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 农林经济发展模式探索与研究

高端解读 2019-02-28 16:41:08 田 田/文 总第399期 放大 缩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集中反映了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提升中国农林行业的水平与层次,必然要重视农林经济管理。发展农林经济提升农林行业的生产水平与发展层次,从而促进中国的农林行业更好的发展,继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意义

乡村振兴是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载体、缩小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手段、激发全国经济的新动能、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及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环节。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型的需要,更是由城市偏斜到城乡融合,实现社会平衡发展、充分发展的需要。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全面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习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这表明国家抓住农业发展方面的重点,为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对于存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重大意义。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三农”问题上就不会仅仅局限于农业现代化,会不断扩大到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广大农民是这一战略依靠的主体,推进这一战略必须以广大农民为中心,紧紧依靠和为了广大农民,保障村民的利益和想法得以保障和落实,维护自身各方面的利益,保障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来,以此改善长期以来,为支持国家工业化和城市优先发展,中国农业农村农民付出的巨大牺牲,缓解长期以来的城乡隔离的情况,将发展过程中农村相对落后的经济、政治、文化方面进行全方面的弥补。

强国梦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正处于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然而农业的发展仍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乡村振兴计划作为振兴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的国家重要战略,就是为了解决现在存在的“三农”问题,解决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二元隔离,促进城乡结合。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有序的发展。

农林经济发展的现状

由于长期以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牺牲了大量农村农业的发展,导致如今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严重,农业发展长期处于落后地位,发展模式滞后,弥补农业这一“短板”刻不容缓。

农业经济发展存在区域差异性。中国地域宽广,农业经济发展存在区域差异性,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水土资源自然禀赋与农户自身资源禀赋的差异。从自然环境上看,农作物种类与产量多有不同,例如平原地区更多是的种植规模较大的粮食产区,丘陵和山地区域更多的选择更能创造经济效益的特色农业;从水土资源自然禀赋来看,各地区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的使用合理性以及匹配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对土地资源的生产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从农户自身资源禀赋上来看,在农业生产中,投入劳动力、财力、物力均会对区域农业经济产生正向影响。

国内农业机械化程度不足。中国近年来虽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但是现阶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由于集约化程度较低,农户在生产经营时大多还是保持原有的“小农”经营,导致农业机械化发展时成本提高,规模受到限制,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方式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同时也不能很好的适应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不能满足不同作物及不同阶段的生产要求,在农业机械种类和使用上仍有很多不足,在丘陵、山区等地形上难以发挥效率。  

农村金融对农林经济发展的影响。目前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较低,不能很好地扶持农林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影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有研究表明,目前农业金融资源已经进入农村,但是没有用于农业的发展,导致农业金融深化率低,反而对农林经济发展产生了抑制作用。另外由于农村农林生产对金融的需求数额小但需求数量大,大多金融机构对向小农单位发放贷款持有保留态度,即使进入农村,金融机构也更愿意将资金投放到更有实力和稳定的农村发达地区,导致在农村中产生区域差异性,相对落后区域仍旧缺乏金融资源,发展依旧困难。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林经济模式发展与创新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后的各项事业的开展,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摆脱了贫困,向着经济大国的方向迈进。但由于中国是农业大国,想要发展经济必然绕不开发展农业的道路。因此,对农林经济管理进行建设与创新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所在,只有改善了中国的农林经济发展状况,才能更好的解决诸多问题,也有助于帮助农民创收,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客观真实的研究农林经济发展模式及发展方向,对于中国不断发展,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为保障农林经济能够得到发展,必须淘汰现有落后的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目前,农业发展方式正在逐渐转变,但是相对于很多产业,由于农业自身发展模式存在缺陷,依赖自然条件,周期长,有很高的脆弱性,因此发展农业需要科学技术的帮助和扶持。

农林行业的发展亟需改革和创新。农林行业在改革中,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发展,要勇于改革,将行业中不良的部分割掉,才能不断的换发积极性与创造性。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传统的农林经济发展规模较小,规范较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尊重农民意愿和保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需要不断的扩大农林发展规模,围绕“三权分置”,不断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强对农村宅基地、经营性和公益性集体建设用地长远考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在市场经济下,一个行业想要发展需要更好的适应市场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占据主动的地位,因此,农林经济管理行业在进行发展时,一定要面向市场,同时也需要金融市场的支持,所以要推动和鼓励资本下乡,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帮助农林行业快速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关乎全局,制度供给是战略实施关键所在。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供给,一是要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二是着眼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供给;三是要加大强农惠农制度建设和政策扶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制度和政策设计;四是要着眼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设;此外,还需要加强农民权益保障体制机制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要着眼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制度。

由于中国农林经济发展目前相对弱势,发展起来缺少方向也显得动力不足,依靠政府的扶持和政治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促进农村现代化的推荐,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减少发展过程中的错误。

想要发展农林经济,首先需要进行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农林经济发展的关键,通过对整个行业的建设管理和技术创新,才能帮助整个行业统筹发展,加速推进赶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在教育上,注重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在培养相应人才时,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要加强实践的教育,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学以致用,更好的解决行业发展的问题。

另外,乡村精英作为乡村建设的实践主体,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在新农村发展中拥有多重功能。第一,乡村精英作为政府与百姓的中间调节人,维护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现今的大环境下村集体的地位和功能不断减弱,乡村精英自然担任起政府与百姓之间调节的桥梁,一方面在行政方面协助政策的实施,以免不必要的矛盾爆发,另一方面,通过了解村民诉求,可以作为代表反映现实情况,解决问题。第二,乡村精英作为乡村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群体,在村民生产经营活动体现出盲目性、滞后性时,可以及时集合群众资源,用自身更强的能力与经验,对受到损害的经济利益进行补救和挽回。第三,乡村精英因为拥有与外界更多的交流以及社会资源,能够及时掌握新时代的动向,凭借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开阔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村民的行为和思想,这样有效地消除了农村社会中的传统陋习和庸俗的生活方式,从而推动现代农村新文明、新风尚的形成。另外,通过领先的社会资源与优秀的能力,可以更快更多的掌握“三农”方面的政策,并在乡村振兴战略计划中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