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背后的动力是什么?中国由衰到强是不争的事实。但这种转变和崛起是突然爆发的现象?还是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根基?亦或是有悠久的文明和丰富的思想作为支撑?如果是前者,其兴也勃,其衰也忽,就没有可持续性发展。如果是后者,那么就意味着由于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支撑,坚实的文化基础,并抓住重大契机,通过创新,找到重大的解决方案。这样就具有传承性,历史和文化的延续性,必然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向何处去?一位西方学者曾经感慨,人类21世纪是从1978年开启的。这一提法得到很多有识之士的认可。世界为什么对这一论断给予高度认可?1978年中国开启了被邓小平称为“马克思没有讲过,前人没有做过,其他国家没有干过”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和平崛起。毫无疑问,它成为世界历史上的大事件,开启了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走向变革的伟大航程。它深刻影响了当今世界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为社会、政治、经济、生态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找到了答案,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动力,为环球治理带来了全新的战略思维。
中国崛起的软实力
约瑟夫暷沃赋觯骸叭砹α俊保殖迫硎盗Γ且恢帧坝跋毂鹑搜≡竦哪芰Γ缬形Φ奈幕⒁馐缎翁椭贫取薄V泄斡牖非蛑卫硇枰壑堤逑岛腿硎盗Φ慕ü埂H硎盗κ亲魑桓龃蠊颓抗夭豢缮俚幕疽亍T谀持殖潭壬希泄绕鸬挠彩盗Σ糠直热硎盗Σ糠纸显纭⒔峡焯嵘踩菀椎玫礁鞣矫娴娜峡珊椭厥印H硎盗Φ墓菇ㄓ欣诠壹壑堤逑档男纬珊凸移放菩蜗蟮拇蛟臁5牵硎盗Φ闹秃罂赡艹晌泄推结绕鸸讨斜皇韬龅闹匾谌荨R虼耍谥泄推结绕鸬拇笳铰灾校Φ毙纬捎彩盗腿硎盗Α⒅贫纫蛩亍⑽幕蛩睾痛葱乱蛩仄胶庑鞣⒄沟淖芴蹇蚣堋?
近40年来,对于中国的强劲崛起,国内外有着不同的解读。在西方社会一个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就是“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然而,在中国国内频率最高的词汇就是“山寨大国”和“经济怪物”。除了这些论调提出者具有不同的目的外,但“盲人摸象”的因素也是存在的。把中国故事讲好,讲完善很重要。讲出故事的来龙去脉,历史根源,构建叙事能力。
中国崛起促使学界重新定义大国崛起的理论。中国崛起完全不同于传统上西方大国崛起的模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国要走的是和平发展和共同发展的强国之路。而和平发展与共同发展又是多数国家的共识。中国要实现强国梦,世界要实现繁荣梦。这里要追求的都是可持续性发展:社会与政治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环境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和式创新的定义
中国和式创新是一种刚柔相济、智者求同的共建、共享、共赢的战略模式,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创新,是指对于某个社会问题提出的新颖的、创新的解决方案。此方案比现有的办法更富有特色,效益更高,效果更好,更加公正和具有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它所创造的价值为整个社会带来利益。社会创新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学术界,民间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中国和式创新作为中国社会创新的重大突破,不仅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重大战略方案,而且为国际社会政治改革提供可行的战略途径,引领其实现政治、社会、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和式创新的理论架构
“和”式创新的精髓,即:拥抱矛盾,与时俱进,求同存异,和谐包容。中国和式创新的精髓可以用十六字、四句话高度概括,又称中国和式创新的四大支柱。四大支柱,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各领风骚,助推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和式创新更多体现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它包含有两个层次:第一是理念和哲学上的创新。它作为顶层设计的指南,打破精神桎梏,帮助启发人们的思维和解决上层建筑领域的问题,促进社会和政治可持续性发展。二是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它平衡和协调“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促使经济、生态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帮助打造坚实的经济和环境基础。