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皮影
一口唱尽天下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华州是中国皮影艺术之乡、中国皮影的发源地。八百里秦川大地上因古老的皮影戏而扬名四海的华州,在这片土地上传唱了千年,可谓陕西乃至全世界独树一帜的绝活。
众多的史料典籍记载印证:世界影戏源于中国——中国影戏源于陕西,而华州更是陕西皮影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华州皮影是陕西东路皮影的代表,与陕西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各流派皮影相比较,以其雕刻精美的艺术造型,奇妙精湛的演出技巧,委婉优美的音乐唱腔在众多的皮影流派中一枝独秀,享有“国宝”、“活化石”、“中华一绝”等美誉,在国内外颇负盛名,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华州皮影起源于西汉,盛行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历经两千余年传承至今,融戏剧、文学、音乐、美术为一体,在三尺幕布的灯影间,演绎了无数动人故事。
华州皮影制作技艺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其制作技艺要经过削磨洗刻着色等24道工序,刻三四千刀才能做成。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推皮走刀法,这样刻出的皮影刀口圆润流畅齐整,此技法全国独有。华州皮影古朴独特,不仅有与生俱来的表演价值,还极具审美和收藏价值,它寓意深刻的纹饰和以形表义的造型方法,也是研究中国本源文化的活化石。
华州粮食字画
华州粮食字画独树一帜,坚持不着色原则,保持五谷杂粮的天然色彩,兼具更加丰富的题材,更为考究的工艺,更为多样的艺术手法,集绘、雕、塑等工艺于一体,是一件透着五谷醇香的艺术品。2011年入选渭南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华州陶鹰鼎
国之重器,无价之宝!华州陶鹰鼎,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塑国宝,新石器时代传世国宝,国宝中的国宝,在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中,以鸟类造型的陶器,当前仅见此一件,是原始制陶工艺的杰作。成为首批永久性禁止出国参展的64件国宝之一,被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内。
华州面花
华州面花又称“花花馍”,是广泛流传在陕西民间的一种民族传统风俗,它贯穿于岁时节日和风俗礼仪中,其造型格外精美,拥有十分纯正的中华民族传统。不仅以制作精巧、造型丰富而著称,还是严肃庄重的礼仪面食,兼具食用性及观赏价值,是艺术性颇高的民间艺术品。
铁里芯子
源于明清时期,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久演不衰,以高、险、奇、妙为主要特征,是一种行进中造型表演艺术,被誉为“抬着的戏台”。
2007年,铁里芯子列入陕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背花鼓
俗称“蹩鼓子”,作为一种民间祭祀性群舞,表演者均为男性,主要是背花挎鼓的年青人。挎鼓于腹前,双手击之而舞。舞姿粗犷原始,舞步多以跳为主要特征。背花随着舞者的跳动和舞姿的变化,如孔雀开屏,似旌旗飘荡。配以鼓声、锣声和演员节奏强烈粗犷豪放的呼啸声,声威雄壮,有排山倒海之势,气氛庄严而狂热。
华州剪纸
华州花鸟字剪纸作为最能反映汉字文化深刻内涵和外延的一种剪纸艺术,既保持了古老的传统风格,又展露出现代的审美品位,被誉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剪纸文化瑰宝。
华州黑陶
起源于1958年国家在华州进行的大规模考古,是老官台文化遗址中的重大发现。黑陶工艺在众多技术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完善创新,将皮影影雕的刀功和绘画,造型艺术的技艺等融汇其中,才成就了今天的华州黑陶,其问世标志着中国制陶工艺由实用性向观赏性转变的历史发展过程。
(本刊综合整理编辑)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