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茂荣/ 文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针对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态势,中国开出的药方是:“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和结构性改革,为各国增长注入动力,使世界经济焕发活力。”而即将于9月召开的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首次将“创新增长方式”列为核心议题,世界寄望中国推动G20在改革创新上达成共识,提升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
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刺激政策已效果不彰。
首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深层次影响仍在持续。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面临不少突出挑战,经济增长依然疲弱,下行压力挥之不去。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更新报告中,再次下调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至3.1%和3.4%,较4月份预测值均下调0.1个百分点。
其次,财政与货币政策对世界经济的刺激作用大大弱化。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各大央行均实行了低利率甚至零利率、负利率政策。目前,美联储执行0.25%~0.5%的基准利率,欧洲央行执行0.0%的基准利率,日本央行执行-0.1%的超额准备金利率,仍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全球经济低迷的状态。此外,多数主要经济体债台高筑,政府财政困难,大规模财政刺激措施既不可能、也不可行。由此,单纯依靠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老路难以为继。
而且,货币与财政刺激政策具有较大副作用,甚至成为了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一个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发达经济体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虽然在应对危机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在相当程度上出现政策依赖的后果,实施容易退出难。并且,由于各主要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缺乏有效协调甚至出现背离,给国际金融市场埋下动荡隐患。
其二,在全球需求增长放缓、美联储加息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新兴经济体以往因经济快速增长而掩盖和拖延的结构性问题凸显,经济增速持续下滑。
在此背景下,提升世界经济增长动力,重在推动创新发展。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正是源自创新。中国“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增长周期与科技革命息息相关。科技革命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
当前,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夜,新技术层出不穷,新业态呼之欲出。
其中: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进制造业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
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生产方式正取代传统的人工和机器方式,制造业开始走向数字化。
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将改变产业形态,如智能制造、供应链重构、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现代流通对制造流程的再造以及能源革命等。
而G20将是推动创新发展的主导力量。在5月召开的G20“创新增长方式”专题会议上,各方都强调,G20应致力于挖掘世界经济创新增长动力,支持中方倡议制定《G20创新增长蓝图》。各方深入讨论了《G20创新行动计划》、《G20新工业革命行动计划》和《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等成果文件,就有关框架和成果要素达成原则共识。G20杭州峰会无疑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世界各国抓住新工业革命和数字经济的机遇,以创新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增长动力不足问题,为世界经济指明新的方向,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推动创新发展的同时,加快结构性改革,会提升中长期增长潜力,使世界经济更具创新性、灵活性和韧性。
当前,发达和新兴经济体均需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
就发达经济体而言:欧元区需要实施具体的财政稳定计划和结构改革措施,包括更有力的金融调控、更灵活的就业市场和财政以及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日本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结构改革的重点应包括对劳动力市场、医疗保健、农业及商业领域放松管制;美国应在不损害经济复苏和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中期财政稳定。
新兴经济体则需要打造新的增长引擎,走内生性发展道路,扩大国内投资,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增加国民收入,从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正是致力于这种改变,并为新兴经济体实现可持续增长提供了一个政策选项。
高度重视世界经济结构性改革,也正是G20“中国年”的题中之义。在中国的主导和推动下,7月召开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推进结构性改革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审议和通过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由增长框架工作组提交的“深化结构性改革议程”获得批准,其作为一项具有重要指导性的文件必将对未来G20成员结构性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作为配套文件,此次会议还通过了基于结构性改革九大优先领域而制定的一套指导原则。有了这些重大成果作为基础,相信今后G20会在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从而进一步夯实世界经济增长的基础。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