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和建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座谈会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谢地、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湖北省发改委主任李乐成、深圳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等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各自地区或各自企业的实际先后发言。他们分别就金融改革与防控金融风险、宏观经济运行与趋势判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东北经济振兴与国企改革、国际经济形势、中部地区经济形势、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钢铁行业去过剩产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民企发展等摆情况、讲问题、提建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其他专家学者,也就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习近平认真听取专家学者们的发言,不时就有关问题与专家学者进行讨论。专家学者们发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
那么这些经济专家凭什么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7月8日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前期研究!让我们看看这些经济专家围绕会议发言主题,之前都提出过哪些观点?
李扬:金融改革与防控金融风险
6月18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MBA教育中心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MBA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在主题发言中,李扬表示,“十三五”时期中国金融改革应解决四大问题: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金融要提供价格基准,包括利率、汇率和国债收益率曲线,目前都还没有有效形成。要解决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问题,需要稳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提高央行的调控能力,使宏观调控更为有效。
建立筹集长期资金的长效机制
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筹集的资金都是短期资金,但是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需要的是长期资金,需要改革发展资本市场,建立长期信用机构,创造一个有效的投融资机制,为下一步基础设施投资提供资金。
降低杠杆率,管理金融风险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管理风险成为金融改革很重要的任务,下一步中国要面临去杠杆的问题,要综合考虑减债与稳增长的矛盾,实现平衡。
进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随着金融机构混业发展,目前分业监管的格局已经面临挑战,要改革监管体系,统筹监管系统重要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统筹监管重要金融基础设施,通过金融业全覆盖的数据收集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维护金融稳定。
樊纲:宏观经济运行与趋势判断
2016年7月5日上午,“问道济南区域金融中心——2016论坛”上,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做主题演讲时表示,中国从2011年开始(经济增速)下滑,目前已经下滑了5年,2016年也许还会略有下滑,但是基本稳定了。
今年中国经济基本稳住了
2007年时中国经济高度过热,后来国家进行了调整。但是2008年时,世界金融危机来了,国家又搞了很大的刺激政策,又把它刺激起来了,到2010年又上10%以上。他表示,后面的下滑,现在遇到的问题,都是因为全面的过热,现在的产能过剩,库存挤压,高杠杆率,都是因为前面投资过度、经济过热,包括资产市场的泡沫,楼市泡沫,股市泡沫等等产生的后果。
1992年时,经济增长开始出现严重过热,达到14.2%的增长率,然后经历了5年下滑,3年的徘徊,经济回稳总计用了8年时间。他认为,本轮经济下滑,可以以1992年为案例。他进一步分析说,本轮经济下滑是从2011年开始,到目前已经经历了5年时间,基于1992年的经验,他认为2016年经济也许还会略有下滑,但是基本稳定了。
金融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
金融是服务业,既服务实体经济,也服务实体的消费,这是金融的基本定位。但美国都发生了金融的巨大风险,就是因为金融成了吸金机器,为追求高收益,偏离了服务实体经济,在金融行业内循环。
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都需要提供好内容
当前中国的去产能与美国1870年代有些地方相似。1870年代,是美国的经济过热,产生大量的过剩产能,1880年、1890年那个年代美国进行了大量的去产能和产能重组这个过程。美国的基本方式就是金融巨头和产业的龙头企业联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龙头企业、债转股,美国当时的各个产业的集中度有了很大提高。如今,中国国企通过这种方式兼并重组,促进它的产权多元化,混合所有制的形成,反倒有利于促进国企改革。
关于互联网金融行业。互联网是技术,可以降低信息成本,所以各行各业一定要利用新的技术。产业加互联网的形式比较好,而不是互联网加各种产业,包括金融。金融业利用互联网更好的发展,大有文章可以做,金融企业抓住互联网技术这个机遇,即使是在一个区域内的金融企业,都可以打通国内的市场,但问题的关键,还是要提供好的内容,“内容永远是一个产业、行业提供的最本质的东西”。
王一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3月29日,人民日报刊发王一鸣、陈昌盛、李承健的《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文,主要观点如下:
