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本英文著述《走出戈壁:我的中国和美国的故事》风靡美国和英语世界,引起各界极大关注,从中美关系委员会、华尔街大银行到西方主流媒体包括《今日美国》《纽约时报》《加州时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等都发表评论,对本书充满赞誉和肯定。
《金融时报》中国编辑詹姆士说:“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回忆录。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关于一个人在中国由贫困到富强的动荡岁月中备受涤荡的故事。单伟建从下放戈壁滩再到国际金融巅峰成功的飞跃,本身就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隐喻。”《大西洋》文学评论家詹姆斯•法洛斯写道:“《走出戈壁》讲述中国当代的奋斗和成功,让我知道,我对中国仍旧不够了解,也不了解从世界的角度他是如何看待美国,而此书所体现出来的人的原创能力、勇气和幽默是没有国界的。” 言外之意是要从中国的角度去看中国,《走出戈壁》提供了这样一个角度。德州太平洋集团创始人、私人股权基金著名大佬、亿万富豪大卫.庞德曼 (David Bonderman)也撰文说:“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故事,单先生在每一章前提供了一个历史背景,使我们能够充分了解他的个人旅程。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不幸的挫折,最终成为美国的投资家,成为亚洲最精明的投资者之一,这是一个值得一读的故事。你将对中国以及她如何成为今天的模样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单伟建的传奇故事是一部现代中国的《奥德赛》…其定义是纯粹的毅力和韧性。”——《野心时代》作者,曾获2014 年国家图书奖的埃文•奥斯诺斯如此写到。《不平衡:中美相互依赖》作者,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评论:“单伟建非凡的旅程充满着一幅幅锲而不舍、决心和学习天赋的画面。《走出戈壁》写得很好,充满了激情和深度的见解。对任何希望深入了解中国人的人格和决心的人来说,这是一本令人信服的读物。” 该书甚至打动了创造《功夫熊猫》奇迹的迪士尼前董事长、梦工厂动画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弗瑞.卡森伯格。杰弗瑞称该书“不仅仅是一本回忆录,而是一部史诗。单伟建从十几岁流亡在荒凉的戈壁沙漠到成为国际金融界的著名领袖,这段旅程像小说里的情节。对于那些想要深入了解现代中国的人,是一本必读的书籍,同时也是观察我们自己的国家、美国的窗口。”
单伟建先生究竟写了一本什么样的书,牵动了大洋彼岸这么多人的心?三个月高居畅销书榜首?
谁是单伟建?
作者单伟建在北京出生和长大,文革时刚小学毕业,在60年代中国历史的动荡时期,经历了“国之殇,其百姓也伤”的痛苦和磨砺。1969年,不到16岁的单伟建和千百万青年一起,去到中国最艰苦的地方接受“再教育”,在戈壁沙漠渡过了六年的青春时光。本该在课堂读书求学的日子,却在边远的戈壁从事异常艰苦的劳动,曾经30几个小时昼夜不停地挖大渠,在零下20度的冬天去冰上打芦苇,很多时候空着肚子,饥饿难捱。在几乎什么都不长的戈壁滩——唐僧取经也会迷路、被海市蛰楼和妖精干扰从而想放弃取经的地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受到千锤百炼。在冰天雪地、饥寒交迫、胃疼得打滚的半夜里要想喝一杯热水?自己得先把棚子外面的冰块凿开、找个脸盆、找柴火——然后生火把水烧开。单先生的想象力,无论是文学创作或金融创新,也许就是在戈壁的日子接受无情的现实历炼而来,半点也来不了虚的。他对戈壁的经历,少有形容词的描述,其实,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也是同样的坚韧和平铺直叙。
在铺天盖地的黄沙飞尘中,在那些看不到希望的日子,单伟建没有放弃。在戈壁养猪的原中国民航的飞机驾驶专家老易那里,单伟建学到了,梦想的翅膀是折不断的。时刻准备着的他,一旦机会来临,就一定抓住不放。1975年,机会出现,单伟建返回北京。在中国唐山大地震的1976年,单伟建和神州大地共同哀悼中国政坛三位元老在同一年过世——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元帅。接着,“四人帮”被审判,中国经济改革开始。这不仅是单伟建生命的转折点,也是千百万知识青年和中国亿万百姓生命的转折点。
