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在思索中前行——对建筑装饰产业环境及发展态势的几点认识

地方 2017-07-07 10:44:47 朱时均/文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总经济师) 总第355期 放大 缩小

  自去年12月以来的这半年多时间里,我先后调研了50多家建筑装饰企业。在与企业老板和高管们的交流中,我发现,大家对企业的现状和未来普遍存在着焦虑。

  建筑装饰企业普遍的困扰与焦虑

  为什么焦虑?我们来看一看行业中的标杆企业——上市公司的近5年的主要财务数据。排在最前面的3家,是最早上市的3家企业。或许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先看营业收入及其同比增长:

  金螳螂:2016年为196.01亿元,低于2014年206.89亿元,略高于2013年的184亿元;同比增长率,从2012年的37.42%,逐年下滑,2013年为32.08%,2014年为12.35%,2015年为-9.83%;2016年为5.07%。

  亚厦装饰:2016年为89.37亿元,远低于2014年129.17亿元,甚至低于5年前2012年的95.77亿元;同比增长率,从2012年的32.04%,快速跌落,2014年为6.38%,2015年-30.57%;2016年为-0.35%。

  洪涛装饰:2016年为28.77亿元,低于2013年35.46亿元,与2012年的28.42相当;同比增长率,从2012年的31.09.24%,断崖式跌落, 2014年为-4.32%,2015年-11.39%,2016年为-4.30%,连续三年负增长。

  再看净利润——

  金螳螂:2016年为16.96亿元,低于2014年18.98亿元,略高于2013年的15.88亿元;

  亚厦装饰:2016年为3.38亿元,远低于 2014年10.69亿元,甚至远低于5年前2012年的6.51亿元。

  洪涛装饰:2016年为1.19亿元,远低于 2014年2.94亿元,甚至远低于五年前的2.04亿元。

  再看应收账款及其占营收比:

  金螳螂:2016年为178.49亿元,占营收比为91.06%。

  亚厦装饰:2016年为114.81亿元,占营收比为128.47%。

  洪涛装饰:2016年为44.33亿元,占营收比为154.09%。

  亚厦装饰和洪涛装饰2016年的应收账款,都远高于当年营业收入。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难以产生现金流,其资金链的紧张可想而知。

  仅从上面这些财务数据,我们就不难做出这样的判断——当下,建筑装饰企业普遍面临困扰:营业收入增率放缓,规模扩张乏力;利润下滑,经营效益不佳;应收款大幅增加,资金链紧张等等。这些问题,也正是企业家们焦虑的原因所在。

  为了摆脱困境,寻求突破,三年前,亚厦装饰、洪涛装饰、金螳螂等龙头企业,相继涉足互联网家装、职业教育等领域,谋求转型升级。但迄今为止,这些探索与尝试,收效普遍不如预期,有些甚至成为主业的拖累。转型艰难,升级不畅,更加重了企业家们的焦虑。

  毋庸讳言,中国建筑装饰行业经过历了30余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现在确实遇到了瓶颈。

  建筑装饰产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要受到经济政策乃至社会政策的影响,建筑装饰产业当然不例外。事实上,建筑装饰产业确实面临着一些不可避免的,短期内也不可能逆转的不利因素。

  经济“新常态”,或将处于长期的“L”型

  2014年,中央领导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当时,权威媒体《人民日报》归纳了“新常态”的四大特征: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并阐释:中高速就是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即所谓“七上八下”。吴敬琏在接受媒体记者的采访时表示:我不认为我们已经建立了新常态,而是在争取建立新常态。果不其然,2015年,GDP增速就落到了七以下,为6.9%;2016年GDP增速仍在七以下,为6.7%。现在,权威人士对经济形势的描述是或将长期处于“L”型。

  参照日本、韩国、台湾等经济体的“增速下台阶”经验数据,5%左右的增长已经是了不起的成绩了,6个多点百分点的增长,完全可以傲视群雄了。但是,从某些微观数据与宏观数据的背离来看,经济形势似乎并没有这么乐观。比如说用电量,2015年经济增速GDP有6.9%,但是同期用电量的增长只有0.5%,明显背离;2015年3季度,GDP有6.9%的增长,但是用电量增长7月为-1.3%,8月为1.9%,9月为-0.2%,背离更为严重。我们知道,用电量是“克强指数”之一——据说李克强当年任职辽宁省委书记时,喜欢通过工业用电量新增、铁路货运量新增和银行中长期贷款新增这三个指标分析经济状况。

  投资驱动型增长难以为继,经济转型处于阵痛期

  在“投资驱动”增长模式推动下,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10%以上的高速增长。但是也积累下了高杠杆、高产能的后遗症。这些后遗症在“四万亿”刺激过后变得更加突。

