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徐悲鸿:融汇中西开新路

liaowangzhisheng 2016-07-29 15:49:15 熊光楷/文 总第321期 放大 缩小

2008年12月24日,我在中华世纪坛参观云南重彩版画展时,巧遇徐悲鸿之子、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徐庆平。我们一起参观了画展,又拾级而上,来到中华世纪坛的“中华文化名人”雕塑长廊。雕像中的徐悲鸿相貌清瘦,身着长衫,手里拿着一支毛笔,颇有艺术家气质。我和徐庆平在雕像前留影,表达了对中国现代绘画的这位重要开拓者的崇敬之情。

凡是对中国文化艺术稍有知识的人,就没有不知道徐悲鸿的。他的一生横跨三个时代,晚清、民国和新中国。过去我们最熟悉的是徐悲鸿“一洗万古凡马空”的大写意水墨奔马图。但徐悲鸿的造诣和影响力远远超出了画马的范畴。2009年底,徐庆平将一本徐悲鸿夫人、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盖章的《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赠送给我。2010年,我和夫人寿瑞莉又从廖静文处得到盖有徐悲鸿印章的画册《艺术巨匠徐悲鸿》(中国和平出版社,2002年9月第二版)。通过仔细阅读这两本书,我们对徐悲鸿有了更深的认识。

徐悲鸿是一位年轻的民间画师,在不竭的艺术追求中,培养起国际化视野,以及祛除旧习、革新中国绘画的抱负。他认为,当时“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已极矣”,要进行革新,必须“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1919年3月,已经在中国艺坛显露头角、被北京大学聘为画法研究会导师的徐悲鸿毅然放弃已有的名望地位,远赴欧洲学习西方艺术,并且一去就是8年,直到全面掌握西洋绘画的技术与理念,才学成回国。在徐悲鸿回国的1927年,他有9幅作品入选法国国家美展,这在中国画家中是绝无仅有的,显示出他的西洋画水平已经跻身世界一流。

回国后的徐悲鸿已经不再是藉藉无名的民间画师,而是学贯中西,并且融会于胸。他投身于革新中国绘画的现实主义运动,进行着中国画、西洋画的艺术创作,创作出《田横五百士》、《九方皋》、《愚公移山》等艺术巨作,同时,他致力于建立系统、科学的美术教育体系,担任了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等职。他力排众议,把齐白石聘为北京艺术学院教授,使这位对国画发展具有开创性的老人更加为人所知。他还积极地走向世界,向世界宣传中国现代绘画发展的新境界。

新中国成立时,徐悲鸿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是新中国美术界的领导人物。虽然他仅仅在世58年,但他的艺术探索伴随着中华民族从近代走向现代,成为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开拓者、引导者、参与者。周恩来曾经赞扬徐悲鸿的作品融汇了古今中外的技法,认为他的油画和素描也具有民族风格,是他自己生活年代的一位艺术大师。

2010年8月26日上午,我从报纸上得悉,由于要进行规模较大的改扩建,徐悲鸿纪念馆将于当年9月1日起闭馆两年。我立即决定当天下午就前往参观。目睹原作,使我对徐悲鸿的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看到徐悲鸿用国画技法画的雄鹰和雄鸡,那苍劲有力的喙与爪都不像是柔软的毛笔画出,而带有西洋绘画的力度。徐悲鸿上个世纪30年代在漓江写生时画的桂林山水,无论国画还是油画,都空灵飘逸,带有写意画或印象派绘画的特点,这也突破了我对徐悲鸿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认知习惯。过去我常常听到人们对徐悲鸿国画与油画艺术的赞美,但实际上,徐悲鸿的素描功力也非同凡响,展品中的幼年徐庆平头像素描惟妙惟肖,与今天的徐庆平仍然有很多神似之处。

走出展馆,我在徐悲鸿的立像前留影。这是一座身穿西装的徐悲鸿雕像,双手分别拿着油画笔和调色板。想到中华世纪坛身穿中式长衫的徐悲鸿雕像,我突然意识到,无论是穿长衫的徐悲鸿雕像,还是穿西服的徐悲鸿雕像,都传神地塑造了徐悲鸿的精神面貌,因为融汇中西、为中国现代绘画开辟新路正是徐悲鸿艺术生命的最大追求。

我们收藏的画册《艺术巨匠徐悲鸿》由徐悲鸿纪念馆编印,里面的图画,无论国画、油画还是素描,都是徐悲鸿纪念馆的陈列品,能够很全面地反映徐悲鸿的艺术生涯以及徐悲鸿纪念馆的展品精华。很可惜,帮我们盖章的廖静文先生于2015年6月16日去世,享年92岁。

熊光楷 上将,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