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服务业强国建设乃大势所趋
近年来中国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成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强力支撑,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变,带动了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快速成长和发展活力的明显增强。2016年,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达51.6%,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2%。服务业不仅日益凸显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引擎,作为熨平经济社会风险的“缓冲器”作用也有明显增强。在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的同时,中国作为世界服务业大国的地位稳步确立。但就总体而言,当前中国服务业发展“大而不强”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总体水平不高,服务业供给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亟待提升,与建设服务业强国的差距仍然较大。展望未来,把握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力推进由服务业大国向服务业强国转型,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要求,意义重大。
建设制造强国的当务之急。当今世界,经济服务化、服务产业化、产业信息化和融合化,已经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潮流。在此背景下,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建设制造强国日益举足轻重。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其优质高效发展和增强竞争力,不仅可以促进制造业节本增效和降低风险,减少产能过剩和库存积压问题;还有利于制造业更好地凝聚资源、集成要素、升级市场,加快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增强其在更高水平上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协同发展的能力,不仅可以为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提供新载体新路径,还可以为制造业抢占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提供新平台新依托,有利于加快中国制造业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的转变,提升其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建设农业强国的迫切要求。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还面临很多挑战,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日趋紧迫,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时不我待。在此背景下,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有利于将大量分散的小规模农户更好地纳入分工协作轨道,促进服务带动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也有利于激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服务主体的发展潜能,为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创造条件。做强做大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新型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更好地激活、拓展和提升农业功能,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加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步伐。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长期任务。近年来,中国服务业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迅速成长,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力军。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不仅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战场,也是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密集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更需要发挥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在培育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等方面的引领支撑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该以建设服务业强国为重要着力点之一,把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作为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战场。
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客观需要。近年来中国服务业开放明显提速,服务贸易迅速扩张,服务业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许多现代服务业成为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的亮点和热点,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服务业开放的载体和平台建设更是亮点纷呈。这些有效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和提质增效升级。从国际经验看,着力提升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在扩大服务业开放的过程中更好地做到扬长避短、兴利去弊。加快推进服务业强国建设,有利于赢得对外开放和国际竞争的主动,提升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水平和质量。
建设服务业强国的三个着力点
准确把握推进服务业强国建设的时代要求,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需要我们在“补齐短板”“夯实根基”“营造环境”上下功夫。
一是补齐短板。在这一过程中,应科学研判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其与建设服务业强国的差距,找准推进服务业发展和服务业强国建设的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当前中国服务业发展在总体上较为滞后,尤其是中高端服务业供不应求问题突出,服务业与三次产业、与信息化或文化等融合发展水平亟待提升;但低端服务业供过于求、低水平同质竞争的问题却有所加重;服务业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与总量矛盾共同成为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提高服务业供给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日趋迫切。与此同时,服务业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仍然面临重重壁垒,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对服务业发展的约束仍然较多,增强服务业整合资源、集成要素、提升市场和创新发展的能力较为紧迫。因此,推进服务业强国建设,关键是要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开放——改革——发展的联动效应和良性循环机制,打造国际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为更好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造条件。
二是夯实根基。加强服务业强国建设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脚踏实地,在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完善其可持续发展机制,借此促进服务业人力资本质量的明显提升,夯实服务业创新驱动能力成长的根基。要鼓励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进一步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领头羊作用,支持“十三五”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开放、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试验步伐。结合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对试点试验已形成的成熟经验的总结、集成和复制推广工作。要加强对服务业改革、开放和发展国际经验的研究借鉴,引导服务业改革、开放和发展提质升级。要结合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和发展的试点试验,培育自由宽松、诚实守信、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服务业发展氛围,为加快服务业强国建设提供稳定优质、可持续、可与国际接轨的发展基础。
三是营造环境。要在引导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同时,注意创新新兴服务业监管方式,形成既能尊重新兴服务业产业属性和发展要求,又能有效防控发展风险,并能与整个服务业治理体系有效对接的新兴服务业治理体系,培育多元化、可持续、可接续的服务业发展动力。要推进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及服务业不同领域之间的深度融合,形成有利于提升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模式,发挥“中国服务+中国制造”组合效应。要注意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的作用,鼓励其通过加强行业培训、加强行业公共平台建设、加强行业自律等途径,更好地解决单个企业解决不了、解决不好或难以合理解决的问题,带动服务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整体跃升。要顺应产业结构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变,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地探索财政、金融对服务业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方式,优化财政、金融资源配置;鼓励地方创新服务业竞争——合作方式,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并将其与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结合起来,与推进国家级新区等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新增长极”建设结合起来,真正营造推动服务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