中国经济增速自2010年以来波动下行,持续时间已有5年多,经济运行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态势和特点。其中,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这就需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需结构再平衡的内在要求。供需结构错配是中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为过剩产能处置缓慢,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供给侧结构调整受到体制机制制约。需求管理政策重在解决总量问题,注重短期调控,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结构性矛盾,也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经济潜在产出水平下行趋势。当前,只有加快出清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推进资产重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建立有利于供给侧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增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
加快结构性改革是打造中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凭借低成本优势和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但也要看到,随着中国要素成本逐步提高,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减弱,而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面临“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双重挤压态势。这就要求中国从供给侧发力,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建立在新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竞争优势。
谢地:东北经济振兴与国企改革
2015年12月7日,由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联合主办,《国资报告》杂志社、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协办的“2015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谢地参加会议并发言,如要观点如下:
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做强做优做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经过放权让利、承包制、租赁制、利改税、股份制试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抓大放小、战略性重组等一系列改革,逐步实现了与市场经济的有机融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国有经济改革的目标从初期的扭亏为盈,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再到改革成为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以至于有进有退,掌控国民经济制高点,通过这一系列阶段性的改革走到今天,明确了今后国有经济改革要达成的目标即是: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国有经济比重大应该成为东北的一个优势
国有经济比重大,国有企业数量多,是东北经济的特点,这应该成为东北的一个优势而不是劣势。“十三五”期间,要发挥好国有经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定盘星”作用,特别是发挥好主要分布于装备制造业的国有企业的优势,积极整合外资经济、民营经济,探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新体制、新机制,特别是通过产融结合、并购重组、国家政策支持,争取在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方面有新的突破,应该让东北经济的振兴将与东北地区国有经济的发展形成合力。
王战:国际经济形势
2015年12月09日,《人民日报》刊发王战《“三个不会变”为各国开放合作带来新机遇——中国进入高水平开放发展新阶段》一文,主要观点如下:
中国迎来高水平开放发展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积极引进外资,依靠成本比较优势推动经济与贸易快速发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通过扩大投资、稳定汇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举措,促进了世界经济复苏。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左右。此间,尽管由于人民币升值、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内外资税率统一等因素,利用外资的难度增大,但中国始终坚持开放政策不变、利用外资政策不变,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不仅继续保持了引进外资的稳定增长,而且2014年对外投资规模首次超过利用外资规模,促进了全球贸易投资增长。无论在世界经济繁荣期还是衰退期,中国都对外商敞开大门诚挚欢迎,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三个不会变”的政策取向,迎来了高水平开放发展的新阶段。
构建新的双向开放模式
