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归仓,青纱帐起,向阳花开,瓜果飘香……盛夏时节的八百里河套美景如画,1000多万亩各种农作物犹如镶嵌在黄河“几”字弯上的锦绣花边,处处彰显着这片千年绿洲的丰饶和秀美。
改善基础条件助力“塞外粮仓”增仓扩容
巴彦淖尔市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推进50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480万亩盐碱地“改盐增粮”工程、17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28万亩节水增效工程以及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加大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水项目开工127项,完成投资56亿元,同比增长45.1%。全市农畜产品输出占自治区的60%以上,成为名符其实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主攻绿色有机 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走进临河区八一乡联丰村葡萄采摘园,只见一排排绿色的藤架下,串串紫里透红的葡萄挂满枝头,颗颗晶莹剔透,美似珠玉。
“今年我的温室葡萄5月15日就开园上市了,现在每斤能卖到20元,两栋温室葡萄算下账来起码能收入15万元。”葡萄种植户王龙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思远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崔仑介绍说,合作社已在河套地区“孵化”发展葡萄种植户600多户,种植面积达到2000余亩,每亩葡萄收益达到4万元以上,葡萄园已成为河套果农的“绿色银行”。
按照绿色打品牌、生产打基础、加工抓龙头、输出抓市场、基地抓规模的现代农牧业发展要求,巴彦淖尔市全力推进传统农牧业转型升级。
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做大做强“河套”绿色品牌。全市累计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96个,绿色食品120个,有机产品49个,建设“三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64万亩;畜牧养殖规模达131.3万头(只);水产品养殖规模为2.5万亩,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251万亩。“河套巴美肉羊”、“河套番茄”、“河套向日葵”、“五原黄柿子”、“五原灯笼红香瓜”、“五原小麦” 、乌拉特前旗“黑柳子白梨脆甜瓜”7个产品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目前,正在积极组织申报“河套枸杞”、“河套肉苁蓉”、“河套小麦”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登记认证。
做强龙头企业延伸十大特色产业链条
8月份是河套出口型农产品番茄的采摘旺季,一辆辆拉运红番茄的车辆穿梭在乡野间,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目前,该市番茄产业已全部实现订单种植,26户番茄加工企业根据产能和年度生产计划年初与农户签订原料订单15.66万亩,番茄收购保护价为420—440元/吨左右。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用工业的思维谋划农业的发展,通过引进和培育蒙牛、伊利、小肥羊、中粮、鲁花、圣牧高科、河套、恒丰、兆丰、草原宏宝、富川等“农字号”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连接起来。
龙头企业的迅速崛起,催生了重点产业的突破性成长,构筑起一条条在田野间不断延伸的农牧业产业链。粮油、乳制品、肉羊、绒纺、果蔬、炒货、酿造、番茄脱水菜、饲草、沙产业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链渐成规模,巴彦淖尔一跃成为全国地级市中最大的肉羊、有机牛奶、向日葵、脱水菜、番茄生产基地。
严格全程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巴彦淖尔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紧盯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节,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和质量溯源体系建设,从田间、圈舍严格抓起,一手抓好“产”,一手抓好“管”,推进农牧业生产安全经营。
严把“产出关”。加快小麦、玉米、向日葵为主的农作物品种育繁推一体化进程,确保抗病虫害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治理,减少和消除产地面源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危害。建立健全54项主要农作物标准化操作规程,加大重点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和应用。严格实施“三控一增一防”技术,即控肥控药控添加剂、增施有机肥、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严格“监管关”。紧紧围绕农药、兽药、种子、饲料添加剂等农牧业投入品,持续开展专项整治,净化市场,提高质量,突出抓好畜禽定点屠宰、奶站监管和病死畜无害化处理等工作,进一步强化配套设施设备,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搭上电商快车打开农产品外销新天地
巴彦淖尔市不断强化“互联网+”思维,加快推动互联网与现代农牧业和商贸物流等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建设羊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河套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易供销”电商平台、三瑞农科渤海商品交易所、力农集团e牧宝等七大平台,将河套优质绿色特色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接送到城里人的餐桌上。
五原县投资8000万元建起了全区首个县级集多功能展示厅、众创空间、实训中心、第三方服务中心、智能化仓储配送中心为一体的河套电子商务产业园,培育电商企业200户,创业团队89户,第三方服务机构32户,加快了互联网与现代农牧业和商贸物流等产业融合发展。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