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8月10日,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军团取得了8金3银6铜的成绩,暂居奖牌榜第二。就中国而言,今次奥运会的一个突出变化,或许并不表现在赛场上,而是在赛场之外,也即人们开始以一种平常心来观看奥运和评价金牌的得失。
中国人对奥运金牌的重视超乎寻常。在过去的多届奥运会上,舆论对国人的金牌情节多有争议。上届伦敦奥运会,舆论场就掀起了一场金牌情节及其背后的举国体制之辩。金牌情节不仅表现在每个项目力争要获得金牌,金牌总数要多,也表现在奥运开赛首日要有金牌进账,如果奥运开赛第一天能夺得金,尤其是摘得首金,意义重大。
但本次奥运会,中国军团在比赛第一天在几个有优势夺金的项目上意外失利,没有金牌进账。这是自1984年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以来,第二次没有首日夺得金牌,上次还是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若是放在过去,免不了会影响士气。可这次国内观众似乎并不在意首金的“迟到”。从社交媒体的反应来看,大多数人是平静和克制的。这表明观众开始成熟起来。
对一个有着悠久文明而在近代落后、急于赶超的民族来说,国民的金牌情节似乎是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因为金牌代表了在竞技体育上,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差。所以,金牌不仅仅是运动员个人能力的证明,它更是民族自豪感的源泉和象征。想想当年女排的三连冠、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的七连胜所带来的盛况,金牌对民族精神的强化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谈金牌情节就离不开举国体制。事实上,在一个经济、文化和体育落后的国家,要取得更多的金牌,就必须采取举国体制。这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故从历史来看,金牌战略和举国体制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今天我们在反思金牌情节时,必须看到这一点,不能一味否定。
尽管如此,历史的合理性不等于现实的合理性。在今天中国已重返世界大国地位,竞技体育一路高歌猛进的情况下,就无需用金牌来证明自己优秀和强大了。一方面,金牌多了,其对国家和国民的民族自豪感的价值效应相对下降;另一方面,现在的人们思想意识开始转向更关注个体的权利,更强调回归体育的本质。因此,适度淡化金牌意识,放弃举国体制正是时候。
这里的原因还在于,举国体制下的金牌战略,其负作用越来越明显。举全国之力,集中全国最好的资源培养运动员尤其是少数尖子运动员,既违背体育的精神,也造成群众体育的落后。中国大众体育长期发展不起来,同金牌战略和举国体制有着内在的直接关系。
从体育的本义来说,是一种增强体魄和健康的游戏。现代意义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古希腊时期,与其说是一场竞技体育比赛,不如说是一场以竞技体育形式出现的宗教仪式更恰当。但自竞技体育尤其是奥运会被赋予了观赏性以外的内容,体育的性质也就开始改变,它不再是一种具有愉悦性的游戏,而变成了强调输赢胜负的比赛。在这种情形下,举国体制把金牌的政治职能放大到极限,从而将运动员当成实现国家意志的一种工具,成为了培养运动技术的操作机器。
所以,淡化金牌情节,告别举国体制,不仅将解放运动员和教练,也将解放国家。淡化金牌情节需要从观众做起,因为大众的金牌情节是举国体制的重要支撑,就此而言,今次奥运会观众对金牌的淡定,有助于国家放弃举国体制。
(来源:《中国青年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