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2 ='';
if (strpos($title,'——')){
$titlearr = explode('——',$title);
$title = $titlearr[0];
$title2 = $titlearr[1];
}
?>
苗晓红是第二批空军女飞行员之一。她于1937年4月出生于山东,1989年5月停飞退休。退休后开始文学创作,在报刊上发表了多篇文学作品,并出版了自传体纪实文学《我是蓝天的女儿:一个专机女机长讲述的故事》。2011年10月,《北京青年报》连载了她的新书《共和国首批女飞行员》,我们看到后,立即想要买书来看并想办法联系作者苗晓红。
书很快买来了,是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巧得很,我的秘书张钊认识人民日报社社长、此书出版人董伟。通过董伟,张钊很快与苗晓红联系上,并约定时间登门请苗晓红签名。2011年10月26日上午,张秘书如约前往。接近11点时,张秘书还没有回来。夫人寿瑞莉惦记着此事,就给张秘书打电话。恰好苗晓红的老伴何孝明把张秘书送到电梯口,听说是寿瑞莉的电话,何孝明热情地让张秘书再回去,把电话交给苗晓红,让寿瑞莉直接向苗晓红打听几位老熟人的近况。
电话接通了。寿瑞莉问到她过去熟悉的第二批女飞行员中的黄秀清、王善富。苗晓红告诉她,王善富已经去世了,黄秀清还活着。苗晓红又问寿瑞莉什么时候在沙河机场。寿瑞莉说是1964年。凑巧的是,苗晓红当时也在沙河机场,可是她们当时并不认识。由于苗晓红在书里讲的是首批女飞行员,寿瑞莉就想起她知道的陈志英。苗晓红说,很可惜,陈志英牺牲了,她是新中国第一位为航空事业献身的女飞行员。张秘书回来后告诉我们,为了在写作《共和国首批女飞行员》的过程中不受干扰,苗晓红搬到儿子家里。她先后采访了14位首批飞行员中的13位(8位健在,其他人是采访家属),先是请她们寄资料来,然后再通过电话仔细采访。苗晓红的老伴何孝明也参与进来,自费到全国各地采访书中人物及其亲属。整个采访写作过程为期一年。在此过程中,苗晓红不慎大腿骨折,行动受到限制,但她坚持不懈,终于完成写作。第三批女飞行员之一、原全国妇联副主席刘晓连少将在序言中说:“本书的写作过程,也同样折射出作者本人身为女飞行员的那种执著追求、充实丰富的绚丽人生。”
苗晓红还应我们之请,在一张庆祝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阅兵纪念封上签名。这张纪念封上贴着两张邮票,其中有一张是受阅空军战斗机的邮票。无论是《共和国首批女飞行员》,还是纪念封,苗晓红签名时都把寿瑞莉的名字写在我的名字上面。同时,何孝明也将他的两本长篇小说签名赠送给我们,一本是《女飞行员》,一本是《女飞行员之恋》。原来何孝明本人就是一位资深的作者,早在1963年就有作品发表。在苗晓红写作期间,何孝明一边帮忙,同时也进行自己的创作。长篇小说《女飞行员之恋》就是这一期间创作的。平日里,苗晓红和何孝明各自埋头创作,家里常常一整天都少人言语。
我们很快翻阅了《共和国首批女飞行员》中关于陈志英的段落。陈志英的确是一位优秀的女飞行员。她是新中国第一位女飞行中队长,第一位女飞行指挥员,第一批飞直升机的女飞行员,也是赢得荣誉最多的女飞行员,在女飞行员群体中有“大旗”的雅号,多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陈志英是1968年7月25日去世的,当时,她乘坐的一架执行公务的直升机因飞机操作系统故障坠毁并燃烧,她不幸以身殉职。苗晓红把陈志英称为恩师和引路人。陈志英去世后,苗晓红因悲伤过度流产了,而且是双胞胎。在书中,苗晓红还详细讲述了陈志英的婚恋故事。陈志英在28岁的时候,巧遇意中人柯庭煜。柯庭煜也是一位优秀飞行员,但无论年龄还是军衔,都低于陈志英。女方是28岁的上尉副大队长,男方是22岁的少尉飞行教员。陈志英首先发起感情攻势,并最终如愿以偿,成就了一段“老大姐嫁给小女婿”的佳话。
有意思的是,苗晓红与何孝明也是一对“老大姐”和“小女婿”,只不过他们的年龄与军衔差异没有陈志英、柯庭煜夫妇那么大。
熊光楷 上将,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