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出发,根据国内国际经济运行的新趋势、新变化,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阐述了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和内涵。新常态揭示的是新阶段的表现形式,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就是进入新阶段。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对货币经济时代的重新认识,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转变的重大概括,不只是涉及短期政策措施的调整,而是关系到长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重大转变。
正确认识新常态下的新经济
新经济是对上一轮经济特征、弊端的反思和改进而产生的。上一轮经济的特征可以概括为货币经济或货币经济时代。正是货币经济或称虚拟经济的盛行、泛滥、肆无忌惮,造成了接二连三的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前几年美国国际金融大危机,影响全世界经济下滑。中国经济正是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这几年表现了下滑,根子就在于上一轮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货币经济、货币经济时代。这些年,中国经济一直处于增速下行的压力。经济下行不是一下子就表显现出来的,而是在月度、季度、年度的经济运行中逐步显现出来的。前几年国内外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将持续下滑,很可能滑落到3%以下甚至负增长;另一种认为中国经济增速还会回到高速增长轨道,重新恢复9%以上的高增长。新一届中央在反复研究经济形势中,把短期的经济变化与长期的发展进程联系起来,包括分析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人均收入阶段、消费和投资领域、产业发展格局、资源环境条件、市场运行特点等新变化,较快的发现了经济发展过程的新趋势,提出发展阶段转变将成为新常态,做出了要认识和适应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反映和揭示了经济表象变化下的内在规律性。
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从国际经验看,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地区)在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发展水平达到一个较高的阶段之后,经济增速都会出现明显回落,高速增长期基本结束,经济转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这是一个普遍性的规律。一些亚洲国家或地区由于国民储蓄率和投资率高,以及工业比重和制成品出口比重较高等原因,经济高速增长期较长(超过20年)、长期增长率水平较高(超过8%),但也经历了速度大幅度回落的增长阶段变化,同样没有脱离这个增长规律。以对中国有较强借鉴意义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为例,在高速增长期结束后的17——20年期间,日本的GDP年均增速回落到4.3%,韩国的GDP年均增速下降到4.2%,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速回落到4.5%。这表明,经济增长阶段变化的规律是明显的。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30年高增长时期速度易上难下,而近几年增长速度大幅回落、下行压力较大都是符合经济增长阶段规律性特点的。
那么,什么是新经济呢?新经济具有什么样特点呢?
我认为,新经济的根本特点就是:它是创新经济、教育经济、养老经济、信息经济、环境经济、智慧经济、文化经济、分享经济。概括地说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经济。货币经济满足的是人们的物质财富,金钱的欲望和物质的享受。但人们的精神贫瘠,道德衰败,人们之间收入差距日益空前扩大,人们缺少精神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新经济不光提供人们丰富的物质财富,更提供人们精神财富和精神享受,提供人们道德伦理的自觉养成,文化素养的提高,创新思维意识的增强。因此,将新经济定义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经济是完全确切的。也只有这样定义,才能体现新经济的重大价值和重大意义。
“新经济”的覆盖面和内涵是很广泛的,它涉及一、二、三产业,不仅仅是指三产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等,还涉及到一产当中像有利于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股份合同制,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等。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求进,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教育得到了大发展,养老产业蓬勃兴起,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高度关注,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受到重视,文化产业欣欣向荣,以及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上半年工业机器人增长28.2%,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88.7%,智能电视增长20.5%。“互联网+”加快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增长28.2%,快递业务增长55.4%。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全国新设市场主体日均超过4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日均1.4万户。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因此,新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新经济是伴随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而产生的经济形态,其突出标志是信息化、智能化、生态环保化等。包括互联网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4G通信等信息技术,智能机器人、自动化管理等智能技术,表现为生态文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以及表现为与此相联系而产生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已进入一个生态文明、生态保护治理、“万物互联”的时代,直接影响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新经济呈现出高智慧、高环保、高生态文明、众力量等新特征,以其颠覆性技术、创造性破坏,不断摧生经济新模式。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广泛应用,创新创业教育、环保、生态保护、养老日益受到重视,正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催生新的社会管理方式。越来越多的人融入到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创新创业和终身教育,以及数字化新生活之中,网络互动、养老、休闲、生命健康 、生态旅游、远程教育医疗等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商务政务、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治理、养老、教育等新发展,正在创造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经济需要新动能
要发展“新经济”就要培育新动能,加快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如果把经济发展比作一列火车,过去的动力是蒸汽机,后来是内燃机,现在进入高铁时代需要高速动力。新经济既然是创新经济、教育经济、养老经济、信息经济、智慧经济、分享经济、环境经济,那么,我们要加快发展新经济、创造新经济,积极运用信息网络和智能化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经济,就需要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具体说是重点突破发展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经济产业集群。从几个方面选择突破口:一方面,大力发展创新教育、养老、健康生命事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也就是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工业,打造新的农业、工业、服务业新模式和新产业体系;再一方面,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包括智能机器人、3D打印、柔性制造、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等产业;更重要的方面是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点带面推广创新技术、经验和管理模式。现在,新经济发展超出人们的想象,一些创新产品充满奇思妙想。我们既要大力发展创新教育事业、发展养老事业、发展顶天立地的大型创新企业、生态旅游事业、发展健康生命事业、高新技术产业,又要积极发展铺天盖地的大量微创经济,促进众创、众扶、众包等大众参与型分享经济的蓬勃发展。制定实时有效的鼓励支持政策,创新审慎包容性监管方式。四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据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光网城市,推进光钎进村入户,实现城乡宽带网络全覆盖。在加快普及4G通信的同时,及时研究布局5G通信规划建设,着力研究量子通信技术,要像建设高铁一样,确保中国“信息高铁”走在世界前列。
