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美贸易战结局前瞻

关注 2019-01-17 梁国勇/文 (联合国贸发会议经济事务官员) 总第395期 放大 缩小
中美贸易战走到今天有其必然性。博弈过程中,相对强势一方倾向于晚些达成妥协以趋利,相对弱势一方则倾向于早些达成妥协以避害,平衡点的出现往往是和解的契机。显然,在贸易战的复杂博弈过程中,参与双方的强弱取决于其经济对关税措施的承受力,这具体反映在出口规模、贸易对经济的整体影响和净出口对增长的贡献等方面。无论对强势还是弱势一方,理性的决策取决于精准的计算,两年前如此,今天亦然。

习特会达成“停火”共识,成为中美贸易战的转折点。然而,之后的谈判时间紧迫、内容复杂、挑战巨大。90天的时间窗口不可错失,谈判结果将决定中美贸易战的最终结局。如果中美两国能够达成一份具有约束力的广泛协定,双方和世界经济都将从中受益,其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将堪比当年“入世”。一旦谈判再次陷入僵局,后续关税措施加码,中国经济将面对持续的下行压力,明年可能面临“保6”的挑战,美国经济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G20峰会机制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诞生,随后经历了从协调一致到分歧突显的转变。在中美贸易冲突的背景下,今年阿根廷峰会上的多边博弈彰显了这一转变。经过艰苦磋商,联合公报于12月1日发布,但却删除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传统内容,并首次提出了支持WTO改革的主张——美国在其中的影响无疑是关键因素。当然,此次峰会最重要的看点还是在双边层面,在中美之间 。

在G20峰会期间的工作晚餐上,中美两国元首决定“停止升级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并“立即着手解决彼此关切问题”。显然,达成“停火协定”是签署“和平协定”的前提,也是实现“长期和平”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习特会取得了极其重要的成果。

然而,中美并未发表联合声明,而双方对会谈成果的“各自表述”则表明,随后的贸易谈判仍面临巨大挑战。

首先是谈判内容的挑战。会晤之后的白宫声明显示:双方同意立即开始有关“结构性改变”的谈判,相关内容和指控涉及强制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非关税壁垒、网络入侵和盗窃、服务业与农业。

其次是谈判时间的挑战。美方声明显示:双方同意努力在未来90天内完成谈判,若在此期限内未能达成协议,10%的关税将会提高至25%。鉴于谈判涵盖范围的广泛性和问题的复杂性,美方给出的90天时间显然太短。

再次,后续谈判的挑战。美方所列内容并非中美分歧的全部,部分反映了双方前期磋商的“早期收获”;国有企业、工业补贴等难啃的硬骨头暂时搁置,但仍可能在后续谈判中被重提,而它们也已成为美、欧、日在WTO规则改革方面的一致立场。

双方共识从“餐桌”转到“谈判桌”并非易事,但中方毕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原定明年1月1日针对2000亿美元中国产品关税从10%提高到25%的举措至少将推迟2个月。更重要的是,两国元首层面达成的政治共识为贸易谈判在工作和技术层面的推进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助力。对双方谈判团队而言,时间紧迫,机不可失。本月中旬,中美即将在华盛顿举行新一轮贸易磋商。谈判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其结果将为90天乃至更长时间内中美贸易战的走向定调。总体看,大幅妥协的决策和坚守底线的决心可能出现矛盾并影响磋商进程,但业已作出的政治决定意味着谈判的正面结果可期。

即使中美磋商进展顺利,若无协定约束,美方仍可能提出新的谈判要求。无论如何,中国都可相机提出己方的诉求:

第一,无限期停止(而非有条件暂停)贸易战升级;

第二,取消全部业已实施的关税限制措施;

第三,建立合理、稳定、互利、双赢的中美经贸关系“新安排”。

面对经贸伙伴行为的多变性和不可预见性,短期磋商、讨价还价都只是权宜之计,长期制度安排才是关键。在国际贸易规则方面,看重多边、着重双边、侧重中美无疑是中国在当下明智的选择。今年9月发布的《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提到:“中国愿意在平等、互利前提下,与美国重启双边投资协定谈判,适时启动双边自贸协定谈判”。虽然现在条件还很不成熟,但在本届美国政府强调双边谈判的政策背景下,若中美经贸磋商取得突破性进展,双边自贸谈判破局并非没有可能。

中美贸易战今年7月开打,之后次第升级。随着时间推移,贸易、投资和经济增长等各方面的后果日渐显现。年中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显著加大,第3季度GDP增速降至6.5%,为10年来最低。2016年以来季度GDP增速一直稳定在6.7%-6.9%的狭窄区间,今年第3季度的下滑显然与贸易战的直接冲击和间接影响密切相关,而第4季度的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随着贸易战影响进一步展开,如果2000亿美元关税措施升级,明年经济将进一步下行,而人民币贬值和资本外流压力也意味着金融风险的持续释放。IMF的分析表明:考虑到现有和威胁中的关税措施,中美贸易战将在前两年使中国经济增长下降1.6个百分点。显然,如果贸易战无法得到有效遏制,中国经济明年将面临“保6”的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短期强刺激在所难免,但其中长期代价不可低估。

作为对全球经贸规则和现状不满并试图改变的一方,作为贸易战的“始作俑者”,美国也不可能独善其身。10月份的股债双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贸易战对美国金融体系和经济整体带来的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决策层对中美贸易战预期和前景的判断。贸易战的全球溢出效应也将显现,世界经济复苏面临脱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预测表明:世界经济增速将从今年的3.7%降至明、后年的3.5%;2021年,全球产出将比基线水平低0.8%。另外,由于全球两大经济体矛盾激化、分歧加剧,多边贸易体系可能动摇。

可见,正在进行的中美贸易谈判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和世界性的。如果谈判取得成功,中美能够达成一份对双方都有约束力的广泛协定,两国和世界经济都将从中受益。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重要性堪比当年“入世”。在汽车、金融等扩大开放行业和受谈判影响的特定领域,短期冲击和长期利益并存,政府和各类经济主体需要全面评估,妥善应对。更重要的,中国可望重新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外部环境,并塑造一个更加开放、更有活力的经济体系。如果谈判失败,关税措施常态化,贸易战将演变为持久战。从长期影响看,中美经济渐次“脱钩”,多边体系趋于“失效”,中国经济可能不得不走上一条低速度、低活力、相对封闭的道路,这对中国、美国和世界而言都不是好消息。

通过设定90天的期限,美国似乎保持了极限施压的姿态和后续动作的主动权。这种谈判伎俩令人想起了两年前的“百日计划”。“百日计划”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不妨抓住机会和美国达成一份贸易协定,一方面推进自身的改革开放,另一方面防范美国的保护主义行为。其实,无论两年前100天的磋商还是今天90天的谈判,中国的的对手既是阻碍中国经济遵循原有发展模式继续前行的消极因素,又可以作为协助探寻中国经济未来发展道路的积极力量。孰轻孰重取决于我们自身的选择。

中美贸易战走到今天有其必然性。博弈过程中,相对强势一方倾向于晚些达成妥协以趋利,相对弱势一方则倾向于早些达成妥协以避害,平衡点的出现往往是和解的契机。显然,在贸易战的复杂博弈过程中,参与双方的强弱取决于其经济对关税措施的承受力,这具体反映在出口规模、贸易对经济的整体影响和净出口对增长的贡献等方面。无论对强势还是弱势一方,理性的决策取决于精准的计算,两年前如此,今天亦然。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