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搞不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就是对不起人民

高端解读 2018-09-05 15:40:25 夏 斌/文 (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 总第387期 放大 缩小

经济领域千头万绪,党中央唯独指出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如果守不住底线爆发重大风险,换个词那就是经济危机,因此中央在这个问题上非常重视。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到底在哪里?

个体的风险很容易看出来,只要分析一个企业的财务报表、财务状况等,就能看出它是不是到了资不抵债的边缘。

那么全国性金融风险怎么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是个别的、分散的、局部的、零碎的风险在一定条件催化下,在某个时点,经过一系列环节的风险传递和连锁反应,表现出全局性、系统性的特征。从总量的角度看,在风险爆发前不会顿时形成对全社会资产负债表的“缩表”,不会对宏观经济总量比如GDP、总需求、总投资、破产、失业等宏观指标形成巨大冲击。但是风险一旦爆发,很快这些指标就直线下降。

例如,美国在1929年至1933年经济大萧条的时候,失业率一下提高25%,工业生产总值和农民总收入大幅下降。所以对于中国来说,如果我们处理不好当前的风险问题,风险一旦爆发,照样会有一大批企业要破产,工人要失业,而银行的不良资产会马上直线上升,这时候全社会的资产负债表就会缩表。

那么,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在哪里?一是从宏观数据的变化中间寻找蛛丝马迹,二是可以从最终影响货币支付链中断时链条上的相关产业、局部数据中寻找线索,顺藤摸瓜,从而把握大局。

宏观数据就是M2/GDP的关系,这包括全社会杠杆率、增量资本产出率等债务、效益指标等因素。可以看出中国确实存在一定系统性风险隐患,但经济指标总体上还是不错的。

从具体问题上看,第一是房地产泡沫风险。房地产是不是有泡沫?到今天我相信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跟大家分享两个比较直观的方面。

首先是房地产和房价的问题,实际上是和房地产、土地相关的融资到底有多少的问题。按照银行授信品种,包括给企业发放贷款、给个人的按揭贷款两项。这里面我们看出,2016年这两项贷款占到25%,26.7万亿,也就是100万亿左右的贷款1/4是这两项贷款,2016年房价大涨那一年新增贷款5.78亿,上述两项贷款占新增贷款45%,比例比较高。

换个角度分析,我们在计划经济时代基本没有抵押担保,都是信用放款。而现在真正的信用贷款只占到整个放款的25%-30%左右,除了信用贷款之外一切贷款都要抵押、质押和担保。大多数人认为,最好的资产是房产、土地,因此银行也要房产和土地。用厂房、用土地做抵押贷款的占30%-40%,用担保、互保的占30%-40%。言外之意,中国和房地产、土地相关的贷款占70%-80%。这么多贷款都是和房价地价有关系,如果房价地价一跌,什么景象大家都能想象。

其次从长效机制角度说,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房地产市场要坚决按照这个原则走下去、规范下去,要健全机制。

长效机制包括什么?第一,对于还不具备买房能力的人来说,不应该鼓励他们买房而应鼓励他们租房,这一点正在慢慢落实。在租房政策的制定问题上,要学德国、新加坡,绝对不能学美国、英国等以金融市场为主导的国家。德国房租国家有指导价,房客和房东的合同中若租金超过国家指导价,房东会被抓起来判刑;当房东不想租房想卖房时,首先要卖给房客,房客不要再卖给市场。而我们国家管得很粗,为此应该建立长效机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保护弱势群体。怎么落实这个政策?这就需要让大家静下心来,不要用几代人几辈子的钱买一套房,而是踏踏实实做事业。

第二,房屋商品化、市场化是方向。在房租定价机制上,我的思路就是根据中国经济政策,可以按两个大学毕业生夫妻,结婚二十年的收入积累多少,倒过来计算他20年前房贷首付的比例。因为他们是中国长期增长中中产阶层的主体,有就业的基本保障。如果这层群体长期有还款风险,就不正常了。首付比例一定,应以国务院条例的方式公布,不应该让商业银行按市场竞争方式自定,这会助长房价波动。

第三,土地供应政策是否应调整?在城镇化过程中各城市人口的流动多少不一样,土地供应政策是否应“人地挂钩”?怎么“人地挂钩”?这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四,现地方债务风险与地方长期的“土地财政”收入相关。前期有些地方政府利用地方融资平台借钱引资为未来流量做担保,如果说现在的集体用地可以租房出租,这些地方政府的窟窿、债务会马上暴露,地方银行会面临破产危险。

第六,教育资源政策也应配合。比如北京优质学校要凭户口就近入学,家长为孩子不输在“起跑线”则不惜成本,因此好学区房价格越涨越高,这种状况不是其他房价政策调控所能解决的,因此解决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政策要跟上。

现在对房价最敏感的因素是什么?货币供应量是重要因素,从某种角度看,人们对市场的预期比货币供应量还重要,所以怎样稳定预期,建立长效机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涉及多部门的政策,绝对不是理论上能解释清楚的事。宏观调控政策要讲方向,也要讲策略。

