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初,美国前总统经济顾问、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等国际知名专家就预测到健康产业将是继IT(信息)产业之后拉动全球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十几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实践证实了这一科学论断的正确性。保罗皮尔泽教授2009年来华访问时更是指出:“中国将是全球健康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对中国健康产业发展的前景和国际地位给予高度期望。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丝绸、瓷器、中成药、茶叶等产业在国际贸易的显赫地位已成遥远的历史;在近现代历次产业革命(蒸汽机、电力、生物、信息等)中,也未能领跑全球。此次健康产业登上大位,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发挥综合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跨越性发展的百年机遇。问题在于,全国上下能否统一认识、团结一致、顶层设计、付诸行动,再建中华民族的产业辉煌呢?
科学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思想文化是产业发展的灵魂。健康产业的加速发展和市场扩张,依赖于消费理念的转变。只有引领国民接受健康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实现向健康生活方式的大跨越,才能以消费市场拉动衣、食、住、行、用、闲等一切相关行业,加快对原有产品和服务进行全方位的升级改造,在新一轮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站稳应有的位置。
在满足了温饱要求之后,健康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下一个焦点。人们希望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希望衣、食、住、行、用、闲等物质生活和服务更加有利于自己的美丽和气质,有利于健康和长寿;希望拥有更加轻松、平和、愉悦、积极向上的心态;希望孩子们发育得更聪明、更健壮;希望享受有利于身心发展的丰富多样的业余生活……
这些更高一阶、更全面、更多样化的健康诉求必然会大大刺激消费市场,提拉居民家庭消费;必然促进实体产业更快发展,并且涌现出一批新企业、新产业;必然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创造出大批高新科技产品;也必然会推进相应的社会服务向深度和广度扩展。从日本、韩国等国的发展进程考察,都是如此。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人们的健康理念和健康消费会发生质的飞跃。2013年中国人均GDP为6,747美元,已经进入了健康产业发展的快车道。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传统产业升级和增长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健康”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国民的强烈诉求,恰恰为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产业的诞生,为经济增长的转变指出了方向。
健康产业覆盖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主要包括生命、生态环境、农业、食品、餐饮、生物、化工、保健养生、心理健康、健康咨询管理、体育运动、中医药、西医药、医疗用品和器械、检验检测、旅游休闲等诸多行业。而且,类似于电力产业和信息产业,健康产业也具有基础性、方向性和广泛包容性。它不仅仅包括上述的一系列核心产业,而且还能够带动家用电器、轻工纺织、建材建筑、运输工具制造等几乎所有产业以“健康”为原则进行升级改造。
中国具有数千年形成的传统医学、养生文化、饮食文化、环境科学(天、地、人关系)等为全世界所公认的健康产业发展优势。中国对维护人类健康的思想认识和方法论,如“天人合一”、“治未病”、“药食同源”等早已经上升到健康哲学的高度,这是中国发展健康文化产业和大健康实体经济的极为有利的基础和出发点、借力点。
为了防止个别的行业“各取所需”地将健康狭义切割,从而丧失掉中国拥有的全面竞争优势和全方位的发展机会,我们主张使用“大健康”的提法。“大健康”概念有利于保障“大健康产业”的互融性、包容性和广泛性,为尽可能多的相关传统产业实现技术升级扫除障碍,为更多新产业的出现拓宽道路。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大健康产业之所以称为“大”,不仅仅是个数量概念,我认为这个“大”字至少应从以下九个方面来理解:1、发展前景远;2、道义平台高;3、目标人群巨;4、概念定义深;5、涉及领域广; 6、产业链条长;7、参与行业多;8、增长周期宽;9、升级潜力大。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