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和式创新:引领未来

聚焦中国 2018-12-05 李 华/文 (英国剑桥中国创新研究院创始人,英国雷丁大学亨利商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和式创新理论创始人。) 总第394期 放大 缩小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阐述可持续性发展观强调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习近平提出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振聋发聩。只有毫不动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才能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中国围绕有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出的系统性思路,不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保证,也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习近平主席在G20峰会主旨演讲提供了综合施策的中国方案,此次G20杭州峰会形成了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共识。只要世界各国都怀着共同体自觉,聚同化异、同舟共济,在加大生态治理、推进结构改革、夯实公平机制、促进包容性发展方面形成合力,就能够克服各种挑战形成的惊涛骇浪,开辟可持续发展的崭新航程。由此可见,中国领导人对于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论述与中国古典哲学家的“忧患意识”“为万世开太平”,“仇必和而解”,“自然主义”“天人合一”“世界主义”,一脉相承。这些英明论断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之根。

从“为万世开太平”到“仇必和而解”

《中国和式创新:引领未来》一书以海外看中国的独特视角,从哲学和历史的角度,以创新管理的战略高度,破解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稳固发展之谜,剖析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可持续性发展之根,解读中国创新模式,阐释中国和平崛起的路径。

第一,《中国和式创新:引领未来》以战略管理途径赏析了张载的儒家哲学思想和论断。张载的论断之所以能被广泛传颂,是因为它所拥有的“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的包容意识、传承意识和创新意识。我本人最为推崇的论断:一是张载“四为句”中的“为万世开太平”,二是横渠四句中的“仇必和而解”。用今天战略管理的话语讲,如果“为万世开太平”是战略目标的话,那么,“仇必和而解”就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战略选择。“和”是张载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仇必和而解”,笔者称之为:拥抱矛盾,激励创新,引领未来,为万世开太平。

第二,“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国高超的政治智慧与和平崛起的基因,这一论断充分体现出中国古典圣贤智慧的与众不同和中国哲学思想的超越意识。既然胸怀“为万世开太平”的高超智慧凝聚的宏伟大志,势必拥有“仇必和而解”的高超智慧凝聚的创新理念。这是中国古典哲学超越意识的重要佐证。只有超越意识的存在,才能在轴心世纪完成向高级文明的转化和升华。

第三,张载的警世名言,不仅是中国古典圣贤的大同理想,天下一家的宣言,而且是世界主义和世界和平的呐喊。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中国是中央之国,世界的中心。中国之中,意为天下之中。中者,即中央。天下,即普天之下,相当于当今所谓的世界。在古代,由于视野上的局限,主要意指广袤的东亚地域。所谓中国,即中央之国,统摄八荒的意思。由此可见,中国的国名涵义,是建立在深刻的世界观和世界主义之上的。

第四,毋庸置疑,《中国和式创新:引领未来》要传递的信息十分明确:中国和式创新理论直面回应“历史终结论”。中国和式创新向世界昭示一个中国伟大实践创新的事实。我认为邓小平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启的中国对外开放解读为中国战略机遇期的1.0的,然而,习近平于2017年正式开启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大战略和大布局,不仅是中国战略机遇期的2.0,也是世界的机遇期。历史没有终结,而是在继续。

第五,《中国和式创新:引领未来》着重于回答中国是如何崛起的,它从理论上阐释中国崛起向世界昭示中国和平崛起、解读中国和平崛起的路径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和式创新引领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文明的核心不是冲突,而是包容、互融、互鉴。中国和式创新从理论上正面回应“文明冲突论”和“中美必有一战”都是站不住脚的伪命题。中国和平崛起决不跌入修昔底德陷阱。

从“仇必和而解”到“中国和式创新”

读者不难看出,《中国和式创新:引领未来》所有故事均围绕一条故事的主线—中国的“和”文化与“和”实力而展开。而这条主线就是:从“仇必和而解”到“中国和式创新”。有人指出中国的百年耻辱是西方的洋枪洋炮、坚船利炮带来的。然而,西方的洋枪洋炮却渊源于中国的火药和指南针的技术。在过去300年里,西方为何拥有繁荣和现代化,工业革命和工业文明?这里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回答,就是“创新”带来的。更进一步讲就是技术创新,而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

