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让南京大屠杀史实真正成为世界记忆

zhuantibaodao 2016-12-09 16:28:11 总第335期 放大 缩小

为配合国家总体外交战略,推动南京大屠杀史实在欧洲社会更为广泛传播,10月22日至12月15日,《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在法国冈城(又称卡昂)和平纪念馆举办。这是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览首次走进法国,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后,中国首次在欧洲国家举办南京大屠杀史展览。展览受到法国当地主流社会和各界人士积极评价,引起中外众多媒体广泛关注,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发专电至国务院新闻办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对展览成功举办和良好影响给予充分肯定。

一、特色与成效

此次展览由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中国人权研究会、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南京馆”)、法国冈城和平纪念馆(以下简称“冈城馆”)承办,展期历时两个月。展览共设置四个部分:日军在南京的屠杀暴行、欧美人士救援难民、西方媒体早期报道、中外人士共筑和平,在800余平方米展厅内共展出270余幅历史照片、50余件展品和8部影像资料,在内容设置与陈列艺术上均立足史实,呈现细节,彰显特色,注重实效。中国驻法国大使翟隽、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建林、冈城市长布鲁诺、冈城和平纪念馆馆长格里马尔迪、法国著名画家帕赫等300余位中法嘉宾和法国民众代表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境内外媒体对展览给予了充分报道。

欧美视角,讲述历史真相。

展览以欧美人士史料为基础,以第三方视角讲述历史真相。一是原文呈现西方档案文献。展览通过当年身处南京的欧美教授、传教士、医生、记者、外交官等人的日记、书信、文件、照片以及影像资料,展现欧美人士亲历亲闻的南京大屠杀历史,展出了美国驻上海领事馆电报、魏特琳日记、《伦敦新闻画报》、美国《生活》杂志、东京审判判决书片段等西方档案,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二是精心选择历史故事。展览按照有情节、有重点、有代表性的原则,整理挖掘历史细节,向国外民众介绍了24个历史故事,让观众了解到,法国神父饶家驹在战时协助留守南京的欧美人士建立安全区保护难民,德国人拉贝因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并将自己的住宅作为难民收容所而被称为“东方辛德勒”,美国人魏特琳女士像抱窝的母鸡带小鸡那样保护难民,美籍医生威尔逊夜以继日地救治中国受害者,丹麦人辛德贝格用巨幅丹麦国旗救助难民等感人事迹。展厅内,播放了美国牧师马吉所摄的南京大屠杀纪实影片、李秀英与夏淑琴的证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等视频。展览结尾处布置了大片象征和平的“紫金草”,传达中国人民以史为鉴、共筑和平的愿望。这些内容引起了欧洲观众特别是法国民众浓厚的参观兴趣。法国议员、法莱斯市市长克洛德勒特托参观后说:“为了纪念所有在战争中饱受苦难的平民,南京平民也是其中没有被遗忘的一部分。感谢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如此精彩的展览”。冈城市民勒库杜尔在留言中写道:“看完这个展览,我心绪难平,应把所有反人道的罪行记录下来”。

三是主要采用民间交流模式。此次展览,中宣部、国新办、外交部、省委宣传部、省委外宣办等我官方机构在后台予以全程指导和大力支持,主要由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中国人权研究会、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法国冈城和平纪念馆在前台面对媒体和观众,突出了民间和专业交流属性,取得了良好效果。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成功的办展模式,得到我驻法使馆的充分肯定。

形式多样,注重展陈艺术。

本次展览根据内容与史实,精心构思展陈设计,努力使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一是营造场景氛围。展览首先介绍日本侵华背景与战前南京的和平繁荣景象,从美国牧师马吉的摄影机渐渐导入主题,在展厅入口处悬挂马吉所摄南京大屠杀纪实影片的解说词片段,如“必须小心翼翼地行动”、“不可让日本人看见”等等,以营造悬念。在从战前南京过渡到日军入侵的展线上,顶部置以巨幅日本海军航空队飞行轰炸的图片,昏暗的室内光线、战云密布的天空、飞机轰鸣和警报声营造了紧张、压抑的氛围。

二是打造主题展柜。展柜与展板内容紧密结合,使展品更好地表现展览内容。展览第二部分在介绍当年欧美人士建立南京安全区救助难民事迹时,采用了“十字形”展柜,其形状借鉴了南京安全区的标志,具有象征意义和视觉冲击力。

三是布设“12秒”装置。“12秒”概念是指在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为期六周的大规模屠杀中有30多万人遇难,如果以秒来计算,每隔12秒就有一个生命消失。观众在进入展厅时,可扫描参观证上的二维码,记录开始参观的时间;在展厅出口处,可再次扫描二维码、打印参观纪念标签,即可获悉在展厅停留的时长以及当年在这个时间段内死亡人数。翟隽大使、布鲁诺市长等中法嘉宾与观众均参与这一互动环节并给予积极评价。此外,在展厅内设有“12秒”投影,随着滴答的水滴声,每隔12秒就有一名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遗像呈现在黑色幕墙上,而滴答声则在整个展厅内回响,较好地增强了参观的现场体验感。

