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2 ='';
if (strpos($title,'——')){
$titlearr = explode('——',$title);
$title = $titlearr[0];
$title2 = $titlearr[1];
}
?>
中国作为一个世界经济大国同时又是发展中大国,其发展对世界格局的改变和未来国际体系的构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短短的四十年间,中国完成了发达国家近百年才实现的跨越和提升。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高,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奇迹及驱动中国创新发展关键要素等议题成为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其中,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探寻支撑中国创新发展机制的研究正成为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文化来源于一国所积累的深厚历史,具有传承性、延续性和可持续性,是一国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一国软实力的具体表现。国内外学者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总结提炼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模式和解决方案。我们认为,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各国间不断谋求更广泛的交流合作,以文化为代表的软实力,在指导一国开展国际交流、处理国际关系、凝聚国际资源和实践发展活动中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一国硬实力和影响力的提升。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Joseph S. Nye在关于美国未来实力的著作《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利性质的变迁》(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首次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将软实力的来源归纳为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自软实力的概念提出后,各国政府官员及学术界都深刻意识到软实力对提高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作用,不断致力于国家软实力和影响力的提升及软实力政策工具的使用。近年来中国软实力总体水平稳中有进,不断向世界投射中国影响力。世界博览会、北京奥运会、G20峰会、一带一路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一系列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活动和会议在中国举办,其“国际巨人”的形象备受瞩目。
从中国硬实力来看,自2009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2015年中国GDP占世界GDP比重高达14.84%。近年来尽管经济增长速度转为中高速,中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然而,与中国硬实力相比,中国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在未来中国崛起和发展过程中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自软实力概念提出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时间。最早软实力概念的提出,是针对美国国际地位衰落的特定情境,目的在于探索维护并巩固美国的霸主地位,强调美国的“唯一领导”及其强大的影响力。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环境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世界格局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软实力无论从内涵、组成,还是作用途径、效用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需要打破传统软实力概念的束缚,与时俱进,寻求新的研究视角和培育路径。
与硬实力相比,软实力关注对象主要包括制度、思想、价值、文化、外交和政策等隐性要素,增大了国家对软实力的有效应用和学者对软实力系统研究的难度。从现有目前软实力研究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的不足。
第一,系统研究少,概念混杂,指标体系不完善,研究结论差异较大。由于社会及学者们对软实力概念解读角度不同,人们对软实力的定义差异较大,指标设立体系不完善,研究结论也因指标体系的不一致而有较大差异。除此之外,软实力衡量难度较大,现有软实力测评研究数量较少,亟需对软实力测评研究进行补充和拓展。
第二,研究聚焦在国家、地区、文化软实力等领域,结合创新发展的软实力研究较少。从现有软实力测评研究范围来看,主要集中在国家、地区层面,而针对国际层面的研究不足。从研究内容来看,文化软实力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但是文化只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拓展软实力研究的广度,特别要将软实力的发展与国家发展、创新发展相结合。
第三,研究延续性不足,很少有基于较长时间序列的软实力研究评估。现有软实力测评研究的时间序列较短,有的研究只开展两至三年后就停止了,几乎没有超过连续五年以上的基于一定时间序列的软实力测评研究,可见软实力测评研究在数据获取、连续追踪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我们需要在现有软实力研究的基础上,以发展的眼光对新时代背景下的软实力进行概念明晰与评价定位,进一步探究软实力对国家创新发展的影响和支撑作用。特别是以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聚焦中国创新发展,加快中国的和平崛起,扩大国际影响力,增加国际话语权。
与传统的软实力定义不同,创新发展语境下的软实力内涵较广义的软实力概念更细化,重点聚焦在由非物质条件构筑而成的支撑一国创新竞争能力的软环境因素。通过制度、规则、文化、教育、传媒等载体,充分调配创新的资源,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应用创新的平台与环境,推动创新发展的新格局。这里,我们将创新发展语境下的软实力定义为:提升国家创新水平认同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创新文化、创新体制、创新人才和创新交流等非物质能力的总和。