然而,中国在短短近40年内却完成了欧美一两百年才实现的进步。是什么能够使中国在40年里实现如此的突破?这里也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回答,也是“创新”所致。更进一步讲就是中国的社会创新、政府创新,本书称之为中国和式创新。

数千年来,是什么让炎黄子孙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香火不断?饱受挫折而又浴火重生?是绵亘千年的文化,是延绵不绝的中华文化——“和”文化与“和”实力,是独一无二的理念、气度、智慧、神韵,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华文化是中国人独自原创的。古代中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有效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和政治哲学体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古典圣贤倡导的世界主义。能够提出世界主义,以此不难看出,用今天的战略话语讲,中国古典圣贤对于战略管理理念的把握,世界主义的提出实为对于外部战略分析的把握而提出的战略远见。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根

有人指出,海纳百川,拥抱矛盾,这是中国和式创新的出发点,也符合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规律;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中国和式创新的传承性对于研究中国的和平崛起至关重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国和式创新立根原在“坚”岩中。它是根植于中华文明和文化的,中国自己的本土的创新理论框架。“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从战略的层面讲,中国和式创新是对于中国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补充和支撑。“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激励创新”是“中华文化和文明渗透到中国人骨髓里,融入中国人血液里”的重要佐证。

中国和式创新根植于儒家学说的“中”“和”文化,“礼之用,和为贵。”凡涉及“中”,必谈“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而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它根植于道家学说对于人类的终极关怀,自然主义和可持续发展观。它渊源于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仇必和而解”——拥抱矛盾,激励创新,为万事开太平。中国和式创新从理论上阐释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根。

中国和式创新:引领未来

习近平在2014年5月15日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

中国文化不是霸道文化,而是王道文化。王道文化就是“和”文化。“和”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中华文化的和谐理念滥觞于尧舜时代。《尚书》就有“协和万邦”“燮和天下”的记述,《周易》中也贯穿着“天下和平”的政治理念,反映着中国上古时期人们对普天之下芸芸众生“协和”“和平”生活的美好憧憬,对国家社稷安定繁荣的无限期望和对万邦归顺、诸侯称臣的和谐天下的向往。

中国和式创新理论的四大支柱,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各领风骚,助推可持续性发展。

一.拥抱矛盾

“拥抱矛盾”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和社会发展战略,它引领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毅然放弃“以阶级斗争为刚”的继续革命论,这叫做“仇必和而解”“拥抱矛盾”。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创新——中国和式创新。有学者称之为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北京模式”,这一模式促使社会和政治稳定。这是一种共建、共享、共赢的战略模式。今天世界上的很多热点问题看似棘手,倘若运用拥抱矛盾的战略理念,将会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期待这一模式成为世界模式,与世界分享创新机遇。

中国哲学思想是中国和式创新的精髓“拥抱矛盾”这一理念的根源所在。“拥抱矛盾”引领中国社会创新和政治改革,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邓小平提出的“白猫和黑猫论”“一国两治”“发展是硬道理”,不仅形成了治国之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国人“创新词典”中拥抱矛盾激励创新的经典案例。

习近平治国理政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战略资源,高瞻远瞩,难能可贵。习近平在执政初期及时妥善地处理了毛与邓的关系,指出:“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

这是中国和式创新“拥抱矛盾”精髓的体现。中国和式创新的第一个层次是理念和哲学上的创新,上层建筑领域里的创新,它引领社会和政治的可持续发展。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是一种“拥抱矛盾”和“与时俱进”的战略思维,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有一段时间是被破坏了。中国老百姓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柱。中国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儒释道,儒释道绵亘数前年,一直为中国主流文化。