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东部和中西部发展联动,对内和对外开放协调。2013年,习近平同志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快构建与周边国家经济贸易合作的新机制新平台,发挥中国的制造优势,扩大国际合作,实现共赢发展,推动全球经济复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创造拉动区域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物流模式、贸易模式和发展平台,通过渐进式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全方位贸易往来和便利的金融互换服务等合作,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发展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繁荣。这是一种新的双向开放模式,即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东部和中西部发展联动,对内和对外开放协调,必将扩大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
产业结构升级与对外开放升级协同推进
中国过去参与全球分工主要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迫切。“十三五”时期,中国将深化供给侧改革,着重通过创新发展推进结构优化、经济发展,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在利用外资上实现转型升级,并且不断扩大开放领域,放宽准入限制,积极有效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中国对外开放空间很大,并购可以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期,欧洲等发达国家企业经营压力大,通过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实现跨国产业合作,是达到共赢的可行途径。通过并购方式参与全球经济发展,也是新形势下利用外资的新路径,能够促进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与对外开放升级协同推进。
中国将进入新一轮扩大利用外资期
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获得更多国家承认后,将进入新一轮扩大利用外资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大幅提升开放水平,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进行中美投资协定(BIT)谈判。根据《中国入世议定书》,明年可能有更多国家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将进入新一轮扩大利用外资期。近年来,中国按照国际规则对过去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制度进行调整,比如取消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实行内外资税率统一,加大反腐败调查力度,推行人民币汇率改革等举措,也是为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所作出的必要调整。中国对外资的开放态度没有变,也不会变。“十三五”期间,中国对外开放和扩大利用外资进入新阶段,必将给世界各国企业带来更多商机。
李乐成:中部地区经济形势
2016年3月7日,李乐成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湖北要抢抓“十三五”规划纲要带来的发展机遇,将规划纲要中的内容湖北化、具体化、项目化,补短板,促开放。主要观点如下:
中部地区需要补开放短板
实施新十年中部崛起规划,补短板是重要的一块。对外开放历来是中部的一个短板,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一定要在中部开放的短板上发力,比如将武汉纳入国际枢纽机场建设的城市名录,支持海关特殊监管区在中部布局。
建设国际枢纽机场是对外开放的一个平台和标志
目前,整个中部地区都没有一座国际枢纽机场,全面开放理念的落实无疑会留下遗憾。有专家讲,这是因为中部城市还没达到旅客周转量等指标要求。但我们不能等着达到要求以后才去做这件事,一定要看到未来发展的趋势。李乐成介绍,目前,武汉直飞国际及地区航线已增至39条,2015年武汉机场国际及地区客流量达174万人次,同比增速32.5%,连续3年居中部第一,此外还在加紧布局国际货运枢纽,这些都进一步凸显出武汉具有建设国际枢纽机场的良好基础。
建议国家加大对中部对外开放的支持力度,花大力气补短板,使湖北对外开放的巨大潜力能够充分释放。
吴思康: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
2015年12月19日,由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新华社瞭望智库联合主办的“2015中国制造业创新论坛”在深圳龙岗成功举办。吴思康发表了题为“坚持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打造国际制造业强市”的主旨演讲,主要观点如下:
制造业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基石
第一,经济发展不能一味追求第三产业的比重,制造业仍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基石。这个我们也是有感而发,我们现在一讲到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就会讲第三产业占比多少,所以我们认为,不能一味追求第三产业的比重。中国制造2025开宗明义,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美国作家《改变世界机器》开篇提出一个国家要生活得好,首先必须生产得好。发言朴实、意义深刻,美日、德等世界发达经济体并没有一味追求服务业而忽视制造业,特别是近年来发达国家把再工业化战略作为提振经济的手段。美、德、日的增长将会复苏,2.5%、2%和1.5%,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制造业同样是衡量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盲目追求第三产业的比重会导致产业空心化,影响城市竞争力,对深圳持之以恒的发展制造业,认识深圳市打造经济升级版,实现新跨越的重要基础不能丝毫动摇。
第二,发展制造业要向西方发达国家看齐,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面对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发达国家争夺第三次国家发展的主导权,美国推进再工业化战略,推进先进制造骨干计划,振兴美国制造业不断提出新的措施和计划。德国大力推动德国工业4.0战略,日本提出日本制造业的系统计划,巩固先进制造优势,深圳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地,要瞄准国际的发展方向,发挥优势、抢抓先机。
