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难民代表团,戳中了你的泪点还是痛点

tebiebaodao 2016-08-25 17:12:20 孙兴杰/ 文 总第324期 放大 缩小

里约奥运会正式开幕,而奥运会史上首支难民代表团在东道主巴西代表团前,倒数第二个步入会场,这引发包括潘基文在内观众的起身鼓掌,也让不少人倍感感动。这支仅10人的代表团若获得奖牌,奥运赛场将升起五环旗。 

难民代表团,无疑是个特别的存在。国际奥委会历史首次在国际赛事上把难民权延伸到参赛权,这也是种极具象征意义的突破。眼下全球有6000多万难民,达到二战结束以来新的高点,如此庞大的人群,也需要在奥运会上有自己的能见度和存在感。  毋庸讳言,当今世界大部分难民都是战争难民,他们所在国家的动乱、内战、种族仇杀或区域战争,让他们流离失所;他们虽然还有国籍身份,却失去了来自母国的领事保护。像这次难民代表团中的多人,就是从生死线上捡回了一条命,就经历了与家人的生离死别。难民被国家抛离到了国际社会,国际社会则是空气稀薄的高原,无力赋予这些人群新的身份的认同,也无法给他们带来真正的保护:从国际难民公约到联合国难民署等,对难民的保护仍止于保障其生存与安全权利上。

10名无法在本国接受专业训练的难民运动员,出现在奥运赛场上,不仅是要引起人们对难民的关注,更是种抗争。如果难民身份无以改变,那就以难民的身份参与竞技体育比赛,没有奖牌,也能获得一种“他者”的认同。

是的,国家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基础,所谓的国际社会也被认为是“国家”构成的社会,包括奥运这种国际性赛事,以国际荣誉为竞技目标也很正常。难民代表团的出现,则代表了一种未来的可能性,一种超越国家之外的生活方式。

随着经济交往网络的延伸和深化,以兴趣或共同遭遇为纽带的共同体逐渐形成了,在这种新的组织中,人们能获得一种认同感。难民来自不同的种族、文化,但“没有国家”是他们共同的标识。

6000万难民,若以国家来衡量的话,也是个人口大国,如此规模的人群的确需要得到应有的关注,国际奥委会设立这样的代表团,也体现了和平、人道与包容的理念。

在国际性赛事日渐衰落的今天,奥运会需要从精彩的竞技体育中适度转型,让奥运会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纽带,这也是奥运精神的充实和发展。

以往就有过为奥运而止戈的先例,如今让难民代表团来到奥运赛场,也是对奥运精神内含的和平价值的最好传递,对难民境遇的深沉关切。

对难民运动员们来说,他们从难民营中走到赛场,也完成了自我身份的确认,无论能否拿到奖牌,他们来过,就是胜利;而对整个世界来说,借由世界顶级赛事托出的“如何更好地保障难民权利”的议题,也无法回避。

(来源:《新京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