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深港通会带来A股新一轮大涨吗?

liaowangzhisheng 2016-09-03 13:20:45 总第325期 放大 缩小

周 浩/文(冰川思想库研究员)

不断地希望和失望后,深港通终于正式启动。8月,内地和香港两地的相关部门相继表态,在数年的等待后,深港通拿到了“准生证”。

在沉寂了一年多之后,中国股市似乎也在等待一个“变量”,而沪港通开通之后中国股市出现了令人咋舌的大幅上升,也让市场憧憬深港通能否再度带来股市的上升。而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会否推动A股进入MSCI(明晟指数),则是市场的另一个关注点。

深港通如何影响市场,尚难预测。但从沪港通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在2014年底开闸后的短暂火爆后,沪港通迅速降温,从2015年至今,两地每日额度的使用平均不到10%,这让人不得不担心深港通未来的前景。

而在沪港通开通至今,A股和H股之间的溢价率甚至还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升,这似乎也表明市场存在自身的运行轨迹。

影响内地和香港股市融合的因素很多,两地市场的投资者结构、监管状况和市场环境存在的巨大差异,成为了市场难以弥合的裂纹,而这样的裂纹在短期之内还很难消失。理论上来说,在沪港通开闸后,同样公司的股票应该在价格上大体一致,否则就会存在明显的套利机会。但回顾沪港通的历史,其对两地股价的影响几乎是可以忽略的。投资偏好似乎仍然是影响市场的关键因素,比如说内地股市更看重概念炒作,而香港股市更看重基本面。比如说,在过去一段时间的内地A股市场上,最为赚钱的策略仍然是“打新”和“套利”,这表明中国股票市场仍然是我们熟悉的那个投机盛行的热土。同时,内地股市的主力投资群体仍然是散户,但香港市场上以机构为主,这事实上造成了股价的分歧。换句话说,即使一支股票在上海市场上出现连续涨停,同公司的H股也不一定出现明显的跟风盘——在香港市场上,多数机构投资者都需要对自身的买进卖出行为作出解释,当触及内部定价模型的估值上限时,某机构就算想继续持有某一支股票,都需要向投资委员会作出说明,更不要说跟着内地股票进行炒作。

对持有沪港通额度的机构来说,通过“复制”另一地的行情来实现收益,并不是稳赢的策略。与此同时,在内地股票市场上,经常会出现某些机构和个人突然大手笔买入某些股票的行为,而这些“从天而降”的投资者此前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公开查询的交易记录。拿着这样的交易记录去说服海外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几乎是天方夜谭。

万科股权之争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从2014年年中以来,万科A股的涨幅达到了240%,但H股的涨幅仅为80%,而7月,万科H股的股价大幅上升了超过30%,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了恒大直接收购H股的直接推动。

换句话说,海外投资者并没有如宝能系等境内投资者一样如此看重万科的资源,海外投资者觉得万科并不便宜。更别提万科A股停牌半年,这样的一种“奇景”在海外市场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到底谁具慧眼,需要市场给我们最终的答案。但两地的市场差异不会在短期内得到弥合,沪港通以及深港通这样的技术性手段,其扮演的角色仍然是相当有限的。所以,沪港通之后的内地股市大涨,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偶然”,期望深港通带来类似的效应,或许只是市场在寻找炒作的话题而已——讲故事和听故事都没有错,但无论如何,不要沉浸于故事之中、保持一份冷静,才是真正重要的。

市场关注深港通的另一个焦点,则是其是否能为A股加入MSCI增添砝码。在连续两年冲击MSCI失败后,中国仍然致力于市场开放,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中国期望融入全球市场的愿景。

这当然是MSCI会考虑将A股纳入其中的一个重要考量,但更加重要的是,MSCI纳入A股,对于国际投资者来说,其通过何种方式进入和退出A股,才是问题的关键。诚然,沪港通和深港通为市场提供了一个进入和退出的可能,国际投资者真正担心的问题是,资金是否能快速安全地撤出?由于中国存在较为严格的资本管制,这样的政策风险事实上仍然客观存在。所以,深港通尽管已经步入实操准备阶段,但其象征意义仍然大于实质意义,市场也没有必要对此过度解读。

事实上,中国股票市场的生态形成已久,其背后存在着政治、经济和政策的因素,出于对金融风险的考量,中国也不会贸然改变存在已久的市场结构和环境。

在经历了过去数年大幅度的市场波动之后,金融改革以及开放如何推进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世界金融格局在过去数年的巨大变化,也可能意味着中国在未来的开放之路上,仍然将保持谨慎。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