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历史悠久,在这片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传承古老的手工技艺
“我就是爱这个东西,什么也挡不住我做马具、牛皮鞭子的热情。” 54岁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熟皮制作技艺传承人额尔德尼巴雅尔兴奋地说。打开沉重的木箱,一条条手工制作的精美皮鞭、一件件牛皮物件呈现在眼前。几十个春秋不知疲倦的他,背着沉重的木箱到处行走,只希望这门古老传统的手工技艺传承下去。他说:“这个手艺目前在传承上面临很多问题,马具的直接使用者减少,会做的人也越来越少。”据了解,鄂尔多斯只有10余人在做牛皮鞭和马具。“跟牛皮鞭、马具一样,蒙古族刺绣、马鞍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时代的变迁,保护和传承面临着困难。
著名的成吉思汗祭典是蒙古族的最高祭祀形式,是蒙古族原始文化的集中体现,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祭祀圣物和守灵人达尔扈特人都集中在鄂尔多斯。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鄂尔多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记录了本地区的人文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对滋养本地区民族精神、提高文化素养极为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一去不复返的,不可再生的,如果不注意保护,很可能就永远消失了。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农村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土壤正在被破坏,有的处于濒危状态。这种情况下,如何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鄂尔多斯民俗专家旺楚格说。
让非遗走进百姓生活
游景区,一出户外实景演绎、由当地牧民参加演出的《鄂尔多斯婚礼》,让游客叹为观止。“当地很多牧民都可以演,这是我们建立的活态博物馆的内容之一。人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让牧民意识到自己司空见惯的游牧生活习俗,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并且鼓励他们投入到传承与保护中来。”演出负责人杨勇说。
活态传承是鄂尔多斯探索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多年来,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对一些珍贵的、随时可能消失的文化遗产进行了抢救和整理。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普查,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各旗县区都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展示馆,对文化遗产进行集中展示。还成立了蒙古族长调民歌协会、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协会等1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鄂尔多斯市还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路子,将非遗作为公共文化向百姓普及。
鄂尔多斯市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命名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目前,有4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5人被命名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33人被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除了国家和自治区给予补贴外,鄂尔多斯给市级传承人相应补贴,还经常对这些遍布各旗县区的传承人进行培训。此外,每年各地都会举办一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的乡村文化节、那达慕大会、鄂尔多斯民歌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让群众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保护传承的意识有了明显提高。
如何让非遗走得更远
鄂尔多斯《古如歌》,是蒙元时期宫廷礼仪歌曲,其价值不仅体现在音乐学、文艺学和语言学方面,在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08年,鄂尔多斯《古如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古如歌》很多歌没有文字记载,曾经一度濒危,后来在政府的重视下,现在已经恢复了上百首歌。
截至目前,鄂尔多斯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6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75项,市级非遗项目135项。有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民间文化艺术之乡8个,市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2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鄂尔多斯鼓励个人及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和展示。现在,鄂尔多斯市几乎每个旗区都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园区,这些园区既保护了非遗项目,又产生经济价值、社会价值。
目前,鄂尔多斯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在筹备建设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验中心,对鄂尔多斯市乃至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保护和展示。中心包括非物质文化实训展演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匠人工作室、古村落保护及艺术家聚居区等。该中心将成为内蒙古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集生产、销售、交流、游客体验互动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这种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结合的方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的方向。这样做不仅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的现状,更解决了非遗传承人生存问题。也使国内外游客更好的了解鄂尔多斯文化,也让鄂尔多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走向了世界。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