媒体关注,充分报道传播。

此次展览,受到了中法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广泛报道,使展览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是法新社、法国国家电视台等法国主流媒体第一时间作出报道。开幕式当天,法新社以《冈城市举办关于中国南京大屠杀的展览》为题,报道了展览开幕的消息,称南京大屠杀是“中日战争(1937-1945)期间最为血腥的事件”。法国国家电视3台播报了展览开幕画面,称“重述这段历史,以便让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浏览量较大的纸媒法兰西西部报于10月21日与23日两度报道展览消息。此外,法国国家电视台“文化盒子”网站、法国自由人周报、Gbtimes广播电台、纳米比亚通讯社等多家外媒均对此次展览作了正面和积极的连续报道,并配发多张南京大屠杀历史照片,使南京大屠杀史实得以在法国和西方社会广泛传播。

二是国内主流媒体对展览大篇幅持续报道。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新社、中国日报和凤凰卫视等30多家主流媒体纷纷进行报道。央视《新闻联播》与《朝闻天下》在第一时间分别对展览开幕作了报道。人民日报于10月23日和10月24日两次报道展览,强调“铭记历史就是热爱和平”。中国日报10月24日在中国版、英国版同步头版刊发报道《法国举办南京大屠杀纪念展览》,多角度介绍展览情况及观众反响,同时在合作媒体英国每日电讯报开设的“中国观察”频道推送报道《上百名中法嘉宾参加“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使相关内容在欧洲主流受众群精准落地。新华日报、江苏卫视对展览开幕及观众观展反响作了详尽跟踪报道。

三是法国华文媒体对展览给予详细报道。欧洲时报对此次展览作了连续大篇幅的报道,在其网站上播报了展览开幕式视频,欧洲时报内参刊发《“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法国冈城开幕》的报道,详细介绍展览开幕及民众参观情况。法国侨报以《历史不会被改变、不会被忘记》为题,从7:40记者在巴黎出发,至19:40记者返回巴黎,分时段全过程记录了展览发布会与开幕式。四是中外新媒体及时推送展览信息。此次展览受到了“两微一端”新媒体的关注。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的新媒体均刊播了展览相关报道。“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派出记者赴法国全程跟踪报道展览实况。微信海闻社以《南京大屠杀展览首次走进法国,西方人看过后都被震到了!》为题,报道了法国欧亚传媒创始人刘伟丽的参观感受。此外,脸书、推特等境外新媒体也对展览作了相关报道。

深度交流,达成历史认知共识。

展览是架起南京与冈城两地以及两馆历史文化交流的平台,通过共同承办展览,中法民众对包括南京大屠杀历史在内的二战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交流,在历史认知上达成高度共识。一是共同强调二战始于中国战场。在西方的传统历史认知里,二战始于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对开始最早、牺牲最大的中国全民族抗战关注不够。此次展览巧用“外嘴”,借力发声,改变了许多法国人的观念。冈城市长布鲁诺在开幕式上表示,“此次展览的举办让法国及欧洲民众意识到,二战实际上是从1937年中国战场开始的,中国人民在这次战争中饱受摧残和牺牲”。冈城馆长也多次强调了这一历史认知,法国官方及社会对中国抗战历史地位的正确认知和积极肯定的态度,也是此次展览的重大成果之一。

二是共同宣示捍卫二战胜利成果。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亚洲主战场,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开始得最早,持续的时间最长,作出的民族牺牲最大,仅日军南京大屠杀就导致30多万军民遇难,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对于日本右翼怀疑、否定大屠杀受害人数甚至企图否认暴行的存在,冈城馆馆长格里马尔迪认为,展览呈现了南京大屠杀史实,真相不容否认。他说:“哪怕只造成一人死亡,也足以构成不可饶恕的谋杀”,“屠杀都是反人类的行径”。

三是共同表达铭记历史、维护人权、珍爱和平的理念。本次展览从人权的角度谴责战争与屠杀罪行。中国驻法国大使翟隽在开幕式上说道:“今天我们来到这里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我们的后代永享和平”。法国扎菲尔欧亚合作促进会会长、地缘政治学者贝文江对人民日报记者表示,“在这次展览中,我看到了中国追求和平的意愿”。法国观众让巴蒂斯特在参观完展览后写道:“看过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对这个人类的悲剧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愿和平能深入人心”。