二.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是中国崛起之魂,治国理政之秘籍。它引领中国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把国家的建设同当今世界先进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联系起来,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是时代精神最集中的体现。它更加突出了战略思想的进取性。它昭示和要求人们要有一种时不我待、不进则退的紧迫感,一种深切的历史忧患意识,一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一种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实现民族复兴的雄心壮志和能力。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在激烈地争论之中毫不犹豫地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加入WTO,中国即取得多边、稳定、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并以发展中国家身份获得普惠制等特殊优惠待遇,有利于实现市场的多元化,使中国出口贸易有较大的增加。自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一路非凡,表现卓越,2010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每年GDP增长百分点保持在两位数,稳居所有经济大国之首,且远远超出了经合组织成员国家的平均增长率。入世以后是中国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中国快速崛起的速度引世界瞩目。中国加入WTO推动了国内的全面改革,这是比出口更多商品、吸引更多外资本身更重要。世界贸易规则不仅仅推动了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透明,也推动了政府的阳光运作,加强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联系,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是中国参与环球治理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使中国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良好有效的外交关系,促使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引领中国和平崛起;“求同存异”的实质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在处理矛盾时坚持寻求共同基础、保留意见分歧、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在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处理中美关系,也就是崛起大国和现存大国之间的关系无疑是最重要的挑战之一。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和战略误判,破解崛起大国势必挑战现存大国的逻辑,消除国际上的疑虑?中美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和文明状态,不同价值体系,不同发展阶段的两个大国。汤因比曾指出,这两个文明在历史上没有交织,也没有过合作。这些差异决定了中美关系不同于当前任何一对双边关系。中美关系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处理中美关系没有先例可循。然而,中美关系从1972建交以来,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双双本着“求同存异”“君子和而不同”,携手共进的法宝,不断“寻求利益汇合”“超越对抗与遏制”“实现良性互动”“构建利益共同体”,逐步“走出一条大国之间和谐相处,两性互动,互利共迎的新型伙伴之路”。

我认为,“求同存异”作为中国和式创新理论的四大支柱之一,不仅仅成为中国参与环球治理,制定对外政策的基石,而且也是中国企业继承传统和吸收西方管理中,通过传承、融合和创新,创建其跨国经营理念,创建跨国公司理论,参与环球治理发挥积极作用的支柱。

四.和谐包容

“和谐包容”促使中国国内建立和谐、和睦、文明社会,国际上建立包容共赢的国际关系,它引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实现中国梦。和谐包容,是中国古人的一种社会理想,是植根于东方文化的一种独特价值追求。今天,中国要打造一个“和谐”的国家,就需要在国家治理层面上不断创新。这也是“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

拿破仑曾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习近平2014年3月27日在法国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向世界宣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读懂了“和”文化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流淌的血脉,就感受到了走向世界的中国那种无法改变的“和”的气度与内质。

和谐世界理念与中国的外交基本理念一脉相承。中国外交的根基是独立自主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谐世界的提法来源于这一根基,同时又在此根基上有所发展。和谐世界要求各个国家、各种制度和各种文明之间不仅仅是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井水不犯河水,还进一步发展为和谐共存,增添了彼此尊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等一些新的内涵。换句话说,增加了各类国家和各种力量之间积极互动的新要素。从和平共处到和谐共存,体现了中国外交理念既与时俱进,求同存异,又一脉相承。建设和谐世界,应当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应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包容理念。第一,用更广阔的视野审视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第二,用更全面的观点看待发展,促进共同繁荣;第三,用更开放的态度开展合作,推动互利共赢;第四,用更宽广的胸襟相互包容,实现和谐共处。

《中国和式创新:引领未来》书围绕中国和式创新梳理了英国、美国和中国崛起的故事。作为结束语,用今天通俗的语言,假如把英国主导的全球化看作是1.0,美国主导的2.0全球化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延续和科技创新的此起彼伏和层出不穷,那么,中国主导的全球化必将成为人类创新文明的3.0版本。假如在20世纪美国引领的是科技创新,那么,21世纪中国必将引领世界的是社会创新和政府创新。中国和式创新引领政治、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它必将引领世界潮流,引领未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