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夫妇收藏的杨成绪和卢永华的签名邮封,都是中国与奥地利建交三十周年纪念封。杨成绪与卢永华都曾经担任中国驻奥地利大使,杨成绪是第四任,卢永华是第八任,我和他们的友谊都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我在大学学的是英文,但在1960年第一次派驻国外,去的却是德语国家——民主德国。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又一次被派往国外任职,去的仍然是德语国家——联邦德国。在两个德国生活的12年,我不但学会了德语,也结交了中国许多德语界的朋友。
杨成绪资格比我老,年龄比我大。他出生于1930年,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德国文学系,早年从事新闻采编工作。1972年为接待联邦德国外交部部长谢尔访华,杨成绪被借调到外交部,此后一直在外交部工作。1972年底,杨成绪被派往新成立的中国驻联邦德国使馆工作。在波恩,我们相识了。
如果从上世纪70年代我与杨成绪认识算起,时间并没有超过半个世纪。但巧合的是,早在我和杨成绪认识之前,我先认识了他的妻子潘琪。1959年,我从军校毕业,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陪同巴基斯坦的一位退役将军参加国庆十周年庆典,并陪外宾赴外地参观。这位外宾由对外文委邀请而来,当时对外文委负责这位外宾联络工作的就是潘琪。
杨成绪先后在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工作,后来又担任中国驻奥地利大使。由于从事过多年新闻工作,研究问题与写作都是他的特长。回国后,他先后担任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我收藏的杨成绪签名书,就是杨成绪担任主编、2003年出版的《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透视》。
卢永华是1965年高中毕业后,被国家高教部派往民主德国,先后在莱比锡和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学习日尔曼语专业。这期间,我认识了卢永华。从1971年起,卢永华在中国驻民主德国使馆工作了15年。他担任中国驻奥地利大使是在2000年8月至2007年10月。
2010年,在上海筹备和举办世博会期间,上海文艺出版集团的总编辑何承伟认识了一批中国前外交官,双方约定出版《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外交官带你看世界》丛书,以每本10万字左右的篇幅,架起中国与世界友好的桥梁。受丛书编辑人员邀请,卢永华和夫人张志京撰写了《经典之魅——奥地利》。2011年7月28日,我们夫妇买了这本书,托人带给卢永华夫妇,请他们签名。卢永华、张志京不但给我们签了名,还同时送给我们这本书的香港版本《情系华尔兹——奥地利》。
虽然德国与奥地利同属德语国家,我也在德国工作生活了12年,但我真正来到奥地利,还是在卢永华担任大使期间。2003年,我到德国出席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顺便到奥地利看望中国武官处的同志们,在维也纳停留了一天多时间。维也纳真不愧是音乐之都,就在这短短一天多时间里,我抽空挤时间连续“听”了三场音乐会。在金色大厅,白天就有一场音乐会;在施特劳斯沙龙的小音乐厅,又有一个小乐团的音乐会;晚上,我与卢永华夫妇一起在一个地下餐厅就餐时欣赏了奥地利的民间手风琴手演奏的施特劳斯的一些圆舞曲。
奥地利曾经是奥匈帝国的核心地区,在欧洲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这个国家风景美丽,历史文化遗产极其丰富,人文景观绚丽多彩,的确是旅游胜地。我在国外工作时就养成了收听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习惯,每年元旦上午,我就打开收音机,在蓝色多瑙河的优美旋律中神游世界,放松身心。这个习惯回国后又延续了多年。卢永华、张志京的书里,既有翔实的文字介绍,又有美丽的风光照片,使我愉快地回忆起那些年来陶醉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时光。
熊光楷 上将,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