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式创新自2016年初李华教授在《清华管理评论》撰文提出以来已引起业界、政界和学术界热议和高度关注,尤其在破解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稳固发展之谜,阐释中国和平崛起之路径和解读中国创新模式的过程中引发各种学术思辨:从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到开放式大国创新;从探讨国家技术战略和科学体系,到强调中西管理思想和理论的融合以及中国崛起软实力构建的必要性。专家学者们的真知灼见无疑加快推动了探索经济全球化新一轮创新理论的研究与发展的进程。
在筹备本次专刊的过程中,我们也荣幸地与那些对于《中国和式创新》深感兴趣的世界著名学者进行战略对话,包括著名学者,科学家,教育家英国萨里大学校长逯高清教授,英国雷丁大学亨利商学院副院长唐银山教授,中国西交利物浦大学李平教授,以及联合国学术影响组织主席RAMU DAMODAN,就中国和式创新在新的历史时点如何走向世界,影响世界,引领未来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我们将对话的精华分主题归纳摘要如下,以飨读者。
如何阐释中国和平崛起之路径?
李华教授以其30年对于东西方巨大变革的观察,对于中国技术战略、创新战略、中国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提出“中国和式创新”理论,以海外看中国的独特视角,从哲学和历史的角度,以创新管理的战略高度,破解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稳固发展之谜,刨析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之根,阐释中国和平崛起之路径。
逯高清校长指出:中国这些年之所以高速持续发展,其根源就在于儒家的“和”文化,“和”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和核心要素。中国和式创新把一些儒家的价值观和西方的一些好的经验结合的很好。中国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效率和选拔人才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科技创新,政府创新,人才创新,国家推出和实施了很多创新型政策。我认为这里面很多不仅是采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精华,而且和西方管理结合的也很好。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独到的管理体制及其伟大的变革实践是一种创新。和西方不一样,中国是一种求同存异,与时俱进,有很多儒家的思想在里面。
唐银山教授指出:和平崛起是中国一直强调的发展路线,也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力避修昔底德陷阱的一种战略,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创新模式。西方人能够理解和平崛起所阐述的表象,但是,由于缺少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他们更倾向于理解成这是中国的权宜之计,一旦真正崛起,将会毫不迟疑地要世界按中国的规矩办事,成为跟美国一样的霸权。其实,作为中国人,我们清楚,这种担心毫无必要,跟“一带一路“倡议一样,都是一脉相承的体现着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我们追求以天下为先,追求长治久安,我们更懂得物极必反。
唐银山教授进一步指出:中国在历史上引领世界经济几千年,有强大的文化基础,只是在西方开始了工业革命后,由于还沉侵在过去的荣耀当中,盲目自大和固步自封才有了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的消沉,也就是在这一个时期,人们开始反思中国落后的根源,几经周折,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大量毫无保留吸收西方思想和理念的时期,比如,科学这个西方的理念在中国基本上是原样吸收了进来,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也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将科学奉到神坛上的国家,尊崇科学为真理,而且是不二的真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致力于开放,经济长足发展,经过近四十年不懈努力,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事实,究其原因,有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刻苦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最关键的还是强大的儒家思想传承,而且用在经济发展上犹如是浑然天成,只要提供相应的条件和适当的引导,发展经济从来不会是中国人的难题,“治大国如烹小鲜”,但是,昔底德陷阱犹如魔咒选择我们,如何让世界了解和平崛起的真正意义,“和式创新”则显得尤为重要和及时,我们不崇尚霸权,没有争霸世界的野心和胃口,只是从天下大同的角度,与全世界所有民族共同繁荣。