两个层面的创新相辅相成,使得中国和式创新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更确切地讲,“拥抱矛盾”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和社会发展战略,它引领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是中国崛起之魂,治国理政的秘籍,它引领中国经济、生态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求同存异”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它促使中国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良好有效的外交关系,促使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引领中国和平崛起;“和谐包容”促使中国国内建立和谐和睦社会,国际上建立包容共赢的国际关系,它引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实现中国梦。四大支柱,各领风骚,相互依存,使得中国和式创新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的重要动力和引擎。助推可持续性发展,引领未来。
中国和式创新的“拥抱矛盾”
中国向来不缺乏拥抱矛盾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从来不是一个单一的学派,而是集合了多种哲学流派的智慧,有些甚至是矛盾的。比如,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恭敬而不符合礼就会劳倦,谨慎而不符合礼就会畏缩,勇敢而不符合礼就会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就会尖刻伤人)”。“礼”在这里的根本目的是产生中和作用,使“恭、慎、礼、直”不至于过度,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由此看来,“礼”与“和”之间无疑是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按照孔子的礼治哲学,就是希望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正所谓“礼之用,和为贵。”
“和为贵”一词最初出现在《论语曆Ф罚渫暾奈谋臼牵河凶釉唬骸袄裰茫臀蟆O韧踔溃刮溃恍〈笥芍S兴恍校投停灰岳窠谥嗖豢尚幸病!闭饫锏摹袄瘛笔侵腹糯牡湔轮贫群偷赖鹿娣丁U饫锏摹昂汀笔侵浮笆轮薪谡呓晕街汀薄N杏埂⒅泻汀⒌骱汀⒏鞯闷渌狻@褡魑恢止阋宓慕煌问降墓娣叮湓蚴紫缺硐治昂汀薄K健昂汀保酉姆矫婵矗饕腔庵魈寮涞慕粽庞氤逋唬淮踊姆矫婵矗驮蛑竿ü舜说睦斫庥牍低ǎ锏酵耐拢献鳌?杉鬃铀缟械娜松饩呈窃诿苤心鼻蟮骱陀肴谕ǎ恢趾托秤氚莸囊饩常恢质澜绱笸囊饩常恢置赖囊饩场U馐怯当芾砟畹纳羁烫逑帧?
然而,老子的哲学思想不但精辟独到,而且能与时俱进。2500多年以来,不但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显得落伍,不合时宜,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体现出其哲理的光辉和恒久的生命力。老子哲学的精髓“无为而治”中的“无为”意即:自然;治:治理。唐朝是为人乐道的鼎盛王朝,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是与老子的思想分不开的。“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政治哲学,主要是说统治者应尽量克制欲望,不要劳民扰民,对政事少干预,顺其自然,垂拱而治,这样做就会收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使社会得到大治。老子“无为而治(通过无为达到天下大治)”的哲学思想,说到底就是“拥抱矛盾”的大智慧。
张载对于中国历史的总结和辩证法规律的归纳中,核心也是“仇必和而解”“拥抱矛盾”。“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是张载著名的矛盾观命题。“对”指矛盾的对立面。“仇”指对立面的斗争。“和”指对立双方统一体的平衡和和谐。他还把事物的矛盾变化概括为“两与一”的关系,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认为两与一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有两则有一”“若一则有两”。上述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是“拥抱矛盾”这一创新理念的根源所在。
拥抱矛盾理念在中国伟大
变革中的体现
基辛格博士在其2012出版的大作《论中国》中谈起他1979年4月访问北京的情景。他分别会见了中国的两位领导人,一位是华国锋,另一位是邓小平。基辛格认为,他们在外交政策方面的观点比较相似,但两人对中国未来的看法则相去甚远。基辛格描述,当邓小平勾画中国未来的蓝图时,他并没有提高嗓门,但邻桌却都鸦雀无声,真诚专注地倾听着。“这一次我们一定要做对”“我们已经错了太多次了”,邓小平说。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领导人相继辞世,面对经济的极度困难,阶级矛盾的激烈冲突,邓小平毅然放弃继续革命论,换一句话说,这叫做“仇必和而解”,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创新——中国和式创新。冯友兰先生对“仇必和而解”有着很深刻的论述。有学者称之为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北京模式”,期待其成为世界模式,创新模式,世界大同。
中国和式创新的“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化总源头:易经,易经六十四卦中的遁卦,彖曰:遁,亨,遁而亨者;刚正位而应,与时行也。小利,贞,浸而长也。遁之时义大唉哉!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皆行。“与时俱进”一词,源自《易经》“与时偕行”。《易经》的“益卦”中有这样一句话:“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意思是说,给人民大众带来利益,就像高天降下雨露,大地滋生万物特钢,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如果抓关键,就是随时令前进,把握时机施行。