把握全球软实力竞争格局,准确定位世界主要国家软实力发展现状,继而预测未来软实力发展趋势,需要对影响国家创新发展的软实力要素进行解构,分析哪些软实力因素能够对创新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深入分析相关软实力因素对创新的影响作用及机制。
我们拟从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创新来源的视角构建支撑国家创新发展的软实力竞争分析框架。将创新发展语境下的软实力划分为为创新发展增强影响力和吸引力的软实力——“竞争潜力因素”、直接促进创新发展的软实力——“竞争实力因素”、以及为竞争潜力与竞争实力提供支撑的软实力——“竞争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软实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此,我们提出创新发展语境下软实力竞争分析框架,如图1:
创新发展语境下的软实力竞争潜力是能够间接、潜在地对创新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国家的形象水平及其与国际的交流三个方面,增强一国作为大国、强国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引入更多的创新资源支持创新的实现。
创新发展语境下的软实力竞争实力是能够直接、显著地对创新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的软实力。从创新参与者角度来看,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都是创新过程的直接参与力量,直接为创新提供动力。在软实力竞争实力中,拟从高校的人才供给、企业的商业转化及研发机构的科研传播中剥离其中影响创新发展的软实力要素,作为竞争实力中重要的衡量因素,将政府的作用纳入软实力竞争环境中。
创新发展语境下的软实力竞争环境是为创新发展提供政策扶持和平台支撑的软环境。包括国家的创新支撑体制、政府的治理环境及创新地区的生活环境,是创新活动有序进行的制度保障和平台支撑。
具体来看,软实力竞争实力要素依据创新主体的活动进行分类。在创新参与过程中,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是创新的直接来源,高校主要通过教育和国际交流实现创新的人才供给,企业主要通过创新成果转化实现创新并创造价值,科研机构主要通过对研究成果的输出来展现一国创新能力。在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中,软实力与硬实力相互交叉和支持,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这三类创新主体出发,可以进一步识别出在这三类主要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所提供的软实力相关要素,从而为创新发展语境下软实力培育提供有效的建议。
软实力竞争潜力和软实力竞争环境主要依据Joesph S. Nye对软实力的定义,将其分为三个方面,即文化影响、政治影响和外交政策影响。在软实力竞争潜力中,文化影响、国际交流和国家形象重点突出了文化、外交政策对一国的影响,在软实力竞争环境中,支撑体制、治理环境和生活环境重点反映了一国政治影响,整体构成了支撑创新主体创新活动的软实力环境和平台。
新时代下软实力研究,需要立足于创新,纳入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等主要创新主体,将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的软实力要素进行剥离,并从国家形象、文化传播和支撑环境等方面进一步解析能够辅助创新活动的软实力影响要素,构建创新发展语境下软实力与创新发展作用机制模型。如下图2所示:
求同存异,和谐包容,创新发展语境下的软实力与创新发展是一个循环促进、良性互动的过程。软实力所产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会为创新提供更广泛的创意来源、更强大的创新资源吸引力和创新环境支持。通过软实力的潜力要素、实力要素及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对创新产生一定的影响,调动创新主体并提高创新效率,进而提升一国的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更为广泛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影响,反过来又会促进一国软实力水平的提升,形成稳定的“创新—软实力”自强化作用过程。
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需要从深度和广度来全面拓展中国软实力的研究内涵与边界,可以重点考虑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软实力基本概念的分析,从软实力的定义、内涵、基本特征,剖析其本质、要素、特征和结构,从多角度构建软实力横向和纵向的体系架构;二是软实力演进脉络研究,重点包括软实力的起源、传播、发展、变迁、创新过程及发展规律,基于此加强软实力的理论与实践,从时间序列的角度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提供参考;三是软实力功能价值研究,特定的软实力具有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以创新发展为例,哪些软实力因素能够对创新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促进机制如何等等。
中国正以共建、共享、共赢的和平发展战略吸引和加强世界范围的合作,合理运用软实力,能够营造更和谐、包容、开放、合作的创新环境,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吸引更广泛的创新资源,不断提高创新的效率。通过软实力的提升来促进国家创新水平的提高,从而进一步加快中国崛起的速度,发挥中国在全球治理方面的更大作用,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中国梦”。
参考文献:
Joseph S. Nye Jr.,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0.
Nye, J. S. (2004).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and underst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李华.“和式创新中的可持续发展观”[J],清华管理评论.2016(10):48-53
李华.“中国携华夏五千年文明和创新重返世界之巅”[J],瞭望中国.2017(04):10-13.
李华.“中国和式创新引领未来”[J],企业管理.2017(02):14-17.
陈 凤 (博士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余 江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温雅婷 (博士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张 越/文 (博士 助理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