馆际交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早在2000年,南京馆与法国冈城馆已建立了联系。今年4月,冈城馆馆长格里马尔迪参观访问了南京馆,两馆馆长互相介绍了场馆建设与近期工作,并商谈确定今年我方赴冈城馆举办展览的计划。展览开幕前,两馆馆长在冈城馆再次会晤,商谈活动相关细节。冈城馆馆长还特地邀请张建军馆长参观了该馆藏品库,并就两馆保持长期合作事宜深入交换意见,取得了广泛共识。在10月22日上午举行的展览新闻发布会上,两馆馆长签署《友好合作协议》,表示为了促进人类和平事业发展和中法两国人民友谊,两馆将在互办展览、人员交流、学术交流等多个方面开展长期合作。明年是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届时冈城馆将举办二战史学术研讨会,南京馆也将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及国家公祭活动,两馆将互派学者参与对方举办的纪念与研讨活动。

二、经验与体会

本次展览活动的成功举办,为今后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领导重视,各方保障有力。

本次展览以国新办、江苏省政府、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作为支持单位,得到了中央和省市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保证了展览顺利开展。中宣部副部长、国新办主任蒋建国同志,中宣部副部长、国新办副主任崔玉英同志多次听取筹展工作汇报,并就办好展览作出重要批示。中宣部人权局、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等部门三次听取展览工作汇报,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负责同志带领工作组赴法国展览现场,实地指导布展及新闻报道工作,出席展览开幕式。

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专门听取了展览内容与设计方案汇报,提出具体要求,并多次指导协调展览筹备各环节工作。江苏省委外宣办负责同志多次带领工作团队赴中宣部汇报工作、听取专家意见、请求相关部门支持,并亲自组织协调相关展览筹备工作,有力推动展览如期顺利举办。江苏省委、南京市委宣传部将本次展览列入全年重点工作计划,为支持本次展览分别拨付了250万活动专项经费,有力支持了展览项目的顺利推进。

两次专家论证会上,来自南京大学、江苏省委党校、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就展览内容与陈列形式反复论证,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中国书协副主席孙晓云为展览亲笔题写展名,中国驻法大使翟隽和冈城市长布鲁诺在展览开幕式现场共同打开展名卷轴为展览揭幕,这一极具中国文化意味的开展形式在现场引发强烈反响。

受众视角,激发情感共鸣。

本次展览突出受众视角,重点展现西方档案、西方记载、西方事迹,让观展的西方观众切身感受到展览内容与自身相关,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和震撼效果。

一是精心拟定展览主题。本次展览题目为“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意在强调南京大屠杀历史是有欧美人士共同经历、共同见证的历史,重在展现欧美人士亲历亲闻的南京大屠杀史实。此次展览恰逢日本因《南京大屠杀档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而宣布不向该组织支付2016年会费之际,这对于试图篡改历史、否认二战期间暴行的日本右翼势力是一次响亮的回击,让西方民众借此看清日本右翼势力的真面目。

二是精选展览场地。冈城是法国诺曼底大区的政治首府,二战诺曼底登陆战役主战场,是欧洲乃至世界各地民众纪念二战的标志性城市。冈城与南京都在二战期间遭到侵略者的严重破坏,都在战后重建中取得了成功。法国冈城馆是欧洲最主要的二战主题纪念馆之一,也是欧洲二战类纪念馆中唯一常年设有南京大屠杀展览内容的场馆,在欧洲社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选择在冈城馆办展,更能将展览主题、背景、氛围与参观者回顾二战历史、凭吊二战受害者融合起来,更能加深参观者对日军二战暴行和中国人民遭受的战争苦难的认识,更能打动受众的情感,取得预期效果。

三是客观理性还原历史真实。根据西方社会理性主义思维与文化传统,展览使用理性平实的语言,以客观中性的讲述方式介绍南京大屠杀历史。通过客观的文献记载来表现日军暴行,可使展览更加贴近历史的真实原貌,有助于更多的法国人、欧洲人了解南京大屠杀,让南京大屠杀史实真正成为世界记忆。

四是选取法国元素增强受众认同。展览特别选取了与法国有关的元素,如战时法国神父饶家驹救助难民的事迹,法国驻华大使顾山参观南京馆,法国著名画家帕赫创作的油画《暴行》等等。冈城市民阿兰乐木瓦涅-威尔麦耶在看完展览后说:“我也很自豪,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法国人与受害的中国人站在了一起,为挽救那些无辜的生命尽了力量。展览会让更多人的法国人铭记那段历史”。

团结协作,合力完成项目。

此次展览的顺利举办,是中法双方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从筹备到执行,国新办、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中国驻法大使馆、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馆、冈城馆以及展陈公司等多家单位通力合作,共同确保了项目的落地执行。

成立展览项目工作组,由省委外宣办副主任杨力群担任组长,统筹推进展览各项工作。南京馆成立了由馆主要领导牵头的项目执行小组。同时,在法国当地设立了前方工作组,及时与法方沟通联络,确保信息畅通。设计团队与活动组织承办方密切配合,不断调整、修改、完善展览细节,保证了展览的实际效果。布展工作组先期抵达法国后,克服旅途遥远、人手不足、时间紧张、时差不适等困难,充分发扬团队合作精神,群策群力、加班加点,保证了展览如期开展。此次展览的顺利举办,为今后继续推动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有益借鉴。

(本文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提供)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