第三,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同时,不能放弃传统优势产业,只要持之以恒转型升级,也会实现凤凰涅盘。
第四,开放式发展是制造业保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深圳的成功实践就是现实的印证。深圳制造业的发展历史也是一部开放发展的历史,从上世纪80年代初大量引进香港的三来一补企业,到90年代发展电子信息产业,20世纪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助推深圳制造业永立潮头,紧追世界的脚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华为在国外设了100多个分支机构。研发机构和生产制造企业的国际布局成为对外合作的新起点。深圳对外投资额增长了242.8%,新增了99家,投资额达到了2.2亿美元,开创深圳制造业的国际空间。
徐乐江:钢铁行业去过剩产能
2016年1月8日,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接受记者的专访,分享了其对未来中国钢铁业的思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钢铁行业而言意义重大
理解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增加有效供给,促进经济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钢铁行业而言意义重大,切中当前行业要害,为我们化解产能过剩指明了方向。今天中国钢铁业的问题就是钢铁产品的结构性供给出了问题——大量的同质化产品供应严重过剩,而个性化、能够激发需求的有效供给仍然不足。过去中国钢铁业的供给是典型的需求拉动型供给,什么产品需求大、利润高,钢厂就一窝蜂生产什么,从供给不足到供给过剩的转换周期很短,没有产生像苹果手机那样的供给创造需求的神奇效应。因此,钢铁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就是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
两年多以前,我曾用深秋论表述当时的中国钢铁业的情况;而现在,中国钢铁业毫无疑问地已经进入到寒冷的冬季:2015年前11个月,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亏损531亿元。钢铁行业当前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能过剩严重,国际市场难以吸纳,仍然主要依靠国内市场消化;二是高端产品仍难以实现进口替代,技术引进开始遭遇瓶颈;三是人口红利逐渐丧失,中低端产品可能面临被更低成本、市场成长性更好产品替代的风险;四是节能减排压力与日俱增。
化解钢铁产能过剩刻不容缓
第一,中国钢铁产业亟待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升级。
从企业层面来看,一要立足制造能力提升,做好钢铁工业的工业强基工程。目前,几乎所有的钢材产品国内都能生产,但产品质量,尤其是稳定性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这也是国内外产品价格差异的重要原因。钢铁企业亟待提升产品质量,尤其是制造质量稳定性。同时,生产过程控制和工艺技术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通过制造能力综合提升,提高产品成材率和附加值,为淘汰落后产能提供契机。二要以品种为线索,进一步优化组合产线,通过集约化和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和弹性,为冗余产能的关闭创造条件。钢铁企业要结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调整产品结构,通过与用户密切合作,提高高附加值产品(新一代超高强度汽车用钢、高效节能型硅钢、能源用钢、超纯铁素体不锈钢、航空航天用钢等)比重,并保持精品持续领先能力。
从政府层面来看,建议政府投入资金,集合国内钢铁企业、科研院所力量,引入海外研究团队,成立世界级钢铁研发中心。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都享用模仿和学习带来的后发优势,导致基础理论和研究投入不足,人才积淀不厚,创新能力不强,短时间内无法引领新技术发展。因此,很有必要在科技研发和技术人员培养上积极投入,成立世界级的钢铁产品研发中心,致力于下一代钢铁产品、环保新技术的研发,让先进技术成为中国钢铁升级和化解产能过剩的引擎。
第二,加速钢铁企业由产品竞争力向产业链竞争力转变、从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的过程。
从企业层面看,钢铁企业要积极探索,实现钢铁产品的增值服务,诸如先期介入,并在剪切加工、钢铁物流和电子商务方面寻求突破。一方面,要在客户的价值链上寻找可以产生价值的缝隙;另一方面,要从技术创新角度,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创新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产品,既能降低用户的成本,也可以引导企业以订单驱动产能,避免盲目生产,造成产能过剩。
从政府层面看,要鼓励大型、先进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中国钢铁产业要具备国际竞争力,必须要有一批在产品研发、技术和加工服务领域能与国际一流企业竞争的大型企业。因此,要鼓励目前有条件的大型、先进企业充分发挥已有基础的作用,利用互联网+的历史机遇进行产品研发和商业模式创新。同时,要鼓励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发展城市服务业和其他新业态,特别是在产业调整过程中,企业因关停产线会产生富余的厂房、土地资源,企业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新业务(如新材料创业园区、数据中心、物流园区等),既可以盘活资产存量,又可以转移企业富余人员,减少社会负担。但其中涉及到的土地性质改变的问题,需要国土部门和地方政府支持。
第三,兼并重组应结合中国国情。
尽管国外钢铁行业去产能过程都经历了整合、重组的过程,重组对产能的削减作用也非常明显,但是,国内钢企兼并重组更多来自于政府主导,且涉及员工下岗再就业、国有资产处置等问题,需要政府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
(本刊综合)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