单伟建先生的回忆录,虽然花了大量篇幅——跨度40年,22章,465页(包括20页注释),核心内容“走进戈壁和走出戈壁”用了近250页的篇幅来描述,但是该书并没有停留在离开戈壁的1975年,而是继续往前走了20年。当作者离开30年后重返戈壁时,内蒙生产建设兵团原总部所在地坝头,和全中国所有的地方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的他和昔日的兵团战友,已经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中,但他用亲切的笔触描述仍然留在戈壁的旧相识。今天的单伟建是总部位于香港的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太盟投资集团( PAG) 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管理着300亿美元的资本金。在太盟之前,他是全球著名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德州太平洋投资集团(TPG)的 合伙人,也是 TPG 亚洲(前身为新桥资本)的管理合伙人。他曾领导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易,包括收购韩国第一银行(Korea First Bank)和中国深圳发展银行(Shenzhen Development Bank),这两项交易都让他的投资人获利数十亿美元,并被纳入哈佛商学院的经典案例研究。在此之前,他曾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Wharton School)教授;并创办和担任美国发行的学术期刊《中国经济评论》主编。他时常在知名学术刊物和主流媒体(如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以及英国的《金融时报》和《经济学人》、等)上发表评论文章。他几年前重访戈壁,在戈壁大漠中开车迷路了,沿着电线杆向前开,看见靠电线杆子下站着几个当地人,其中一位就曾经在兵团年代锒铛入狱四年的绰号“二狗”的原兵团战友。回忆录在穿越了30年后,结尾定格与“二狗”在戈壁的邂逅:
“我把越野车留给司机,跳上二狗的摩托车后座,他小心翼翼绕开泥泞往前开,直到在一个小土坡前停下,土坡上撒落着几栋破败老旧的土围子。‘这就是翻身圪瘩’,二狗说。翻身圪瘩是1971-1972年冬季我们在这里打芦苇住的地儿,如今已面貌全非,站在那里,四面全是望不到头的沙丘和远处摇曳的芦苇。一切都一去不返了,剩下的只有这一片破败的废墟,遥远又触目惊心地讲述着这个地方曾经对我和我的朋友们的命运意味着什么!”
邓小平和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在1979年历史性会见——邓小平回答卡特关于中国公民移民的问题时笑问给你一千万人够不够?美国人认为是开玩笑,但邓小平是动真格的。单伟建在1980年成为最早一批出国留学的访问学者。以后10几年的路,单伟建用了120页来描述——在美国求学求生求职的经历,其实也是在一个“无人区”闯荡,只是和戈壁不同罢了,那里有开拓者的辛苦,也有高处不胜寒的孤独。这一段过程也写得非常的真实和精彩,可以成为新东方英语学校的预科读物,提前协助即将海外求学的中国年轻一代学子。单伟建记载了几乎每一年的“生命地标”,包括第一次去美国的人家做客(学不同的规矩),第一次拥有自己的车(学道路规则),以及为什么商学院教授要给初来乍到的单伟建私人订制一门课程,将他访问学者的身份转为学生身份(出类拔萃的计划制定和实施),单怎样在两个世界顶级名校抛来的橄榄枝——沃顿商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邀请函之间取舍。那些生活拮据却十分幸福的日子,就像沙尘暴席卷的戈壁,间或也有云雀和水鸟鸣啭。
也许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细节描写,既不失真又充满幽默和智慧,得到许多美国读者的喜爱,也是为什么《走出戈壁》自出版以来,一直位于畅销书榜首吧。该书不仅成为了解中国过往和将来的大众读物,作者也受到CNN, CNBC, Bloomberg, BBC这些全球主流媒体的关注,多次出现在专题节目的采访中。从这个角度看,单伟建确实在国际舞台上,用英语讲了一个最美好的中国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儿,是一位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功人士,他用知识和智慧兢兢业业地干好自己的工作,赢得所到之处每一个同行的尊敬。
