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与油画分别是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绘画艺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美术家一直注重油画的民族风格和本土特征,既在创作实践上不懈追求,又在理论上多方探索。经过几代美术家的努力,中国油画基本完成了本土化发展,成为一门广受欢迎、深入人心的视觉艺术。与此同时,一批训练有素、技艺高超的艺术家也走出国门,在世界艺术互相交流借鉴的大背景下获得东西方的共同认可,取得骄人成绩。陈逸飞就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佼佼者。
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亲自邀请美国著名实业家哈默博士来华访问并投资。在一次会见结束后,哈默送给邓小平一件礼物:陈逸飞的油画《家乡的回忆:双桥》。这是陈逸飞根据苏州周庄的风景创作的油画。哈默选择这幅画送给邓小平别有深意:因为中国的美丽,更因为中国人已经发现这种美丽,所以他选择来到中国投资。画中桥的形象还可以引申为沟通、交流的意义,陈逸飞自我定位为“东西方艺术之间架桥人”,也缘于此。
我很早就收藏了陈逸飞的签名画册。1996年底和1997年初,在东西方艺术界及艺术市场都获得成功的陈逸飞载誉归来,在上海及北京举办了大规模的陈逸飞回顾展。展览策划方英国玛勃洛画廊印制了展览画册,并由陈逸飞签了一批。后经朋友介绍,陈逸飞在画册上补写了我的名字赠送给我。
这是陈逸飞在内地举办的首次个人画展,荟萃了到那时为止的陈逸飞的主要代表作。画册分为油画、素描及水彩两部分。我仔细看了画册前面的前言及简介,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评论家注重的是陈逸飞的中国民族特征,外国评论家则更多地提到陈逸飞受到的西方影响。
例如,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王琦在前言中说:陈逸飞是以一个地道的中国人的艺术面貌进入国际艺坛的,他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与世界艺术接轨……陈逸飞的油画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油画,是具有艺术家个性色彩的油画,也是具有国际性的油画。
德国著名艺术评论家卡尔鲁伯格教授在简介中说:陈逸飞与欧美化确有共鸣,其高超纯熟的技法勿庸讳言源于欧美……其女音乐家系列绝大多数以西方女性为主人公,画面处理不失传统,精确的技法归于他对西画锲而不舍的钻研,画家的作品于是被置于传统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美国与亚洲之间。
但卡尔鲁伯格没有忽视陈逸飞作为中国画家的艺术自觉。他说,陈逸飞的绘画,在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中,弥漫出浓郁的中国式的东方韵味。对于陈逸飞的绘画,卡尔鲁伯格认同《纽约时报》的观点,即陈逸飞的风格是当代的“浪漫写实主义”。
作家余秋雨在简介中归纳了陈逸飞在时代的推动下探索艺术之路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学习绘画阶段,陈逸飞在俄罗斯写实主义油画技法中找到了滋养他的技术性基础;第二个阶段,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绘画实践,陈逸飞通过在街头画巨幅宣传画、考察并描绘黄河等,奠定了创作大幅油画的气度和能力,并培养了浪漫主义风韵,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包括《黄河颂》、《占领总统府》等;第三阶段,是在“文革”之后,陈逸飞成为美术界较早进行反思的画家,创作于1979年的《踱步》把一个反思者的背影画在五四运动的历史画卷前,反映出他从中国近代的苦难中寻找人文精神的努力,反思的结果,是将自己的绘画风格引向了典雅、深厚而柔美的境界;第四阶段,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陈逸飞走向国际舞台,提升了“浪漫写实”风格,并且在笔端上流露出文化意义上的别离和眷恋。
在美术界取得成功之后,陈逸飞将探索的步伐迈向更广阔的天地,他设计服装,办杂志,还作为导演拍摄了《海上旧梦》、《人约黄昏》等影片,显示出全方位、多元化发展的势头。但很遗憾,2005年4月10日陈逸飞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59岁。
2010年5月,在陈逸飞去世5周年之际,通过著名主持人杨澜及其先生吴征的帮助,我又得到一本陈逸飞画册。这本厚重的画册囊括了陈逸飞的主要代表作,按照革命英雄主义、女乐师、仕女像、江南水乡、藏族人物、老上海人物等主题顺序排列,可以清晰地看出陈逸飞的艺术发展历程。陈逸飞的弟弟陈逸鸣在扉页上写下“纪念逸飞”。
陈逸鸣也是一位成就斐然的专业画家。一同赠送给我的,还有一本陈逸鸣的画册。陈逸鸣也像陈逸飞一样画了一系列江南仕女的画像,但他画的福建惠安海滨景象及桌上静物等内容没有出现在陈逸飞的笔下。
熊光楷 上将,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