二号,是一栋富有当地特色的石库门房子。1920年8月,在这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组织,此后,这个党组织积极推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实际上起到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作用。
翻开著名的法学家、共产党人谢觉哉的日记,1921年6月29日有这样一句描述:“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之招OOOOO。”日记里提到的叔衡和润之就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何叔衡和毛泽东,而那五个圆圈在当时代表着一股新的救国图存的力量,这种新力量引起了当局的恐慌,所以只能用圆圈代替。后来,谢觉哉解释说,这五个圆圈是“共产主义者”。
1921年7月下旬的上海,刚刚放暑假清净了没几天的博文女校突然又热闹起来,一位又一位访客来此入住,这些人自称是北京大学师生暑期旅行团成员。事实上,他们是来建立中国共产党,参加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举行。闷热的夜晚,昏暗的课堂,原本吃饭用的餐桌旁围满了十三张面孔,来自天南海北的他们因为共同的政治信仰聚集到了这个不足20平米的小屋里,就党的性质、奋斗目标、工作计划等等展开了讨论。年龄最大的何叔衡不过45岁,最小的刘仁静只有19岁,当时毛泽东28岁,正好是这群人的平均年龄。他们代表着全国五十多名党员,操着不同的口音为中国的未来而激烈争辩。
当会议开到第八天的时候,一个陌生男子的闯入打断了这群年轻人的热烈讨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立即终止了会议,十几分钟后,法租界巡捕包围和搜查了会场。鉴于会场已经暴露,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距离上海一百多公里的嘉兴举行。在蒙蒙细雨中,代表们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党纲决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决议规定:党应采取完全独立的政策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与在同时期中国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各路政治力量相比,新生的中国共产党看上去是那样的身形清瘦、势单力孤。也许,连这13位参加中共一大,平均年龄28岁的共产党人都不曾预料到,这次大会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将焕然一新。
从中共一大到十八大,在历史的检验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战胜一个个困难,变得越发坚强有力。从建党之初仅有50多名党员到新中国成立时拥有448万名,再到今天拥有基层党组织超过400万个,党员约8800万名。这个执政党,赢得了全世界约1/5人口的支持和拥护。而这一切,都源于95年前那个伟大的决定!
“党指挥枪”:
建军之魂 立军之本
“党指挥枪”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的形象表述,是党经过长期艰辛探索得出的真理性认识,是党和人民对于军队的最高政治要求,是关乎党、国家和军队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而要追溯党指挥抢的产生、发展,我们就得追溯到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
江西省永兴县城西南三十多公里有个叫“三湾”的小村庄,这里住着五十多户农民。上世纪二十年代,兵荒马乱,每次过兵村民都会遭受抢劫,大伙儿苦不堪言。1927年9月29日,三湾村的村民去赶集,忽然看见一支队伍朝着三湾的方向开进,部队领头的是个身材高大的湖南人,他告诉大伙儿:“我们是贫苦大众的军队,天下穷人是一家。”他,就是毛泽东。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决定从进攻大城市转而向农村进军。九月下旬,他带领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发,途径三湾。这里没有地方反动武装,也能躲避敌军,于是部队在这里进行修整。此时的部队,被一路追杀,死伤不断,原有五千多人的部队仅剩不足一千人,官兵们不仅思想混乱,而且出身复杂,旧军阀土匪的习性严重。毛泽东意识到,这种状况下去肯定是死路一条,于是他就在杂货铺主持召开了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整改。
第一,把部队由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团”;第二,在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官兵平等,待遇一样,规定官长不能打骂士兵,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第三,改编中最重要的措施是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营团建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部队一切重大行动必须经过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从而在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立了人民军队“党指挥枪”的铁律。
通过三湾改编,党的组织在部队形成了系统,党支部掌握了基层,党对军队领导的制度得以确立。后来,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的经验时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与此同时,毛泽东还酝酿出三大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后来经过二十年的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群众耳熟能详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开国元帅罗荣桓曾经这样评价三湾改编的效果:“三湾改编,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如果不是这样,红军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也只能变成流寇。”
三湾改编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战争年代,党领导人民军队以弱胜强,战胜了国内外强大敌人,赢得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军队又是在党的领导下,成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钢铁长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军队发展壮大,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根本保证,“党指挥枪”永远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魂、立军之本。
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
自1921年成立起,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浪潮中迅速成长。1926年7月,由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共同领导的北伐开始,随着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也被推向了高潮。但是,就在胜利的背后,却藏着巨大的危险。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中国共产党员,从原来的6万人,一下子减少到1万多人。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遭遇到了成立以来最危急的时刻。
1927年6月29日深夜,在上海龙华监狱昏暗的牢房里,一个遍体鳞伤的青年人席地命笔,写下了自己的遗书:“我终觉得死于今,比死于昔,使人们可觉悟中国是需要继续革命的……死者已矣,惟望生者努力。”一周后,写下这些文字的中共党员黄竞西在上海牺牲,年仅31岁。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全国的412反革命政变。一年之内,全国有31万余人死在反动派的屠刀之下,其中包括26000多名共产党员。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中共中央决定以武装夺取政权,它的第一个大动作选择在了敌人力量薄弱的南昌。
1927年8月1日凌晨2点,南昌起义爆发。中国共产党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南昌起义一个星期后的8月7日,在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34岁的毛泽东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一个多月后,秋收起义爆发,起义部队第一次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在这面红旗上,五角星和镰刀斧头相互辉映,它说明着这支部队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武装。紧接着,中国共产党相继发动了近百次武装起义,在南昌竖起的革命军旗,开始飘扬在中国大地上。
1933年7月11日,在红色首都瑞金,共产党人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将8月1日定为了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支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英雄部队,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帮助中国人民夺取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建立起了人民的新中国。
(本刊综合)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