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新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和式创新:引领未来》前言

聚焦中国 2017-08-17 15:16:47 李 华/ 文 总第359期 放大 缩小

  习近平在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但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论及中国和平崛起,习近平在2014年3月28日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之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代代相传。“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他进一步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纵观世界历史,一个民族国家的崛起,常常与其民族精神的崛起和民族文化的复兴密不可分。在现代社会,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常常与这个国家的创新意识息息相关。

  要想创新,引领世界潮流,引领未来,必须深谙历史,了解过去。知道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习近平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基于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局势和风云变幻,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华夏文明作为治国理政的战略资源,高瞻远瞩,难能可贵。

  《中国和式创新》是一种刚柔相济、智者求同的共建、共享、共赢的战略模式,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创新。它根植于中国的“和”文化,儒家学说的“和为贵”,道家对于人类的终极关怀,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拥抱矛盾;它破解中国近40年经济持续、高速、稳固发展之谜,剖析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可持续性发展之根,解读中国创新模式,阐释中国和平崛起之路径。人类和平发展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前进的步伐浩浩荡荡,和平发展为世界主流、潮流。《中国和式创新》阐释中国和平崛起,中国和平崛起的实践创新改写大国崛起的理论。

  当今中国正在进行深刻变革,世界正发生激剧变化,特别是东西方角色转换,这为中国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在过去的近两年时间里,我4次来到清华大学,在其举办的国际会议和论坛上就“中国和式创新”发表主旨演讲。每次在清华大学美丽的校园散步,都有一种向往、留恋、崇敬的心情。2017年5月19年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会议大厅,在“中国和式创新:引领未来”的国际论坛上,我有幸接受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劲教授给我颁发的“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战略顾问聘书。在拥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学府接受这一荣誉,深感荣幸。聘书虽小但是沉甸甸的,我感到无比的自豪,也感到一种责任和担当。

  中国新的战略机遇期

  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书店里,我有幸读到了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主编的《中国与世界观察》2017年第一期《中国的机遇期》。本期汇集了中国著名学者对于“中国机遇期”进行头脑风暴、战略分析和战略思考的大作。这些文章有深度、广度和高度。

  20年前,“地球村”只是一个概念。科技创新、航空和航海技术、多媒体、互联网,特别是中国的高铁、马云的支付宝、马化腾的微信,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人们对于未来的展望,把世界真正变成了地球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距离——有学者把今天中国与世界的的交往与互动称为零距离。这无疑是中国在探讨《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时要考虑的。

  多数专家认为:中国未来的40年将会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因为欧美进入了大变革、大调整。中国的战略机遇期能否继续,在于中国的改革能否深化到位。中国的创新能否全方位展开,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科技创新和社会创新。但也有专家指出,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际局势缓和发展的机遇已经结束。李稻葵教授指出,中国面临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它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逐步从全球事务中收缩;第二,中国已经成为资金富裕国家,其发展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答案;第三,中国不仅具备了消化吸收第四次工业革命重大新技术的能力,而且在个别领域逐步实现全球技术领先。

  战略机遇期是自己创造的

  我认为:战略机遇期是自己创造的,不是从天而降的,不是等来的。特别是通过创新寻求新的战略机遇期。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研究国内外错综复杂局势后的战略选择,而2017年的“一带一路”的倡议也是中国在进行国内外局势分析后的战略定位和选择。假如把邓小平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启的中国对外开放解读为中国战略机遇期的1.0的话,那么,习近平于2017年正式开启的“一带一路”的倡议,不仅是中国战略机遇期的2.0,也是世界的战略机遇期;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落地,它不仅仅带来的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世界经济将从中获得实惠。中国39年前的改革开放促使中国摆脱贫困,促使中国走向富强,走上了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今天,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在地球村里将成为“创新之路,文化之路,文明之路”,成为渊源于西方的“经济全球化”的升级版。

  习近平在2017年新年贺辞讲话中指出:“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我真诚希望,国际社会携起手来,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我们这个星球建设得更加和平、更加繁荣。”“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世界经济的增长有赖各国共同努力,携手合作,共创繁荣。

  今日世界,风云变换,问题复杂,形势突变。全球化的故乡掀起了反对全球化的浪潮,自由贸易的诞生地掀起了反对自由贸易的呼声。东西方角色转换,中国从全球化的参与者变成了引领者。

  中国在未来5年将向“一带一路”沿岸国家投入5000亿~6000亿美元,它是中国提供给世界的公共产品;不仅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中国将与世界分享其近40年建设和发展的经验,分享中国处方和中国创新。

  中国处方是什么?

  中国的创新模式是什么?

