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怎样正确解读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高端解读 2018-05-09 13:47:56 庞庆明/ 文 总第379期 放大 缩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中国老百姓的社会生活水平总体实现了小康,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构成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社会历史背景。转化前后的社会主要矛盾都是社会供给不能满足生活需要的矛盾,但其内涵有很大的提升与发展。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决定了中国发展进入了新时代,而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难点是如何认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内涵。不能脱离相对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去孤立地谈论地区、城乡等不平衡,更不能从生产力落后的角度去解读转化后的社会主要矛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庞庆明:卫老师您好!非常高兴您能接受我们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采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请问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社会历史背景是什么?

  卫兴华:主要矛盾转化前的提法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后的一个时期中,中国绝大部分人口处于温饱不足的贫困状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旧中国留给新中国的遗产,是极端落后的生产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绝对贫困化。而新中国建立后的一个时期,“左”的错误又延缓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由于中国进入了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中国老百姓的社会生活水平总体实现了小康,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就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社会历史背景。

  庞庆明:2017年10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要“深刻学习领会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可否谈谈转化前后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有哪些变化?

  卫兴华:转化前后的社会主要矛盾都是社会供给不能满足生活需要的矛盾,但其内涵有很大的提升与发展。在新时代,人民的需要依然首先是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但主要不再是解决温饱问题的低层次的需要,而是较高层次和更高层次的需要。同时,人民需要的内涵拓宽了。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里讲的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前后,主要矛盾需求方的内涵的变化。矛盾转化后的另一方,即社会供给方,这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即起决定性的方面,其内涵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原来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落后”是绝对落后。绝对落后才造成人民群众的绝对贫困。经过新中国近七十年的发展,特别是经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庞庆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对于我们准确认识和把握由发展阶段和国际地位所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空坐标或历史方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党制定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的根本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又是什么关系?

  卫兴华:有些论著中讲,中国的发展进入新时代是以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依据的,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决定了中国的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我认为,这是把两者的因果关系颠倒了。应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十九大报告对此讲得很清楚。报告首先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接着在后面又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做了具体说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种表现。

  庞庆明:转化后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一方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们比较容易理解,问题是对于主要矛盾的另一方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具体内涵及表现,究竟该怎样正确理解和把握?

  卫兴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首先是相对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讲的。“不平衡不充分”是指社会供给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依然存在供给不能满足提高了的需求的不平衡。比如,中国满足人民衣食住行的产品,质量在不断提高,也能生产出多种多样的高端产品来。但是,还不能充分满足需要。因此,中国每年有大量游客到境外国外购买高级消费品和奢侈品,巨额购买力外流,减少了国内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这正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供求关系不平衡不充分的显著表现。

  直到目前,解读和宣传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文章已经很多。有的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具体内涵不加解说。凡进行解说的,都是从诸如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方面着笔的。例如,在《深刻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特点》一文中讲,发展不平衡是指“东西部、南北部、各个行业之间、各个部门之间、人和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在一家中央大报发表的《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一文中讲:作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指“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并没有根本改变。这种不平衡不充分不仅表现在落后地区、农村发展不充分,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发展不平衡;而且表现在东部发达地区包括一些大城市依然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在另一家报纸发表的《正确认识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一文中讲:“不充分的发展主要包括要素不充分、产业不充分、竞争不充分、模式不充分和形态不充分等内容。”另一篇题为《主要矛盾决定社会政策取向》的论文中讲:“中国目前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在这个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所以,今后国家应在中西部发展方面采取更新颖、更有效的手段和方式”。还有一篇重要论文《正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于与社会主要矛盾相关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讲解得更多,更有代表性,也更有影响力。它说:“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制约了全国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有发展不足的问题。现阶段,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从社会生产力看,中国仍然有大量传统、落后甚至原始的生产力,而且生产力水平和布局很不均衡。从城乡、区域发展看,发展水平差距仍然较大,特别是老少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从收入分配看,收入差距仍然较大,而且农村还有4000多万人尚未脱贫,城市还有不少困难群众。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互掣肘,带来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是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应当明确的是,理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内涵,不能脱离相对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去孤立地谈论地区、城乡等不平衡,更不能从生产力落后的角度去解读转化后的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首先是物质生活需要。恩格斯把生活资料需要分为三类: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与享受资料。随着中国生产力快速发展和财富的大幅增加,从整体上来说,广大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其中比较富裕的群体已要求有更好的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他们要求供给绿色蔬菜、优质瓜果、安全优质食品。这些都离不开农业的供应。但是存在供给不充分和供求不平衡问题。人民日报记者在2017年8月9日,以“帮更多农民转向高端供给”为题发了报道:一般的桃子一斤只卖几块钱,而重庆一农村的农民老谭“谭秋桃”一斤能卖十几块,订晚了就买不到。老谭讲究桃子的“品质、品相、品牌”,所以供不应求,一年纯收入达几十万。再从全国对农产品的消费需要来看,籽粒玉米需求减少,因而为减少无效供给,农村减少了这种玉米的种植面积,而大豆、杂粮、杂豆、优质小麦等市场紧缺,因而扩大种地面积,以增加有效供给。虽然农村落后于城市,但城市居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依靠农村的高端农产品供给。这方面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能用农村落后于城市、城乡发展不平衡来说明吗?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指提高了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还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这方面的需要,与区域、城乡等的发展不平衡更无内在联系。落后的山区空气污染少,蓝天白云多。农村的安全度会比城市高。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需求状况,也不能用区域、城乡等发展不平衡来说明, 更不能用生产还落后、收入差距不平衡等来说明。