  网上有一个段子:全世界的钢铁产量排名,第一名,中国(不包括中国河北省);第二名,中国河北省(不包括中国河北省唐山市);第三名,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不包括瞒报漏计的产量)。

  虽然是段子,但它却折射出一个严肃的事实,那就是普遍的、严重的产能过剩: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 1.6 亿吨以上;中国水泥产能过剩超过 3 亿吨以上;中国风力发电机组制造业目前产能闲置40%以上;中国光伏企业总产能约 40 吉瓦,比世界其他国家的总装机量还多。在国家十二五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包括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新材料等已纷纷产能过剩。中国高新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于缺乏应用支持。没有需求的生产不是在创造财富,而是在浪费资源、糟蹋财富。

  投资驱动难以为继,经济转型势在必然。经济转型的本质,就是从规模增长型转向效率增长型的转变。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要义所在。

  房地产开发的持续走低

  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力系数是1:2.86,即100亿元房地产投资,拉动相关产业产出286亿元。中国房地产投资直接占GDP的13%,再加上2.86的拉动系数,直接与间接合起来占了GDP总量约50%。不管我们是否把房地产业看重要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2013年以来,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持续下滑,增长率从当初20%以上,下滑为当下的接近于0%。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增速更是断崖式跌落,2015年负增长20%以上;2016年,即使一线城市及许多二、三线城市楼市火爆,房价陡涨,也未能带动土地购置面积的同步增长。

  房地产业,尤其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增速下滑的今天,投射出建筑产业的明天,装饰产业的后天。

  “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人口抚养比一升一降,生之者众,食之者寡,我们得到了人口红利。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 年中国 15-59 岁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 2011 年减少 345 万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报告认为,从 2010 年至 2020 年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 2900 多万人。

  中国面临难以逆转的极低生育率和人口坍塌。按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目前的生育率不到1.3,位于世界最低之列,已经难以维持一个正常社会的持续发展。这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将呈现趋势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上升。

  砥砺奋进  创新发展

  坚定信心,奋力拼搏

  首先,我们就应该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中国经济虽然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同时也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增长潜力。今天,在这里,我们只说一个数据,一个与我们建筑装饰产业高度关联的数据,那就城市化率。

  中国城市化率官方数字是53%,包括户籍人口加常住非户籍人口。若以户籍人口计算,大约为40%。而发达国家的城市率都在70%以上,有些国家甚至高达85%。城市化带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催生庞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住房建设等投资需求。若城市化率每年提高 1 个百分点,则每年将有 1300 万左右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直接拉动建筑业需求 6 亿平方米以上。同时,城镇化还将带来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城镇化每提高 1%,可替代10 万亿元出口。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突出的问题是两亿多农民工如何市民化。然而,户籍管制等政策、制度,试图依靠行政力量,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由,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长,抑制农民工的市民化,在实质上扭曲了资源的分配和人员的流动,锁住了城市的大门,同时也锁住了农民在城市里投资消费的通道,逼迫农民工回到农村进行附加值和使用价值极其低廉的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唯有改革,废除那些陈旧的不合理的制度,以人自由与平等,让市场决定了资源的配置,包括人力资源的配置,城市化的潜力才能释放出来。

  其次,我们应该对党和政府的治国理政的能力充满信心。

  改革是释放经济增长潜力的按钮,是中国经济的最大红利。十八届三中全会拟定了全面改革方案,并中央成立了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当小组长,稳步推进各项改革。虽然改革遇到了阻力和压力,进程并不顺利,但是我们应该坚信党和政府有智慧、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

  还有,我们应该对建筑装饰企业的成长空间充满信心。

  近两年,“转型”也成了建筑行业的高频词汇。不少企业家在考虑这样的问题:装饰行业越来越不好做了,要不要兼做点别的事,或者干脆去干别的事。

  我想提醒大家注意:“转型”不是“转行”。中国经济要转型,其本质意义是从规模增长型向效率增长型转变。装饰企业要转型,其本质同样是从规模增长型向效率增长型转变。具体地说,我认为,就是要赋予建筑装饰更多的技术含量、文化创意含量,从而提升服务品质。

  企业为什么要转行?原因不外乎:其一,处在夕阳行业,前景黯淡;其二,企业自身在该行业丧失竞争能力。

  建筑装饰行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行业?现有的教科书、工具书都没有对这个概念的内涵、外延作明确的定义。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个定义——建筑装饰产业,是以环境设计及其效果实现为核心业务的现代服务业——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意见,但我认为这个定义既符合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方向,也符合现有企业的利益。

