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先后提出了两个融合的政策要求,即文化与经济融合、文化与技术融合。前一个“融合”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服务民生为宗旨的文化产业方向;后一个“融合”强调在高新技术条件下,文化创新发展将成为主导方向,文化要插上科学技术的翅膀。为此,国家先后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支持融合发展。
第一,发展文化产业是转变生产方式的着力点。在全球现代产业结构中,文化产业的占比大大提升,发达国家文化产业都是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如美国文化产品出口是最大的商品门类,大片、软件、各类出版物统治了世界文化市场,苹果、微软、亚马逊、好莱坞……都是世界前列的大公司,不仅换取了大量美元,还向世界出口了美国文化价值观,一举两得。我们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厚,文化创造力不弱,发展文化产业正当其时。所以,及时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总政策和奋斗目标:文化要分为事业和产业两种性质,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许多地方都把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采取特殊政策给以扶持,许多省、市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为经济、文化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发展文化产业是中国经济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由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对文化产品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形成文化消费的热点。国家支持重型产业结构变轻、过时的产品升级,首选就是转向文化产品的开发、生产。因为消费决定生产,群众的消费热点是文化产品,我们就要有更多力量去开发,生产先进的文化产品。这正是市场机制引导结构调整的典型,也是文化企业发展的动力。全国各地在淘汰落后生产力、去产能、转产重振的过程中,有不少企业转行到文化产业上来。而这个转变,得到国家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政策方面的支持,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第三,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优势,解决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问题。文化产业一般投资少、见效快、污染小、资源足,是优势产业,它有几个特别的作用:一是能与互联网、数字化这些新的技术结合起来,迅速生产出新产品,网络文化产品的“爆发”就是例子。二是能大量吸收人才、解决就业问题,近几年大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就业都在文化产业方面,减轻了传统行业的就业压力。三是市场大、销路多,促进了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近十年来数字文化产业都保持了年均增长30%以上的速度,预计还会持续若干年,这是传统产业不可相比的。所以国家在政策上,也出台了各类文化创新发展的基金,支持大力开发文化新业态新产品,满足社会多样性的需求,就是支持经济的稳定发展。
第四,文化的发展始终是与科学技术相伴而行的,技术决定着文化产品的形态和质量。印刷术、无线电、声光电、互联网、数字化等不同技术带来了不同时代的文化产品形态。在当代高新技术条件下,首先影响到的就是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使用。所以,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内在规律,促进文化与技术的融合。国家政策鼓励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生产模式,用高新技术建立新的文化生产模式,提高文化生产、流通、使用的现代化程度和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中国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像苹果、微软、好莱坞的产品长期称霸世界市场,就是它的技术水平高人一筹。即使内容先进,但技术落后,也是难以发展的。
第五,国家提出文化与技术的融合,还考虑到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国家提出文化产业要与信息、体育、物流、建筑、包装、广告、食品等产业延伸发展,创造新的业态。这就需要这些产业具有共同的技术基础。所有的产业渗透都必须是在一定技术条件支撑下实现,技术基础没有,那就是外在的“相加”,而不是内在的“相融”。所以,要把文化产业首先与高新技术融合,进而推动以技术为推动力的产业融合,特别是互联网这个标志性技术,是文化与技术、与其他产业融合的大平台,应当融合好、运用好。
第六,文化产业与技术融合,能创造文化传播的新优势。高新技术最显现的作用是改变了信息生产、加工、传播的方式,给人们带来了内容、视觉、感情上的冲击,造就当前的“网虫”、“低头族”和“数字一代”,这是技术使然。那么,我们的优质文化内容怎么与这些平台、渠道结合起来呢?就是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的传播方式。国家提出“三网融合”、“媒体融合发展”的政策,正是着手解决内容和渠道分割的问题。如果以技术为基础,把广播网、电讯网、互联网融合了,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了,那么中国的文化传播力就能翻几番,大家深受其忧的“文化焦虑”就能得到解决。
应当看到,在信息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发展的态势下,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文化与技术的融合、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不仅是政策导向的,也是一种文化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和技术发展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大趋势。我们的任务是,把握规律、调整政策,顺应潮流、加快融合,取得大发展的主动权。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