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台湾青年议政 怎样跳脱政治表态的“旋涡”?

两岸 2017-05-09 总第350期 放大 缩小
  台湾《旺报》发表台湾大学台湾发展研究所博士生王钦的评论文章指出,台湾的大学校园里从来就不缺热心公共事务的人,有些人对各类社会议题几乎“无役不与”,但这也拉低了相关问题的参与深度,让这些问题变成了表态政治学,台湾青年若真想要解决社会问题,不如脚踏实地,了解社会积弊的来龙去脉。

  评论摘编如下:

  这学期宿舍隔壁住进了一位新同学,看得出来这是一位公共议题的热心参与者,因为在他的房门上先后贴上了几张纸,一个是支持婚姻平权,一个则是支持学术自由,这几天他又挂上一个布条,上书“重建乐生”。

  无役不与 缺乏深度

  台湾的大学校园里从来就不缺热心公共事务的人,有些人对各类社会议题几乎“无役不与”,他们将一个个抗争主题的布条系在腰间时,就如同战士的伤疤一样变成功劳簿,让周围的人感到艳羡不已。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这种“无役不与”的洗礼后也能在政治场域展露头角,完成校园异议分子到政治实务参与者的转型,其中幸运者还可以在经过民代或党务助理的历练后最终变成民代或政府官员,从而真正成为成熟的政治人物。

  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来看,不断地参与公共事务,抢占各类议题的道德制高点,确实有助于更快地向上提升。但若从问题的解决本身来看,却也不尽然。“无役不与”的同时,其实也拉低了相关问题的参与深度,让这些问题变成了表态政治学,因为表态的人并没有花费心力去深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更没有认真听取意见对立面之所以做如是说的原因和目的,反而简单地将之打成反动与居心叵测。

  简单的表态本来就是最没有成本的一件事,年轻人出于天然的正义感,支持弱势人群或者抵抗不公不义,这从来就不是什么惊人之举,某种程度上也更可能是理所应当。换句话说,年轻人没有正义感才是问题,年轻人若不追求公平正义、却对投机上位汲汲营营,就有可能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但是,正义感并不是表态政治学的理由,在任何事情上都选边站队其实也是一种投机,只是他们追求的不是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而可能是体制外的效益。这也让我想起了马英九当局末期,各类抗议的烽烟四起,当时即有一位参与各类街头游行的朋友感到激情过后的落寞,因为他参与的活动越多,越觉得没有意义,大家关注的都是表达观点,却鲜少想过如何真正地解决问题,当表态变成目的的本身,表态所指涉的问题反而已经不重要了。

  这应该就是当前台湾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当民进党当局在各类问题上出现“发夹弯”时,其实已经提醒人们,当年的抗争只不过是向马英九当局施压的工具,其要求本身并不会真的被重视,甚至于无论发动者还是参与者,都是如此。结果就是消耗了街头抗争的能量,其边际效益已经被榨干。

  事实上,街头抗议本该是“公民民主”参与的最后形式,是在穷尽一切体制内手段都无效之后才能发动的重大行动,若轻而易举的发动乃至滥用,则可能让这种手段变成狼来了的故事。这就会到故事的开头,一个人可以在任何议题上表达不满,但在每个议题上,这种不满对主事者的压力却已经降到最低,使其不会真正的加以重视,过去或许还会因为抗争而不得不想方设法的改进,现在已经越来越难出现,甚至很多已经成为不可能。

  看看现在民进党当局的处理态度即可知道,无论是国民党的抗争还是公民团体的抗议,几乎都得不到真正的响应,因为台湾社会已经习惯了这类行动,当局已经感受不到压力,长久娴熟运用抗争手段的民进党,无疑更不会真的在意。

  脚踏实地 解决问题

  但无论如何,当绝食都已经见怪不怪时,有可能不是当局真的罪大恶极,而是抗争本身已经走到尽头。至于开记者会、发起联署,这类行动越来越无法得到社会关注,连登上媒体版面的机会都大大降低。

  当表态政治学终将走到尽头时,对热血青年来说,须知不断地表态并不会真正的解决问题,相反只不过是在同温层的取暖,反而蒙蔽了自己的双眼。

  除了借抗争来求得职业生涯进步的目的之外,青年若要真的想要解决社会问题,不如在仰望星空之余学会脚踏实地,走到外面的世界去了解社会积弊的来龙去脉,再寻找解决问题之道。这样做的时间成本很大,付出的努力更大,但距离问题的解决却可以更接近。

  (本刊记者综合整理)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