  从这个定义出发,毫无疑问,建筑装饰行业是一个具有坚实的、可持续的市场需求的行业,是一个基业常青的行业。并且,这个行业还有一个突出的特征,那就是集中度特别低,即所谓“大行业,小企业”,有利于龙头企业快速扩张。家电行业,海尔占有大约20%的市场份额。2016年建筑装饰业总产值36000亿元,金螳螂196亿元,约占0.55%。如果说家电行业不具有可比性,我们可以看具有可比性的建筑业。2016年,建筑业总值190000亿元,中国建筑总公司年产值8805亿元,约占4.6%。很显然,您的企业做得不够大,不是因为行业小没有成长空间,而是因为您的企业还做得不够好。

  《抵制诱惑,坚守主业》,是我自己十年写的。我觉得有些话特别适合当下的环境——“企业的成功发展依赖于对行业本质的把握。越是对一个行业专注和执着,越容易理解各种风险的性质,找出化解途径。在熟悉的领域扩张总比再去开拓新的陌生领域风险要小;专注于一个行业肯定比多行业经营更有优势,企业的成功发展依赖于对行业本质的把握。”

  “盲目的转行或跨行业多元化经营,将大大增加企业管理的复杂性,造成企业机构臃肿和官僚化,导致企业的市场意识淡薄,市场反应速度迟缓,企业内耗负担加重。即便是对企业董事长而言,随着其产业领域的不断延伸,聘请的专业化的高级职业经理人也就越多,集团董事长甄选和管理这些高级经理人所需的时间及精力也会逐渐枯竭的。”

  “建筑装饰行业是一片广袤的天空,任鲲鹏展翅;是一片辽阔的海洋,任蛟龙翻腾。中国建筑装饰行业的未来,属于且只属于那些对建筑装饰情有独钟、矢志不渝的坚守者。”

  勇于创新,开拓进取

  企业成长的方式,一是业务规模的扩大,二是经营效率的提高。尤其是在规模扩大遇到阻力的时候,效率的提升可能就显得更为重要。而效率的提高靠什么?靠创新。依靠创新,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品质、降低运成本,突破发展瓶颈。

  首先是技术创新。企业家必须关注科技发展的成果,适时地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应用于生产和经营。

  比如建筑信息模型(BIM)。作为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三维可视化、数据结构化、工作协同化等特点优势,它不仅是一个设计工具,让设计手段更丰富、效果呈现多生动;同时,它也是一具项目管理工具,让工程项目的质量、工期、成本、安全得至更有效控制;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平台。BIM技术体系的广泛应用,必将为工程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又如互联网。去掉所谓“互联网思维”的种种神话,客观的说,互联网作为一个高效的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平台,它可以极大地消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同时,作为高效的资源聚集平台,它可以促进更精细化的分工,从而提升整个效率。建筑装饰与互联网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

  再如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代表之一,人工智能正由科技研发走向行业应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业内人士看来,人工智能不是一项单一的科技产业,而是将其他行业进行融合的工具,例如将机器人和保姆结合产生的“看家机器人”,将导航和汽车结合产生的“车联网”等。在人工智能技术逐步成熟的当下,谁率先在应用上实现突破,谁就有可能在智能时代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其次是管理创新。对装饰企业而言,不管是项目管理,还是企业管理,都还很大的提升空间。

  今天在座的企业家,包括行业的领军企业的老板们,可能大多有这样的经历:因为某个项目没做好,而丢失了客户,甚至是优质的老客户。那个项目为什么没做好,经常性的原因是那个项目负责人不行,也就是说项目做得好坏因人而异。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其他的行业有可能吗?如果北京买的格力空调与深圳买的格力空调的质量差异很大,格力这品牌还有市场吗?如果南三环的海底捞与北三环的海底捞大不一样,海底捞还会火爆吗?

  管理创新怎样做,我说得再好也是纸上谈兵,对于各位老板们来说都是班门弄斧。今天,我只想特别强调公司治理问题。

  成名企业的衰退和消亡,很少是因为不作为,大多是因为胡作为,因为战略失误导致的错误行为。所以我要特别提醒上市企业,尤其是新上市的企业,一定要加强战略管理,防范战略风险。

  数载打拼无人问,一朝挂牌天下知。公司一上市,立马就有咨询机构、投资机构络绎不绝地登门造访,献计献策。他们的说辞,会让老板们如雷贯耳、如梦初醒、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但是,我要提醒老板们,您必须审慎地对待这些人的说辞。他们都是专业人士,其中不乏专业的忽悠人士。他们言说的内容,远远地超出了您——作为一个装饰企业,尤其上一个刚上市的装饰企业的老板——的认知范围。仅仅依靠您自己,抑或加上少数几个亲信的经验和智慧作出判断,作出战略决策,风险就太高了。