在新书发布后,面对西方主流媒体,单伟建先生尽可能不失时机的发出理性而不失立场的专家看法,充分显示了在他的回忆录中隐含的中国人与身俱来的家国情怀,透露出在他的实录中没有展露的另一面。《走出戈壁》是一本励志的书,但是,在西方主流媒体的采访中,单伟建先生利用西方媒体对他的关注,就中美贸易摩擦和中美关系理性而非立场的看法,尽其个人的力量为消除和改变美国精英阶层和美国民众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而努力。 难怪前美联储主席耶伦女士在该书的前言中说,“单伟建先生的《走出戈壁》,是我们这个时代关于中国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将重塑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国人如何看待美国。是一扇双向窗户,美国人看进去,中国人看出来。这份亲历者的陈述——一位受过美国顶级教育的经济学家和成功的投资人的知情与分析合一的融合著述,通过描述个人非凡经历的直接性和活力,揭示了中国的崛起与美国的直接关系。这种对于中国和美国的强大而个人的观点,塑造了美国人对中国的新看法,使国家人性化。” 这些评论对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打造命运共同体,散发着助推的正能量。
再谈此书
《走出戈壁:我的中美故事》是一部回忆录。每一章都以章节中故事的国际和国内历史背景开始,然后进入勾画出的那个年代和知青的生活中的甜酸苦辣的故事。虽然《走出戈壁》描述的年代和好莱坞大片《阿甘正传》(Forest Gump)是同一个全球动乱的60年代:肯尼迪遇刺、马丁.路德金被杀、废除种族歧视、反对越战等等。阿甘的一系列非凡经历, 包括参加“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乒外交,都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变革中的美国以及深处这个变革时代的美国人,怎样被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影响。比如越战的爆发。阿甘的好友鲍勃丧生在越南的沼泽,他生命的最后一句话:“为什么我们要来这里?”一直在观众的脑海里徘徊。同样地,单伟建和同伴们集结在北京火车站,准备远离家乡,就在此时, “汽笛拉响了。车站广场的欢声笑语顷刻变成雷动的哭声,眼泪犹如决堤的洪水也将我变成了泪人。仅在此时我才意识到要离家了,且要离开很久很久。透过泪眼,父亲的脸变得模糊起来,随着火车的提速,父亲变得越来越小,直到完全消失。” 等待他们的是无尽的风沙、半拉子的草棚、吃不饱的粗粮窝头和在戈壁滩上收不回种子的耕作。但是,故事并没有结束在自暴自弃的情绪里。这是《走出戈壁》最激动人心的地方:如果自己不倒,没人能将你打倒。
谁最应该读这本书
作为单伟建的同代人,特别是80年代离开中国求学美国的这段历史,笔者和单先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读来倍感亲切。《走出戈壁》所讲的那个年代,笔者邻家的哥哥姐姐们都经历过,那段经历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烙印,虽然随着时间的逝去渐行渐远,一但提起,依然记忆犹新,时常伴随很多眼泪和叹息。这本书,一定能引起他们很多的共鸣,也会让他们从主角儿的经历中,得到自身的升华(poetic justice)。对很多出生在美国的“中国二代”,《走出戈壁》是一本了解中国梦最好的书,也是一本最好的励志书。拿起这本书,犹如踏上了一段最朴实最诚恳的“中国基因寻根之旅”——中国人从来就不怕吃苦,如果一个人能够决胜无人区,又有什么不能够战胜呢?正如哈佛深圳发展银行投资案例中引用单伟建先生的话作为卷首语:“一旦经历过艰辛,特别是饥饿,你就会觉得再大的困难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因为你学会了忍耐。”
其实,就凭这一句话,我们对单伟建先生为什么能得到如此跨界的成功,能得出四点结论:一,单先生有极强的学习能力;二,有极强的抗压和变通能力;三,有极强的执行力;四,有超强的表述能力。更重要的是,失败只会带给他更深层次的研究、思考和改变,让他更有备而来。知识就是力量——这是新中国的希望;科技强国,也是单伟建这一代精英从未放弃的努力。他的一生和中国、和美国交织在一起,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到“伯克利共和国”,是一个独特的从中国出发、美国成功的故事。这个故事以幽默深刻的洞察力和丰富而引人入胜的细节娓娓道来,主题和象征手法,水乳交融地为作者传递的理念,潜心服务。在读《走出戈壁》的很多时候,单伟建笔下的戈壁,不断在笔者心中勾起马克.吐温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那条南北走向的密西西比河,那是一条运载和贩卖黑奴的工具,在这条河上,马克.吐温最终参与了黑奴获得自由的运动。《走出戈壁》中,当绳子第一次出现时,那是用来绑走资派的,人被绑起来就得挨打。当单伟建和他的家人分手后,当在暗夜中抵达戈壁的建设兵团时,正是父亲的绳子,牢牢地绑住单伟建的行李箱,使其避免了被摔坏在地,家人的爱,被牢牢绑在箱子里。同样地,当寒风刺骨,风沙透过衣领和袖口往棉袄里灌时,也是绳子拦腰绑住,留住那一点点维生的热气……
单伟建的孩子更爱听父亲在戈壁滩的经历,而不是睡美人和王子的故事。也许,在他们的父亲一手牵着苦难,一手牵着成就的人生故事中,这些90后也看到了作为后辈的责任,做父辈们没有做过的事,做前人没有成功的事?!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