  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需要首先遵循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同志的有关讲话精神。十九大报告在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时,后面紧接着讲:“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可见这里所讲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以中国生产力已获得显著更高发展,甚至在很多方面居于世界前列作为论断的前提的,而绝不是以诸如生产力还落后,以中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乡村落后于城市的发展不平衡为前提的。习近平同志是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和判断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的。一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获得巨大成就,已进入发展的新时代;二是中国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与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是相对落后的,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但两点论中的重点论是“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发展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等。区域和城乡等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过去就存在,将来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现在不是扩大而是在趋于缩小。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进行协调,但不是造成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此外,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变化”。而区域、城乡等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作为固有的问题,也并不存在“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总之,无论十九大报告还是习近平同志的与会讲话,都没有用区域、城乡等发展不平衡来说明作为社会主要矛盾主要一方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要知道,区域和城乡等的发展不平衡,这与中国进入新时代的新发展、新变化无关,与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转化也无内在联系。至于用“中国仍有大量传统落后甚至原始的生产力”来说明当今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更是不着边际之谈了。那是30年前十三大报告中论述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主要矛盾时所用的语言:“中国一部分现代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存在”。这种描述,是中国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最初时期的表述,不能用来解读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的不平衡不充分。

  庞庆明:既然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不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不是作为主要矛盾一方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具体表现,也不是导致社会供给和生活需求不平衡的根本原因,那么当从何处着力,来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

  卫兴华:习近平同志说: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要求,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十九大报告也讲:“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这两段话中,提出了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任务和途径:“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相联系,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以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段论述也可以看作是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战略方针。

  庞庆明:人们的需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富裕阶层和低收入阶层都有美好生活的需要,但二者所指向的需求内容不同。在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过程中,应如何认识贫富差距、分配不公对低收入群体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的深刻影响?

  卫兴华:在深入研究和领会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时,应当明确,这种转化是一脉相承的发展和拓宽了的转化,而不是相互排斥和否定的转化。与此相联系,也应明确,中国还存在着因分配不公平而产生的贫富差距现象,还存在财富占有金字塔底层的低收入群体。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共享发展注重的就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中国“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低收入群体也有美好生活的需要。但他们没有富裕阶层所具有的支付能力,不会去购买昂贵的高端消费品,更不会到国外去购买奢侈品。他们现实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如十九大报告中所讲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对他们来说,吃好、穿好、住好等的美好生活需要,还不能得到充分满足。这主要不是由于生产供给侧的短缺,而是由于有支付能力的短缺所致。有些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与此有关。因此,我们解读和领会社会主义矛盾转化问题时,既要考虑富裕阶层日益增长的高层次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要考虑到低收入群体较低层次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按照十九大报告中的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改善民生”。“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受访者简介:卫兴华,男,1925年生,山西五台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荣誉一级教授。

  访谈者简介:庞庆明,男,1981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