如何发展新动能
第一,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原动力的支撑动能。全面深化改革,是这个时代最醒目的标志之一。当“十二五”进入下半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许多特征,不仅表现为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更表现为增长动力的转换、经济结构的再平衡,迫切需要以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增长动力开启提质、增效、升级的经济发展新阶段。应对这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可以激发活力,可以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三中全会绘就的改革“时间表”延续到“十三五”,可以说“十三五”时期改革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
第二,科学技术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但实现技术创新的前提仍然是体制机制创新。
第三,要发挥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发展新经济,发展新动能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有大中型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基础和基本保证。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离不开占中国GDP50%左右的中央和省、市级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积极参与、投入。要充分发挥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发展中国新经济,新动能中的重要作用。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在发展新经济,新动能中进一步做强做大。要努力把中国各级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变为信息化、智能化、环保化企业。
第四,正确处理“反垄断”与“倡集聚”的关系,才能切实做到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积极配合与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民营企业小、散、乱的现状迫切需要和必须尽快改变,要尽快把这里所说的通过股份合作、合资等方式“倡集聚”提到各级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的议事日程上来。
第五,要进一步发展教育。发展教育是发展新动能之源、之本、之基。没有教育的进一步大发展,发展新动能就失去根基。当前发展教育。一是要将全民教育普及从初中提升到高中,以提高全民教育学历水平。二是要加快教育改革。要从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学、教育方法,教育体制、学制上进行一系列改革,以使中国教育,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学、教育方法,教育体制上适应新经济变为新动能。
第六,还要正确处理新创业与已在业企业和个人的关系,切实保证在业者在充分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重点是鼓励在业者主动放弃“夕阳性的产业传统”,积极倡导“传统产业的技术更新、升级与换代”。
第七,更要明确“创新”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事情,同时是体制机制、市场、组织和管理层面的事情。只有这两个方面的创新及其有效配合,才能形成推动经济新发展的“新动能”。
第八,要着力通过供给侧改革满足需求侧高端化需求,借助需求侧的高级化推动国民经济新发展。这里所说的供给侧高端化,既包括消费品和投资品供给的高端化,也包括投资方向与结构选择与实施的科学化与高端化,还包括出口与进口的合理搭配、正确处理其与人民币国际化科学安排与实施的高端化。
第九,要让“双创”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荡中国大地。去年以来,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措施。公开数据显示,“双创”提出一年多来,国务院陆续出台了20多项政策,地方政府出台了2000多项相关配套政策。通过“双创”,平均每天新增市场主体10000家以上。可以说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就是我们在致力推动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组组数据成为佐证。国家工商总局报告称,目前中国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16万户,已连续6个月保持高位增长。前9个月,全国小微企业达305.18万户,占新登记企业总数的96.62%。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也从1990年的2263万增长到2014年的2.5亿人,25年间增长了约10倍。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比例也逐步上升,从1990年的3.5%增长到2014年的32.36%,已经达到全部就业人口的1/3。创新驱动型的产业发展开始驶入快车道,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开始初露端倪: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超过2%,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稳步提高,高铁、航天、深潜、超级计算机等一批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基因检测、医疗器械、机器人、卫星导航等新兴产业加快成长,2016年高技术产业增长10.4%,增速比工业高4.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1.6%。
第十,要警惕防范和严格监管互联网金融风险。一方面我们要发展互联网,发展“互联网+”,同时要时刻防范,严格监管互联网金融,打击互联网金融违法活动。金融促进经济发展,但同时不加监管就会造成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造成货币乘数极具增强,杠杆系数极其放大。如不进行严格监管,就会一方面造成社会投入极度不平衡,极度扩大;另一方面随时可爆发全社会金融危机,使广大人们生活在无安全感和幸福感之中。因此在发展新经济,发展新动能中,如果我们不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加以警惕、防范和必要的严厉打击,搞的不好就会使新经济新动能走向反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演变为中国特色资本主义。
作者简介:
许崇正,经济学博士,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金融学和经济学专业特聘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863”项目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教育部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经济发展学会会长,中国人的发展经济学学会会长,中国生态经济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史学会常务理事,省国际金融经济学会会长,省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商学院名誉院长、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苏省政协常委等。
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学,金融学。已公开出版经济学和金融学学术专著30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金融研究》、《教育研究》、《财贸经济》、《新华文摘》等国家重点权威学术刊物,国家级学术刋物上,以及国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共计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发表的论文曾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日本)《经济科学通讯》等刊物全文转载。1991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863”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水利部公益性行业重大科研专项项目,国家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30多项。先后获得省、部级重大科研成果奖10项。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