联合国学术影响组织主席RAMU指出:近十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西方国家日渐意识到了解中国和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性。10年前我访问上海纽约大学,问在那里学习的美国学生:“纽约大学就在美国,为什么你们万里迢迢到中国来上纽约大学的课程?”那些美国学生们回答:“我们觉得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对于我们将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当前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对于双方的互相了解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语言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学术届和业界存在的不同观点以及支持这些观点背后等不同价值体系。但是我认为中西方之间完全不应该因此而成为对立的竞争对手,相反中西方应该协同合作,创造出一个全球融合的学术氛围,这也是联合国学术影响组织的宗旨。
文化与历史乃中国崛起之根
李华教授在《中国和式创新》理论中指出历史与文化乃中国崛起之关键。拥抱矛盾,与时俱进,求同存异,和谐包容为和式创新的精髓。
中国和式创新作为一种智者求同的社会创新模式,强调中国的和平崛起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基因,从而力避修昔底德陷阱,破解崛起大国势必挑战守成大国的魔咒。其核心思想根植于华夏文明之“和”文化以及儒家学说的“礼之信,和为贵”,根植于道家对于人类的终极关怀,自然主义和可持续发展观,根植于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和高超的政治智慧“拥抱矛盾”。
英国萨里大学逯高清校长认为:中国这些年来的发展有目共睹。为什么在短短的三十多年能够跃到第二大经济?这其中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但是我认为人是第一位的。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一定有一个独特的理论在里面。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就是中国的历史,文化的沉淀,以及儒学的价值观。因为如果想要把一个社会发展好,人的因素要调动好的话,实际上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为什么西方重视强调价值观,西方在过去两百年的发展里引以为豪的就是他们的价值观,但是西方没有料到的是中国的五千年的文明发展,有很多好的东西,价值观可以弘扬和借鉴,只是在过去的两百年中,由于战乱等等,把中国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削弱了,真正的中国大唐盛世包括明朝等等,中国在经济文化政治上领先世界的时候,那是最好的例子,那也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价值利用的最好的时候。它体现的是中国最闪亮的历史坐标。
唐银山教授指出:中国经济崛起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背后的主要原因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柱,这里包括了人民的勤劳,聪明,刻苦和坚持;有“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中心指导思想;有“和而不同”的多元化文明共生和拥抱矛盾的理论基础;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不拘泥传统而随时注意创新的信念;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切实路径;这些都是我们能够崛起的根基。但是,我们也犯过错误,走过弯路,西方的科学体系曾经把我们甩掉了很多年,在奋起直追的过程当中,我们差一点迷失方向,丢掉自我。时至今日,经过经济高速发展,我们愈发识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不仅能够创造发展的奇迹,还能够保持长盛不衰,造福全人类。
在谈到中国和式创新中的和谐包容,与时俱进的重要精髓时,唐教授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它最大的魅力是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形势,我辈学者应该以总结和发掘传统伦理的新模式,适应中华民族的长久兴盛为己任。中国历史上有过了几次与外来文化和思想的融合,最终,还是因为传统理论的博大精深为主线,融合了外来的思想。上个世纪初,五四运动所引领的新思潮,将西方科学思想和教育体系的全面引进,经历超过一个世纪的发展,逐渐使我们认识到,完全不加思考地引进并不能够适应我们发展的需要,目前,到了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应该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并作进一步发扬广大的时候了。
李平教授认为:中国特殊的背景,比如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是孕育中国创新理论的温床。李平教授以中国古典道家哲学思想为基础,提出中国式“水”式管理范式,强调中国本土管理应基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哲学和历史基础。并通过对比中西方哲学思想和管理理念来形容中国管理与西方管理的“山(西方)水(中国)交融”。
中国企业如何成为世界舞台上新的、闪亮的坐标,形成新的制高点?
