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强起来”,就要有“强力”。习近平总书记说:“江河之所以能冲开绝壁夺隘而出,是因其积聚了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
中国这“强力”,有引领、迸发它的“思想穿透力”。德国诗人海涅说过,“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而“雷鸣之前”的闪电,来自今天中华民族最广泛、最深层、最基础的文化自信——中国强起来的文化自信。其始于“站起来”之时,立于“富起来”之际,强于“强起来”之中,聚为民族伟大复兴的电闪雷鸣。
中国强起来的文化自信始于“站起来”之时
近代中国曾一度衰落,丢失过文化自信。别人问我们:“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拓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我们问自己:郑和下西洋乃“有史来,最光焰之时代”,尽管当时参与者达12万之众,“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在近代以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付出了太多的牺牲,进行了太多的拼搏。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就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庄严宣告:“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中国强起来的文化自信立于“富起来”之际
改革开放大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开始“富起来”了。致富,是人民的共同期盼。过去穷病穷病,多是穷出来的病。但如果“富”得“丢掉了魂”,“穷”得“只剩下钱”,人民还谈得上什么“自信”?亚当•斯密写过《国富论》,也写过《道德情操论》,意在强调市场经济必须有道德约束。但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克服迷心逐物以至道德滑坡甚至道德沦丧的现代病,始终是一道难解的题。中国有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因为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本性”,有丰富能量,可以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唤回它、激活它、放大它,使它成为强大的正能量。
今天,诊治近利远亲、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贪污腐败等,这些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种种毛病,不妨从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中,找回和强化道德约束和慎终追远的定力,增强我们民族在现代化浪潮中强身健体的抗体,促使人们做到见利思义、义利并举、先义后利。我们这个有着“厚德载物”的深厚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的民族,有为人类开辟“君子以厚德载市场经济”新境界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浩浩荡荡而来、生机勃发焕然一新,其特色之一,就是能“以厚德载市场经济”。
中国强起来的文化自信强于“强起来”之中
中国正在“强起来”。按党的十九大部署的三个重要时间节点,我们正沉稳矫健地大踏步走向世界:第一,从十九大到二十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第二,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深知和平是发展之基,发展是和平之本。中国的发展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我赢你输,而是致力于推动世界建立更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大家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同舟共济,和衷共济。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列强瓜分中国”早已成历史。
中国得益于迅速发展,但中国不会当“老大”,强起来的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GDP排第二,当然来之不易,我们也为之高兴,但不会忘乎所以,更不会被人忽悠。也有人耸人听闻地断言,中美之争终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因为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的世界地位,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于是战争变得不可避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的回答是,“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什么是中国的文化基因?可以讲很多,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顶天立地;比如,执“中”为度,以“和”为贵,求同存异,等等。英国的历史学家汤因比说,“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
其实,这“独特思维方法”很简单,大道至简。我的一位好友、1923年生人的佛教画家夏荆山先生曾送我一句话:“处世以真诚为本,待人以宽厚为主”,也可以说,这就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今天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迅跑,同样是如此坦坦荡荡立足世界、处事待人,厚德载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践行多边主义,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和平发展,致力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君子坦荡,得道多助,自然什么霸凌主义发起的挑衅,什么“修昔底德陷阱”的鬼魔,都能降服!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五千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这段话,就是“中国强起来的文化自信”的最强音。
中国强起来的文化自信聚为民族伟大复兴的电闪雷鸣
中华民族这一百多年来历经磨难,现在离民族复兴越来越近,正因为越来越近,所以每一步都堪称从量变到质变的巨大飞跃,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而整个国家保持振奋的民族精神和旺盛的创新活力,就要有文化根基和价值支撑。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自信越来越成为“精神变物质”的巨大力量。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为什么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当代必然走向伟大复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之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其中最核心的内容,一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二是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则必然成为我们改革开放再出发、关键时期再冲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根基。
力透洪荒的磅礴之力,植根、凝聚、发端、持续、扩展于中国独特、深厚的文化积淀、文化自信之中。今天,“中国强起来的文化自信”已经并将继续厚积薄发、电闪雷鸣。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