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吴冠中:追寻绘画之“美”

zhuantibaodao 2016-11-08 15:56:31 熊光楷/文 总第331期 放大 缩小

吴冠中出生于文化与艺术繁荣发达的江浙地区。上个世纪30年代,吴冠中在浙江大学学习工科。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使他走上了艺术道路。当时,杭州艺专的朱德群与吴冠中一同参加军训,发现他喜欢绘画,便邀请他到杭州艺专玩。吴冠中看了美术馆展出的画,也看了学生们的素描与油画,他一下子发现了“美”。后来他说:“我一辈子投身美术是杭州艺专给我的启示。”

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吴冠中的艺术生涯长达70年。贯穿于这70年间的一条主线,就是吴冠中在“美术”二字中追求“美”而舍弃“术”、在“技艺”二字中追求“艺”而舍弃“技”。吴冠中曾经说:“美术,美术,如果‘美’消失了,变成‘术’,那是悲哀。”在我和夫人寿瑞莉收藏的《沧桑入画》(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序言中,吴冠中又写道:“年耄耋,我见艺海中行舟无数,细察,只偶有几只载坐艺人,余皆匠人。”这也表明了他对“艺”的推崇,对“技”的摒弃。

对于自己的艺术追求,吴冠中认真而执著。而且,除了绘画之外,吴冠中的文章也写得好,他的理论文章以及散文,从各种角度充分阐述了他的绘画观念,使他的绘画观念广为人知。与此同时,他的一些观念由于标新立异,也常常引起争议。对于这些争议,吴冠中采取了毫不妥协的斗争态度。他常常以鲁迅为师,并且认为自己的弃工学艺和鲁迅弃医从文之间有着心灵相通。他说:“鲁迅是我人生启蒙老师,比我的授业老师还要重要,他的文艺思想、他的战斗精神、他对文学的执著,都深深感染着我,教育着我。我之所以在绘画上取得一些成就,是与对鲁迅的崇拜分不开的。鲁迅是我的精神父亲,鲁迅是我的人格老师。”可以说,吴冠中的艺术道路,既是他不断实践、探索、前进的道路,也经过了反复总结、阐述,还伴随着不断的争议、辩论。直到他于2010年6月25日去世,围绕着他的艺术观点的争议一直不断。

我和夫人寿瑞莉收藏的《沧桑入画》,最初由吴冠中签名赠送给黄坤明先生,后经开书店的朋友转让给北京文津雕版博物馆常务馆长姜习先生,又经我们在南京的朋友介绍赠予我们。《沧桑入画》是为庆祝中国美术学院成立80周年专门举办的吴冠中同名画展的图集。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即是吴冠中的母校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其最早是1928年蔡元培在杭州创立的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毕业于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林风眠担任首任院长兼教授。《沧桑入画》书后附有一篇《吴冠中艺术思想导论》,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吴冠中的一些代表性艺术观点。

“油画民族化”与“中国画现代化”是吴冠中最具标志性的两种艺术探索形式。吴冠中在《望尽天涯路——记我的艺术生涯》中写道:“在油画中探索民族化,在水墨中寻求现代化,我感到是一件事物之两面,相辅相成,艺术的本质是一致的。”吴冠中还引用李可染的比喻:学艺像爬山,有人东边爬,有人西边爬,开始相距很远,彼此不相见,但到了山顶,总要碰面的。吴冠中认为这个比喻特别适合东西方绘画的比较和分析。他自己也把油画和水墨比做山中的水路和陆路,“虽然迂回曲折,但大致伸向同一方向,且途中经常遭遇。我走在中途,不知峰巅尚在何处,但确信水、陆均通向峰巅,中、西艺术最后必在峰巅相晤言欢”。

早在1978年3月,张仃就对吴冠中的艺术探索作出高度评价。张仃撰文写道:“吴冠中从创作方法,创作态度,以至作品的形式,从里到外,都‘化’了。吴冠中的油画,是‘民族化’了的油画;吴冠中的中国画,是‘现代化’了的中国画。不论他画的是油画还是国画,只是工具不同而已,他画的都是一个中国人画的‘中国画’!”

熊光楷 上将,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