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6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提出了新的定位和工作部署,“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表述,被看作是在减弱住房金融属性。同时,会议在抑制房地产市场泡沫、增加土地供应、落实人地挂钩等方面的部署,也决定着2017年楼市调控的基调和市场走势。
过去多年,在不少地方,房子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投资品,又是消费品和保障品。作为投资品,房子既被一些人用来应对通胀,也被很多炒家用来谋取差价,还被很多企业用来挽救业绩。比如,最近多家上市公司开启了扎堆卖房模式,就是为了挽救业绩。
炒房不仅会推高房价、增加百姓购房负担和政府住房保障压力,而且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房产一旦异化为投资,会为楼市注入很多泡沫,给金融安全和经济增长增加不确定性因素。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楼市新定位及时必要。只有让房子回归居住功能,弱化其投资功能,楼市、金融、经济才能处在健康、安全的轨道。眼下,楼市有了新定位,要遏制炒房更少不了多方面的配合。
首先,遏制金融资金炒房。有学者指出,“炒房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用自有资金炒房,而在于用金融资金炒房,金融机构参与是造成高杠杆的主要因素。”金融机构更有钱,参与炒房更方便,2016年个人住房贷款的快速增长,就有金融机构参与炒房的因素。有房企负责人指出,2016年开始,竞拍土地时发现竞争对手里有了基金公司,可见不仅多种金融机构参与炒房,炒房方式也是多种多样。能否遏制金融机构炒房,是落实楼市新定位的关键。
其次,提高实体经济收益率。近来,坊间流传“做实业不如炒房”,有企业负责人指出“辛辛苦苦做实业利润不超过10%,跟买房赚4倍的收益没办法比较。”上市公司之所以大肆买房,业绩不好时又集中卖房,也是因为炒房有很高收益率。只有提振实体经济,让流动性有合理的“池子”,炒房之风才有望减弱。
其三,有效防止通胀并提供更多安全可靠的投资渠道。很多个体投资房产是因为过去的实践证明,房产是财富增值保值、对抗通胀的最理想投资品。如果有更多安全可靠的、回报率高的投资渠道,炒房现象自然会减少。虽说目前市场上各种投资理财产品名目繁多,但频发的圈钱骗钱事件却令人担忧。
此外,用完善的税收手段遏制炒房。从国外经验看,增加住房交易环节税收和持有环节税收是遏制炒房的必要手段,但中国持有环节税收尚且缺位,交易环节税收也没有起到应有的遏制作用。如此一来,炒房难免不变成低成本、高回报的生意。因此,急需完善税收手段,让税收手段成为遏制炒房的利器。
(来源:《工人日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