第二是地方债务风险。截至2016年末,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约为27.33万亿元。近期发改委、国务院出台各种整顿政策,针对PPP、名股实债、地方政府债务统计上弄虚作假等问题,现在对地方借债违规要终身问责。党中央国务院对这个问题越来越严格,说明这些问题不得不重视。

第三是产能过剩的问题。2016年末企业杠杆率是166%,企业总负债123.5万亿,按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4.75%算,每年付息近6万亿。如果按社会融资成本7%算,123.5万亿乘以7%是8.6万亿,新增GDP才6.8万亿,从理论上说这样下去不可维持。

第四是金融机构隐藏的风险。从企业、地方风险到金融机构风险,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实体经济表现的是地方政府项目问题,房地产泡沫、产能过剩,最终反映的都是银行资产风险的问题。

1.不良贷款率。按照政府部门公布的不良贷款率约20%,随着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的进程加快,随着金融整顿工作到位,一些风险就会暴露、释放。其结果,有些企业必然要破产,有些非法集资案必然要暴露。从动态角度说,随着政策调整,不良贷款率可能会升高。

2.债券违约。最近看有些上市公司在慢慢暴露问题,比如东北特钢、大连机床、中铁物资等,有几百亿债券到期还不了,但是最后谁也没有破产,我想肯定是“重组”了。然而,有的僵尸企业产品仍没市场,没竞争力,隐患实际上并没解决。

3.很多难以统计的风险。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资管等八类机构在搞理财业务,随着银保监会走向严格监管后,这些问题要暴露出来。如果从现象来看,P2P、网络贷、现金贷、校园贷出现了很多问题,以及暴力催收、非法集资等问题。

如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面对存量风险,我认为需要坚持四条原则:第一止血原则,第二共担原则,第三成本原则,第四时间原则。

所谓止血原则就是边立规矩、边化风险,坚决做到存量风险只减不增。比如说第三方支付,央行、保监会在支持创新的同时,也要管理风险,所以发放了第三方支付牌照,这就是遵循止血原则,避免产生新的问题。

第二,共担原则。面对这些风险怎么办?我认为谁的责任谁担,谁欠债谁还,中央财政坚决不兜底。万里长城绝不出现一个缺口,发现风险坚决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全社会的道德风险,才能打破市场上不该有的幻想,规范未来、约束未来。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有缺口,那就不好立规矩,不能真正健全市场经济。

共担原则是防金融风险最重要的一道屏障。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教训市场,教训金融机构,谁欠钱谁还,还不了卖东西也要还,绝对不能拿纳税人的钱帮它还钱,要打破市场上不正确的幻想。

第三,成本原则。针对地方巨额债务的还本付息压力,为了降低利息成本,能不能债转股,债券置换?这已经在做了,把长期债券变成短期债券,把地方债券变成中央债券,中央债券成本利率很低的,这一下子省了不少钱。

第四,时间原则。面对经济转型过程中积累的风险,除了止血原则、共担原则和成本原则之外确实需要用时间来化解,不能着急,我们要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就要加快结构调整,加快改革步伐,慢慢地化解风险。

上面讲的是存量风险原则,那增量风险怎么办?我讲四条:第一,要进一步抑制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3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173.99万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分别比2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6%和1.9%。央行会根据一些利率和有关结构性调整的资金需求来平衡,它不会简单地放松,也不会简单地收紧。

第二,最核心的是房地产市场如何建立长效机制。长效机制包括住房政策、首付政策、利率政策、税收政策、土地供应政策、财政关系政策、教育政策等,我建议成立一个系统的小组,把有关的几个部门联合起来,每个部门出一个政策共同研究,有没有副作用、有没有负面影响,会不会冲击经济,一点点往前推进。

第三就是监管,现在在修补,在亡羊补牢。前几年监管部门拼命鼓励创新,这两年拼命讲监管,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如果大家共同用一个力度来监管,不讲协调就容易出事,特别是随着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因为是几个部门,有银监政策的问题,有信托政策的问题,更要彼此协调好。

第四是加快改革和鼓励创新。对于优化结构,大家都比较熟悉,结构是方方面面的,有三产结构、城乡结构等。而创新也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领域的方方面面。

尽管我的切入点是讲金融风险,但是不影响中国经济按照稳中求进总基调的步伐前进,也就是说一部分企业是很好的,在拼命地创新,而且生产率在提高、利润率在提升。

总而言之,第一,提高认识的自觉性。风险已经存在,社会要有高度认识,要承认并且面对这个现实。

第二,有风险必须释放,释放是什么?央行不释放、不缩表,经济结构调整的这道槛是过不去的。有的人沾了不该沾的资金要退出去,退出的过程是痛苦的,但这是市场的选择。

第三,化解风险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由谁付?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金融机构还是老百姓自己付?虽然每个案子处理压力很大,但政府部门的监管人员还是要让非法集资者对老百姓有所交代,因为他们已经赚了很多,还要把老百姓口袋里的钱给你就太不公道了。我想提醒大家,到银行买理财产品时不但要看风险提示,还要抄一遍,说明你知道了其中的风险。

第四,搞不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就是对不起人民。怎么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认知和监管水平,特别是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和加强金融监管的问题,原则上要统筹兼顾、长短兼顾、讲究策略,弄不好反而变成导火索,这是对我们政策制定者的考验。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