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是新形势下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大实践。
4月1日,中央要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消息一出,引发舆论热议。“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千年大计”等罕见表述均说明了雄安新区的地位和重要性。此外,一个多月前的一条重要时政新闻——“今年2月23日,习近平专程到河北省安新县进行实地考察,主持召开了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座谈会”也是4月1日才披露出来,保密工作做得好,恰恰彰显了中央建好雄安新区的决心。
报道中明确指出,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雄安如何成为与深圳、浦东比肩的新区?从河北相关方面的人事情况来看,也释放着一定的信号。
近日,中共中央刚刚任命许勤任河北省委委员、常委、副书记。许勤的个人履历显示,他曾于2010年6月任广东省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2016年12月任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市长。
而在4月1日的《新闻联播》画面中可以看到,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徐匡迪也在习近平2月23日到河北考察时的陪同人员之列。上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新区成立、发展之时,徐匡迪曾担任上海市副市长兼计委主任、浦东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等职务。具有深圳、浦东建设经验的官员加入到建设雄安新区的力量当中,中央对于雄安新区建设的重视可见一斑。
央视网报道称,设立雄安新区这一重大决策部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具体体现。对于这件大事,不妨从三个角度来看:
第一,集中力量办一件协调发展的大事。
在人口密集、经济密集的城市群地区如何实现优化发展,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结合京津冀的地点和协同发展的现状,集中力量,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来建设雄安新区,实际上是为进一步打破原有的”一亩三分地”思维,实现更高水平协同发展,而挥出的重要一拳。
如果站在北京城的角度看,北京传统的主城区,与东边的城市副中心、即将建设的雄安新区,将形成三足鼎立的空间关系。如果站在京津冀的区域大视角来看,又形成了京、津两大城市与雄安新区之间三足鼎立的空间关系。雄安新区这一极的出现,是对优化京津冀地区城市布局、空间结构布局所进行的大胆探索。
第二,集中力量办一件改革创新的大事。
今天所说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是要用改革创新的思维、方式,去完成这件大事。值得注意的是,中央在部署中特别提到,雄安新区一定要体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而政府也要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是鲜明的改革要求。
雄安要汇聚创新发展的各种要素,汇聚新的发展动能。比如要把雄安“建成绿色智慧新城”。在全世界范围内,建设智慧城市,都是一个正在探索尝试的新鲜课题,都需要城市管理体制的创新,需要运用互联网等科技创新的手段、业态。雄安新区的改革创新,因此不仅具有全国意义,也具有世界意义。
第三,集中力量办一件惠及“人”的大事。
所有涉及城市的问题,最终都会落脚于人。雄安新区是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转移过来的是功能,其实来的都是人。要让这些人愿意来、来得了、待得住、能发展。雄安新区要做到,不仅自成一体,还要能带动整个京津冀协同发展当中各个地方的人,赋予大家更多发展空间、选择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底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曾经说过,城市的建设和治理,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围绕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提供最大便利。展望和评价雄安新区的发展,一定要看——人在它的发展当中获得了什么,大家又努力地参与了什么。如果它能给人提供最大便利,又能够激发人的最大活力,那么雄安新区作为“千年大计”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就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
这三件大事,又集合成一个整体。只有体现以人民为中心,保持紧迫感和历史耐心,尊重城市建设的规律才能最终把这件大事办成、办好。
(本刊记者综合整理)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