  公司治理的目标重点是战略管理,提高决策质量和防范战略风险。对上市公司而言,最基本保障,就是让董事会的战略发展委员会真正的运行起来。但据我所知,有些上市公司至今仍没有设立战略发展委员,有些上市公司虽然设有战略发展委员会,但形同虚设。

   还有业务创新。我们应该关注、研究、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比如“一带一路”、通用航空、建筑适老化改造、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等,从中发现市场机会,不断的拓展新业务。还应该关注市场结构的变化,精耕细分市场,打造专业化业务能力。

  写这个讲稿的时候,我在网上搜到了一篇广田董事长署名的文章——《专业细分深耕市场,坚守主业纵向拓展》,应该是五年前,也是在今天这个地方的一个会议上的讲稿。我觉得叶总说得比较到位,照抄如下:

  “中国企业界,尤其是装饰行业,常常过度强调规模效应,而忽视了专业化分工的经济驱动效应。事实上,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首先是持续变迁的劳动分工过程,其次才是规模效应。

  作为企业家,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专业化分工的经济驱动效应,并将专业化战略置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

  装饰企业能否确定一个富有竞争力的、与众不同的细分市场定位,以专业化形成比较优势,以比较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将决定着企业在面对市场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时能否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东方不亮西方亮。近年来,高端酒店、办公楼、会所等细分市场发展放缓,但另外一些细分市场快速增长。

  比如医疗建筑装饰市场。2014年,当年医院装饰工程的规模,新建的增量超过700亿,存量医院的改造大约有300亿元。加起来就是1千亿规模。

  又如养老装饰市场。中国2020年60岁以上老人2.42亿,3%的人口居住在养老机构里即726万,扣除既有560万张床位,则未来4年要建160万个床位,平均每年40万个床位。约1100万平,按每平方米装饰费用2000元计,年需求为220亿元。若既有560万张床位中每年有10%需要改造,按每个床位占据建面30平,则每年改造面积是1680万平方米,按每平方米装饰费用1500元计,年改造需求为252亿元。

  再如城市轨道交通装饰市场。2016年,在建线路总长5636.5公里。截至2016年末,共有58个城市的轨道交通规划获批(含地方政府批复的14个城市),规划线路总长达7305.3公里。在建、规划线路规模进一步扩大,投资额持续增长,建设速度稳健提升。

  还有铁路站房装饰市场。根据交通部印发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目标,到2020年,铁路网规模达到15 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 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到2025 年,铁路网规模达到17.5 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3.8 万公里左右。

  拥抱资本,驾驭资本

  从去年8月份开始,IPO明显加速。今年前5个月,发审会审核通过IPO的企业超过200家,这个速度是非常罕见的。前几天股市跌得很厉害,有些人,包括某些专家要叫停IPO。据我所知,此前,中国的IPO停过10次。会不会停第11次?我个人判断,肯定会,但是不会是近期。因为现在高层对资本市场的态度很坚决,那就是通过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融资,为实体经济服务。当然,如果闹得太凶了,速度可能会放慢一点。这是一个难得机遇。凡是有条件的企业,都就该抓住机遇,快步上市,拥抱资本。

  对于已近上市的企业,最重要的是,要学会驾驭资本。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通过增发股票,用股权去置换有价值的资产,通过战略并购,把企业做大做强,把一个单个企业打造成一个航母舰队。

  企业并购必须以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为目标,切忌以所谓市值维护为目的,追逐所谓风口,寻找所谓题材。

  什么是风?风就是运动着的空气。有风起,就有风停。风口上,猪都会飞。但风停的时候就会摔下来,飞得越高摔得越惨。作为投资机构,低吸高抛,套现走人。但作为企业家,您将面对风停后的漫天飞毛,一地残肢。企业如果为短期利益,为了抬升股价,而做了一些游离于主业,甚至是违背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的并购,很可能造成了很难收拾的局面。

  市值是公司运行的结果,而不是公司运行的目标。企业做大了、做强了,资本市场自然会给你一个合适的估值,甚至是超出你预期的估值。

  本人才疏学浅,见识有限,学识有限,偏颇与错误在所难免。有一位哲人说过“成功的花朵常常开放在痛苦思索的枝头上”。我希望我今天的言说,能够像一块引玉的砖,引发企业家们更多的思考,真正有价值的思考,为装饰行业的继续前行、突破瓶颈贡献智慧,积累能量。

  (本文为作者在2017年6月8日中国建筑装饰产业发展论坛上的主题演讲录音整理。)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