20年前,西方管理学者断言:尽管中国企业雄心勃勃,但在本世纪难以加入跨国企业行列。事实上,中国企业不仅加入了跨国企业行列,而且成为国际上著名品牌。中国企业成功的案例证明:追随者不仅可以追赶先驱者,而且可以通过拥抱矛盾,采用技术转移、技术跨越和技术创新等创新管理方式,来超越先驱者。如中国的联想、海尔、TCL、华为和吉利等,就是通过拥抱矛盾,与时俱进,中国和式创新,在短暂的时间内变成了国际知名品牌。
李华教授指出:和则成体,合则聚势。从企业层面讲,“中国和式创新”将有助于中国企业打造全球化思维、战略思维和全球竞争力;高瞻远瞩,比肩环球公司,超越环球公司;形成自己的先进理念和核心优势,促使中国企业成为世界舞台上新的、闪亮的坐标,形成新的制高点。
逯高清校长指出:中国这些年来的技术创新发展,成绩可喜。从战略的角度来看,从科学技术生产力,到真正的国力的发展,再到大众创新和万众创业,这些大的发展和举措都是令人鼓舞和振奋的。同时,中国也仍在继续摸索发展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尤其是在发展科技创新的领域,需要有更多自己的核心技术以及提高在创新方面的质量。
唐银山教授指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是未来发展的必然,但是,走向世界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要有清晰和正确的战略战术。走向世界所面临的挑战,除了正常的商业范畴外,还有不同种族文化给管理带来的困难,同时还有企业内部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冲突。要有开放型思维的团队,按所在地的游戏规则参与竞争和管理企业,并同时注意弘扬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们除了是商人,更应该是文化使者,充分利用中国和式创新理论体系,拥抱矛盾,求同存异,与时俱进,和谐包容,有机融入当地社会。
李平教授在谈到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时,指出来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带来的机遇。中国企业战略转型与中国企业国际化密不可分,可以视为一个硬币的两面。为此,“一带一路”倡议必将成为以企业国际化为有效手段,实现中国企业战略转型的最为有力的推手。“一带一路”倡议的表层意义是中国在中亚、东南亚,以及非洲及其他地区寻求市场,解决中国现在产能过剩的难题。然而,作为中国主流观点的这一表层视角带有浓厚的旧时代重商主义的痕迹,无法真正成功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与此不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层意义却是有关中国与西欧的经济领域,以及未来社会领域的高度融合。“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提供了动力或压力。中国企业必须乘此东风,加快国际化进程,以此作为中国企业战略转型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与机制。
中国和式创新:引领未来
“中国和式创新”深刻地阐释了中国创新模式的包容性、传承性、开放性和独特性,也符合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规律和世界未来发展的趋势。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逯高清校长指出:“我对于中国和式创新的理论很感兴趣,中国的创新和管理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任何一个社会,不管是曲折型还是跳跃型的,社会在进步,人的因素无疑是最重要的。人才资源的利用,发挥人的主观积极性是关键。和式创新的四个支柱中,拥抱矛盾来自北宋的张载,他提到的为万世开太平,如果以此为目标,必须有大战略和大思维,所以才会有仇必和而解。在邓小平时代无论何种党派阶级都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此外,与时俱进和求同存异都在中国的社会创新和全球外交战略中显示出来。中国和式创新理论从中国发展的独特轨迹去探索中国独特的优势,把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实践上升到理论层次是一个很重要的创新,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联合国学术影响组织主席RAMU在评价中国和式创新理论时指出: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我认识李华教授多年,也多次受李华教授的邀请作为主旨嘉宾出席他创立的中国技术管理学会的国际学术年会,对于李教授所倡导的技术管理理念和中国和式创新理论表示钦佩。李教授的理论发人深思,也激励了很多学术辩论。创新是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唯一路径,李教授创立的中国和式创新不但基于对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的理解,破解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之谜,而且更是对中国将来发展的愿景的支撑,对于增加中西方的交流与理解意义深远。
中国和式创新能否引领未来,能否给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一种可借鉴的创新范式,在本刊卷首语中,李华教授认为中国和式创新作为中国和平崛起的软实力,秉承中国儒家之“礼之信,和为贵”,道家哲学之自然发展观,将会在新的历史时点为全球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独特的创新模式和战略路径。张明教授在文中指出:“中国和式创新中的‘和’,不应该是简单的加法之‘和’,而是扬弃之‘和’,建设之‘和’。建立命运共同体的共赢共享,应该是和式创新的起点和终点。”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在全球化的地位,中国式创新理论也在不断的学习和包容中更新、升级。“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经验”也会更加被世界所关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解读中国创新,将会引起更过学者专家的关注。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希望与更多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和同行们一起在研究中国创新之路上慎思、明辨、笃行。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