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和式创新引领未来

卷首语 2018-12-05 总第393期 放大 缩小
最近几年来“中国创新”可谓是国内外业界和学术界的热词和高频词。放眼全球,特别是在西方,确有与世界发展潮流不协调的反对自由贸易、反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然而,世界各国关于新一轮创新浪潮的探索方兴未艾。后发国家创新理论和实践证明,处于显著弱势地位的本土产业很难与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竞争。后发国家,特别是后发大国在高度开放的条件下很难追赶成功。然而,中国从模仿到创新是一个例外。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各国纷纷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并将之列为国家发展战略。中国的传统产业升级、城市化、生态文明建设等,特别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并联”实施,为中国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需求。中国自2006年提出自主创新的伟大战略,以此掀起了中国创新的发展热潮。

现代中国对世界思想贡献与中国崛起趋势不相称,这应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英国《剑桥中国创新研究院》李华教授以其对于东西方巨大变革的观察,对于中国技术战略、创新战略、中国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提出“中国和式创新”理论,以海外看中国的独特视角,以历史和哲学的视角,从创新管理的战略高度,破解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稳固发展之谜,剖析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可持续性发展之根,解读中国创新模式,阐释中国和平崛起。它从学术和理论上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

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近日在英国媒体撰文指出:中国有权利走自己的路,不容恶意歪曲和诋毁。中国是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靠中国人民自己,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国家有所谓“重建中国”的能力。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1978年,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总量仅为3679亿元人民币。而2017年,中国生产总值达到82.71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占全球GDP总额的比重从1978年1.8%升至2017年的16%。40年来,中国立足自身国情和伟大变革实践,为中国发展研究世界上所有先进技术,实现技术转移之上的创新。通过和式创新,制度创新和政府创新,经过艰辛探索,与时俱进,行稳致远,走出了中国道路。

“中国和式创新”是一种刚柔相济,智者求同的共建、共享、共赢的战略模式,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创新。中国和式创新的精髓,即:“拥抱矛盾”,“与时俱进”,“求同存异”,“和谐包容”。它可以用十六字,四句话高度概括。又称中国和式创新的四大支柱。四大支柱,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各领风骚,助推可持续性发展。

本刊于2017年第4期刊发李华教授《中国携华夏五千年文明与创新重返世界之巅》介绍中国和式创新一文后,在国内外学术界引发热议。为满足大家的浓厚兴趣,引发讨论和共鸣,我们汇集国内外著名学者探讨中国创新的力作,以飨读者。

可喜可贺的是,在中国和式创新理论面世的同时,有关中国创新的研究也获得长足的发展。

谈及中国创新模式,清华大学陈劲教授表示中国式创新有两大特点。一是走群众路线,利用大众创新的机制,拓展创新边界。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在改革初期并不具备西方式创新的技术基础,因此走了一条着力调动巨大人力资源优势的道路,鼓励每个人利用自己的智慧创新,鼓励各种形式的创新。也正因为如此,中国走在世界前列。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高旭东教授认为: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中国创新模式很有意义,它为探索创新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哲学的指导是全局性的,也具有普遍性。由于技术与哲学的关联性,从哲学角度探索技术创新有着积极的意义。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吴晓波院长将中国式创新主要定义为“二次创新”,就是在引进技术已有创新的基础上,结合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求特点以及供给要素条件进行的改进性创新。“这种创新通常在发达国家的专家眼里不认为是创新,但中国崛起的事实证明了这是非常有效的创新模式,这其中的‘中国经验’才是真正可以被其他发展中国家所学习的。”

中国式创新也在随着中国发展阶段不断升级而变化。中国经济从原来的野蛮生长到现在进入“新常态”,面临着经济动能的转换。过去的“二次创新”是追赶、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而“新常态”下的创新则需要具有更高科技含量的原创性创新。“二次创新”相比原始创新最大的特点是它有很强大的包容性,它并不是颠覆式破坏性的,而是建设性低门槛的。这在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新格局中是很重要、很宝贵的一个经验。

牛津大学技术管理与发展中心主任傅晓岚教授指出,中国的创新与追赶模式,既难以用目前基于“日韩经验”总结的理论来解释,也不属于“华盛顿共识”下所崇尚的框架体系。实际上,中国所走的开放创新道路,本质上是给“东亚模式”一个更贴近历史真实的客观解释,但与此同时,中国的道路又和已有的“东亚模式”有所不同。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拥有一个巨大、多样的国内市场,有不同层级的消费群体——这恰恰是日韩等许多东亚国家所不具备的。得益于“大市场”这样一个大国资源禀赋,不仅降低了不同类型创新者的市场进入门槛,也能够让大量的创新企业根植于国内市场获取创新回报,加速形成规模化的创新能力,并最终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就中国发展的机遇期而论,如果把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1978年开启的中国的改革开放看作是中国战略机遇期1.0的话,那么,习近平在2017年正式开启的一带一路的倡议就是中国战略机遇期的2.0。有人认为,人类21世纪是从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的1978年开始的,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21世纪人类的重大事件,它改变了当代中国的政治走向,促进了中国的和平崛起,加快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而习近平倡导的一带一路作为人类当代发展史上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不仅促使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而且必将改变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促进世界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升级版。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绵亘两千多年的历史,浓缩了亚欧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变迁,见证了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流和交融。通过商品流通,人文交流,科技互动,宗教传播,文明包容,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共同谱写了史诗般的乐章,凝练成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伟大丝路精神。它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举世无双的作用,对推动东西文明交流和对话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中国和式创新何以引领未来?这一核心理念能否成立在于回答:一、和式创新可否引领世界潮流,提供一种范式供世界上其他国家可资借鉴,引领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使人类社会摆脱贫困,走向富强;二、和式创新可否引领未来在于佐证“历史不但没有终结”,而且远远超出福山想象。假如把邓小平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启的中国对外开放解读为中国战略机遇期的1.0的话,那么,习近平于2017年正式开启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大战略和大布局,不仅是中国战略机遇期的2.0,也是世界的机遇期。历史没有终结,而是在继续。三、和式创新着重于解读中国和平崛起的路径。它从理论上阐释中国崛起向世界昭示中国和平崛起、解读中国和平崛起的路径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和式创新引领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它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途径,它破解崛起大国势必挑战守成大国的魔咒。

中国和式创新立根原在“坚”岩中。它根植于华夏五千年文明与“和”文化,根植于儒家学说的“礼之信,和为贵”,根植于道家学说的对于人类的终极关怀,自然主义和可持续发展观,渊源于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拥抱矛盾。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与丝路精神密切相关,一脉相承。毫无疑问,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和式创新理念将作为中国和平崛起的软实力与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同行。

鉴于此,为构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和平崛起的软实力,我们共享创新愿景,逐步打造一支一流的探索中国创新模式的队伍,也欢迎众多志同道合者加入。

(李华教授  英国剑桥中国创新研究院  陈劲教授  中国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