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已过,又到盘点经济形势、澄清调控方向的关键时刻。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和建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有力、有度、有效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力、度、效”三个字,指明了下半年宏观调控的信心所在、定力所在,是我们对未来发展共同的预期。
信心来自成绩。上半年,面对各种乱象与杂音,中央仍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财政政策的“积极”与货币政策的“稳定”均在调控实践中得以贯彻与执行。从效果来看,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物价水平同比温和上涨2.1%,一度剧烈波动的股市、汇市逐步恢复正常。同时,供给侧的动能转换不乏新气象,这些都表明宏观调控应当不畏浮云、一以贯之。
“有力”,指的是调控手段的坚决、“一竿子插到底”。当前部分企业的经营困难尚未缓解,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下行压力不容小觑,而一些调控政策、改革举措仍然存在“肠梗阻”。简单算术规律告诉我们,如果每个环节的“政策损耗”都打8折,省市县3个环节下来结果只剩5成!资金的“趴账睡觉”与跑冒滴漏的并存,改革的“舆情焦虑”与不推不动的并存,都在呼唤宏观调控的权威与力度,不打折扣、落地生根,尽快生成企业的效益与民众的福利。
“有度”,指的是调控落地的灵活性与因地制宜。717万的新增就业人口,160多万户的新登记注册企业,中国经济的庞大体量决定了市场主体状况的复杂性,很多时候“东边日出西边雨”,不同行业与不同地区对政策的“敏感性”“耐受度”大不相同。因此,调控的“力”不能打折扣,调控的“度”却要讲策略。比如去产能过程中的职工安置分流,在沿海先进地区可能“不是个事”,而在“钢煤兴城”的地方渠道相对较窄,再就业压力较大。比如资金供应不该搞“大水漫灌”,可部分民企的贷款难、贷款贵亟待“精准滴灌”加以缓解。宏观调控是科学,也是艺术,艺术性正体现在因城施策、精准出击的“度”的权衡与拿捏上。
“有效”,指的是调控目标的责任制。我们说,不再唯GDP增速论英雄,这么说并不等于不再需要绩效评价,只是转换到更优的评价维度与指标。比如,“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均可逐一分解,落到每一地区、每一行业。国企改革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不能只看出了几部文件、重组了几家子公司,而要实打实地计算盈利能力提高了多少、活力创造力增进了几分。从“十三五”规划的项目,到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的具体任务,各级责任主体必须一一兑现既定的承诺。反过来,规划与报告又是“军令状”,要依靠一层一级的严肃问责来勉力推进。
不少外国学者坦陈,宏观调控与“集中力量办大事”属于中国的制度优势,他们学不来。问题在于,把战略的优势转化为战役战术上的胜势,来不得半点空话、套话、虚晃一枪,须在决策、执行、反馈等多个环节下功夫、出实招。一方面,各级调控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养成问计于专家学者的习惯”,多听听经济建设一线的声音,保障调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另一方面也要探索调控程序的法治化,确保中央宏观调控的政令畅通,确保调控政策在传导的机制上不走样、不跑偏,依法、依纪追究不作为者的落实责任,为实现全面小康的决战目标走好每一步、打赢每一仗。
(来源:《人民日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