儒家学说的“与时俱进”,儒家思想的中和、和谐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儒学的与时俱进促使儒家传统成为可以为世界各种文明称道的思想文化,实现自己的普世价值。孔子思想具有博大精深、枝繁叶茂、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特征。儒家思想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经受种种考验,不断自我更新,与时俱进,自有其合理性,或者说,在其思想内涵中必然具有普遍的价值因素。
“与时俱进”造就繁荣中国,“与时俱进”是中国崛起之魂。是什么让中国在不到40年里摆脱贫困成为经济强国?中国走上社会和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轨道,尤其是促使6亿人口摆脱贫困,这在人类历史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是史无前例的。毋庸置疑,这与和式创新的精髓“与时俱进”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致使五亿人口脱贫致富,这在世界上史无前例。同样,中国在2014年建立了“中国自由贸易区”,2015年废除了实施30年的“计划生育”的国策。2008年华尔街金融泡沫破裂,世界经济遭受挫折,世界经济发展缓行。然而,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为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活力。2015年3月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为中国寻求新的战略机遇期,同时进一步为世界经济注入新鲜血液。这些都是中国改革开放这场伟大变革中的经典案例。他们是中国和式创新理论,特别是“与时俱进”理念的实证和重要支撑。
中国和式创新的“求同存异”
孔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1)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2)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孔子认为:“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和而不同”是孔子所描述的一种十分理想的境界。“和”是指一种多样性有差别的统一,不同是指有自己的理念不盲目遵从他人。总的来说就是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并包容理解别人的想法。《道德经》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将矛盾对立双方互相冲突交和作为达到和谐状态的必要条件。
“求同存异”不是目的,而是为大家的共同目标服务的,求同存异之后要做什么是最重要的。周恩来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倡导的“求同存异”理念无疑是一种创新。周恩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致力于“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和世界文明中吸取智慧”,其“求同存异”思想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和合思想”的历史传承。“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而不同”的实质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求同存异”则是找出共同的地方而又不排斥不一样的意见。两者都是对宽容的一种解释。“和而不同”是达到一定高度后的一种境界,求同存异则是为达到这种高度的一种修炼方法。人世间纷纷扰扰,多的是让人眼花缭乱的色彩,人与人总是因为见识到的听闻到的而对世界有着自己的理解。
中国和式创新的“和谐包容”
《左传曄骞荒辍罚骸敖钜岳种4臀虹唬骸咏坦讶撕椭钊值遥哉罨四曛校藕现詈睿缋种停匏恍场G胗胱永种薄I缁岷托呈侨死嗌缁岬挠篮憷硐搿T缭谙惹厥贝湃思创永致傻暮托撤⑾至恕巴蛭锊⒂幌嗪Α钡淖匀焕硇裕阉平暗啦⑿卸幌嚆!钡纳缁崂硇裕纱颂岢觥暗滦锌砣荨钡闹髡拧!兑拙分械摹断蟠匪担骸暗厥评ぃ右院竦略匚铩!贝搜圆唤龈娼肴嗣且写蟮氐陌菪浴⒖砗裥浴⑷萑绦裕欢腋娼肴嗣且懈涸赝蛭锏男鼗常患平细鋈说檬А⒏鋈硕髟梗灰邪菀磺械母呱衅返隆:D砂俅ǎ腥菽舜螅槐诹⑶ж穑抻蚋铡W非笊缁岷托匙怨乓岳淳褪侵泄褪澜缛嗣竦钠毡樯缁崂硐耄歉髦治幕幸恢趾憔玫钠帐兰壑怠T诘苯袷澜缟希谌擞胱匀恢洹⑷擞肴酥洌牍浯嬖谧胖种置芎筒恍鳎枰死嘁哉酉质档恼沃腔酆偷赖掠缕ソ饩觥⑷サ魇省:托成缁崂砟畹奶岢觯从沉酥泄囊恢帜谠谛枨螅从沉耸澜绲钠谂危票丶て鹨恢制毡榈男牧楹粲凸刈ⅰ?
习近平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还包括文明价值的构建,国际形象和话语权的构建,国际认同的取得。”
中国和式创新立根原在“坚”岩中。它根植于儒家的“礼之用,和为贵”,道家的自然主义和可持续发展观;它渊源于中国古典哲学的“拥抱矛盾”;它是根植于中华文明和中国“和”文化的,中国自己的本土的创新理论,中国崛起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战略的层面讲,“中国和式创新”是对于中国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补充和支撑。“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激励创新”是“中华文化和文明渗透到中国人骨髓里,融入中国人血液里”的重要佐证。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