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林散之:当代草圣 大器晚成

zhuantibaodao 2017-02-04 17:47:28 熊光楷/文 总第340期 放大 缩小

2006年4月8日,我在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有关同志的陪同下,从南京驱车南下,访问距离南京数十公里外的马鞍山市。位于马鞍山市西南5公里处的长江东岸,是历史上著名的采石矶。我们来到采石矶,登上太白楼,万里长江,宏伟壮阔,一览无余。李白纪念馆、李白墓园等,似乎处处都留下了诗人的足迹。参观了有关李白的景点之后,同行的人介绍说,这儿还有一位书法家的艺术馆,很值得一看。199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来到马鞍山视察,参观李白纪念馆之后,也参观了这位书法家的艺术馆,还为艺术馆题了词。就这样,我来到了被人们誉为“当代草圣”的林散之老人的艺术馆。

林散之艺术馆的主体建筑粉墙红窗,以茅草为顶,主馆名曰“江上草堂”。陈列于此的林散之真迹约有百余幅,大多是草书珍品。我在参观中吃惊地发现,原来林散之虽有“当代草圣”之称,但他真正开始专攻草书,却是在60岁之后。

60岁之后才习草,却能达到最高境界,这不可谓不神奇。但他能够达到如此成仙入圣的境界,却是源于他对书法其他诸体的充分认识与实践。赵朴初、启功等人称赞林散之是诗、书、画三绝,我认为,正是这三绝为他在草书上登峰造极的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所以他的草书能够“出入百家,扬长避短,糅碑入帖,以柔济刚,于迟重中见飞动,刚健中含婀娜”,使古老的草书艺术焕发了新的生机。他自己也称,“六十岁前,我游骋于法度之中。六十岁后稍稍有数,就不拘于法”。正是因为他能基于心中之法而游心万仞,方才成就他的草圣之名。

林散之艺术馆中最引人注目的艺术精品是林散之1988年为峨眉山重修金顶写下的“金顶”二字。据说,当年林散之共写了两幅“金顶”,一幅赠与峨眉山,另一幅就成了林散之纪念馆的镇馆之宝。面对这两个古朴醒目的草书大字,导游解释说,这两个字融合了楷书、隶书、行书的笔法,体现出中国书法传统中“墨分五色”,即焦、浓、重、淡、清的至高境界。江泽民同志当年参观至此,盛赞林散之的艺术“登峰造极、炉火纯青”并题字留念。

这次参观,使我对草书有了新的认识。后来,我常有机会到南京出差,总是想起马鞍山之行的收获。2010年5月27日,我到南京,为第二届“黄埔情曋衅辣焙O苛桨锻艘劢叨蚯蜓肴浣保浼淙チ私夥啪暇┕使叵笛г骸N椅恃г毫斓寄芊袂肴税锩β蛞槐玖稚⒅氖榉ㄗ髌凡㈩哉录湍睿谴鹩κ允浴?

一个多月之后,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托人带给我一本《林散之书法选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扉页上盖着朱红的“林散之印”。这是一本宣纸印刷的线装书,收有林散之十余件行、草、小楷的遗墨精品,以及老人晚年所临《淳化阁贴》、汉隶《西狭颂》的一部分,是为了纪念林散之诞辰百年专门印制的。据国际关系学院的同志介绍,为了得到这本盖章书,他们数次前往南京江浦的林散之纪念馆,以诚心说服打动了馆长,才得到馆藏印章中的一枚钤盖纪念。

今天的评论家都称林散之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的艺术家。我认为,他的大器晚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饱经沧桑,历尽挫折,仍然坚韧不拔,向着艺术的至善至美的高峰跋涉。因此他的艺术成就也愈显珍贵,包含极大的精神力量。林散之虽然自幼习艺,但少年丧父,生活艰难,又经历了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大动荡,而他仍然矢志不渝,不屈不挠。1966年,由于夫人病逝,林散之在悲恸中双耳失聪,从此号称“聋叟”。“文革”期间,林散之孤身一人来往于在南京、扬州、乌江等地居住的儿女之间,经历了七年漂泊。1970年他又在洗澡时不慎跌入开水池,不但严重烫伤,更重要的是右手五指粘并,经多方抢救才使拇指、食指和中指勉强执笔,从此又自号“半残老人”。

但正是在这样的多灾多难的老病之中,林散之攀上了草书艺术的顶峰。1972年,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人民中国》日文版组织了中国现代书法作品评选,林散之的草书得到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蜚声京华。次年元月,他的作品又在日本引起巨大反响,从此名扬海外。此时他已75岁。林散之曾经在《笔法曌宰魇分行吹溃骸八坷洗翰纤嫉叟榭涨镌挛蛱炷摺H思湮尴奚冢萋坛靥粱G。”我想,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推崇他的草书艺术和豁达人生的价值所在,即虽然饱经挫折坎坷,虽然年届古稀,但仍然积极乐观,满眼草绿花红,生机无限。

熊光楷 上将,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