  中国和式创新理论的提出

  中国和式创新理论的提出旨在破解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稳固发展之谜,剖析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可持续性发展之根,深度阐释中国创新模式,阐释中国和平崛起的路径,它无疑将回答这一问题。这是本书的主旨和核心。

  对于世界上很多国家来说,判断纷繁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寻找经济和社会发展出路自然重要。但对于中国,寻求新的战略机遇,理解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变革或许更为重要,从理论上阐释近40年中国崛起和发展的路径更为迫切。这种期待要求在对中国经验的梳理和反思中,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路径的研究和分析中,得到观念提升,价值提升,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的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与中国的主流文化已形成共识,这就是中国的儒释道。可喜的是2017年年初,中国政府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全面传承中华文明和中国“和”文化的时代强音,在很大程度上它为普通人民大众所期盼。

  我近日偶遇30年前的好友李朋德博士。他是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他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访谈,并安排我访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我有机会亲眼看到数十张华夏5000年中国不同朝代的地图。中国历史上曾战争频繁,战争带来的结果是朝代的更替,但不变的是中国的文化。万变不离其宗,中国“和”文化绵亘数千年。我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华夏5000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中国和式创新”的历史。

  他对于“中国和式创新”理论表示了极大的兴趣。我们在这一领域的交流和探讨非常深刻。李博士同时也向我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20年前您辞去一家跨国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您做的博士研究论文是有关中国国际技术转移的,后来您又辞去中国首家中美合作大学校长的职务,今天您是如何提出中国和式创新理论的?它的立足点是什么?您是如何把创新与中国哲学结合在一起的?您是如何在中国古典哲学那里找到中国创新的根基的?您是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那里找寻中国可持续发展之根的?

  对于所有这些问题,这里难以详细一一解答。但我可以概括起来作答。我首先要说的是:我非常幸运做过公司的董事长和大学校长。这两份管理实践的工作对于提出创新理论十分重要。当你在位置上的时候,你会解决很多问题,接受很多挑战,有些棘手的问题甚至挑战极限,你需要及时处理,拿出你认为在当时情况下最理想的解决方案,事实上,你没有大块时间进行深度思考。但在你离开位置后,站在战略管理的高度,去审视过去工作中遭遇的挑战极限,却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仅仅了解东西方的管理理论和创新理论是不够的。有了扎实的东西方管理理论,通过参与管理实践,特别是参与研究中国的管理实践——中国1978年开启的伟大变革,实现理论的提升和升华。我在这里与读者分享两点:一是与战略管理密切相关;二是与我的个人人生经历与科研经历密切相关,与我在东西方的工作经历有关。

  战略管理的视角

  在此我想谈两点体会。首先我想与读者分享什么是战略。然后,我想与读者分享,从本书的角度我是如何进行战略分析的?东西相逢的视角也非常重要。东西相逢的视角是一种战略对比,只有对比,才能发现强弱、好坏和优劣。

  什么是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要说确实复杂,但我在这里进行简化。要想真正了解战略管理,必须了解战略管理的三大支柱:战略定位、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如何进行战略定位、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必须要充分重视内部分析和外部分析。这里说来容易,但做起来就难了。为什么难做,因为很多人不理解,或似懂非懂。要理解战略管理的步骤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战略管理的很多概念是抽象的、理论化的、和哲学有关的。若要弄懂战略管理,把其复杂和抽象的概念简单化,战略管理的教授必须谙熟哲学,有很好的理论基础和想象力,别无他途。毫无疑问,我在这些方面花了很多功夫。

  读者不难看出,要想真正地从战略管理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好战略定位、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你必须学会内部分析和外部分析,学懂和学会哲学。

  你会很容易理解本书为什么拿出大量篇幅阐述哲学和讲述哲学家的故事?为什么阐述儒家和道家学说?为什么讲述北宋大儒张载的故事,深刻分析从张载的“为万世开太平”到“仇必和而解”。为什么讲述范蠡的市场经济理念?王阳明的致良知?

  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智慧精髓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基因,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之根。

  从战略管理的视角,这些权且作为内部分析。而要做好外部分析,就需要了解英国的崛起和美国的崛起,就需要了解亚当斯密的《道德论》和《国富论》,创新之父熊彼特,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是他们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引领西方的发达和现代化达数百年。

  中西荟萃,知行合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有两层意思。其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阳明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其二,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

  毋庸置疑,东西方文明和文化都有过自己一段独立的互不相交的发展史。也就是说,在两种文化真正融汇交流之前,它们就已各自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为系统,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一套独特的思想理念。构建中国崛起的软实力,一方面需要传承中华文明、文化、历史中的长处与优点,中国哲学的精髓,另一方面能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以最适当的、有效的方式来融贯中西,这样才能对中国的发展乃至人类的进步做出最大的贡献。

  本书的优势

  本书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突出。它紧扣主题,围绕中国和式创新的诞生及其影响,基于中国崛起软实力的构建,它梳理西方工业文明引发的英国的崛起,五月花号驶向北美后300年美国的崛起,而后1978年以来中国的强劲崛起。它穿越时空,绵亘数千年,纵横寰宇,谈古论今。它论及“中国和式创新”的历史背景、内外部环境、理论架构、价值体系、现实意义、内涵与外延。它围绕“中国和式创新”理论与实践,介绍中国古今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圣贤和他们的理论、轶事、趣闻和故事。它兼容中西,知行合一,讲述引领西方300多年来繁荣和现代化的创新理论、经济理论、管理思想和哲学经典。中国和式创新具有的包容性、开放性、先进性和传承性,昭示这一领域的研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良好发展趋势。它涉及的内容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跨地域也是一种必然。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